分享

龙生九子

 老刘tdrhg 2017-01-30

龙生九子是指龙生九个儿子,九个儿子都不成龙,各有不同。所谓“龙生九子”,并非恰好生九子。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九来表示极多,有至高无上地位,九是个虚数,也是贵数,所以用来描述龙子。龙有九子这个说法由来已久,但是究竟是哪九种动物一直没有说法,直到明朝才出现了各种说法。明代一些学人笔记,如陆容的《菽园杂记》、李东阳的《怀麓堂集》、杨慎的《升庵集》、李诩的《戒庵老人漫笔》、徐应秋的《玉芝堂谈芸》等,对诸位龙子的情况均有记载,但不统一。

典故: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明·徐应秋《玉芝堂谈荟·龙生九子》

释义:古代传说,龙生有九子,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比喻同胞兄弟品质、爱好各不相同。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兄弟等比较

龙子传说还得从叶公说起

龙子和龙一样,也是不断发展、沿革逐渐形成的。虽然有关龙子的说法不一,但有一点,龙子的昆仲数目是取得共识的,即龙有九个儿子,龙承九子,子子不同。这是自古以来众所周知的,但它们怎么会留在人间各司一职,就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了,这还要从刘伯温说起。

相传,刘伯温本是玉帝身前一位天神,元末明初,天下大乱,战火不断,饥荒遍地。玉帝令刘伯温转世辅佐明君,以定天下,造福苍生,并赐斩仙剑,号令四海龙王,但龙王年老体弱,事务繁多,因此派出了自己的九个儿子。龙九子个个法力无边,神通广大。他们跟随刘伯温征战多年,为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又助朱棣夺得了皇位。当它们功得圆满准备返回天廷复命之时,明成祖朱棣这个野心极大的帝王却想永远把它们留在自己身边,安邦定国,雄霸天下。于是他便借修筑紫禁城为名,拿了刘伯温的斩仙剑号令九子。但九子仍是神兽,顿时呼风唤雨,大发雷霆。朱棣见斩仙剑震不住九子,便决定用计,他对九子中的赑屃说:“你力大无穷,能驮万斤之物,如果你能驮走这块先祖的神功圣德碑,我就放你们走。”赑屃一看原来是一块小小的石碑,便毫不犹豫地驮在了身上,但用尽法力却寸步难行。原来,神功圣德碑乃记载“真龙天子”生前一世所做功德(善事)之用(功德是无量的),又有两代帝王的玉玺印章,能镇四方神鬼。八子眼看六弟被压在碑下,不忍离去,便决定一起留在人间,但发誓永不现真身。朱棣虽然留住了九子,但得到的却仅仅是九个塑像般的神兽。刘伯温得知此事后,也弃朱棣而去,脱离肉身返回天廷。朱棣后悔莫及,为了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便让九子各司一职,流传千古。

 

龙生九子

龙生九子“龙生九子”的一个说法是来自明朝李东阳所撰《怀麓堂集》,龙的九个儿子分别为:

  • 老大囚牛
  • 老二睚眦拼音yázì)
  • 老三嘲风
  • 老四蒲牢
  • 老五狻猊拼音suānní)
  • 老六赑屃拼音bìxì)
  • 老七狴犴拼音bì'àn)
  • 老八负屃
  • 老九螭吻“螭”,拼音:chī,中古拼音:thrie)/鸱尾“鸱”,拼音:chī,中古拼音:chjii) 

   另有说法是来自明朝杨慎所撰《升庵外集》,龙的九个儿子分别为:

  • 老大赑屃
  • 老二螭吻/鸱尾
  • 老三蒲牢
  • 老四狴犴
  • 老五饕餮拼音tāotiè,中古拼音:thau thet)
  • 老六Hanzi baxia.JPG拼音bāxià,音同“八夏”
  • 老七睚眦
  • 老八狻猊
  • 老九

   有的说法还把螭首、麒麟、朝天吼(犼)、貔貅拼音píxiū)也列入龙子之一。

囚牛,形状为有鳞角的黄色小龙,喜音乐,蹲立于琴头。这位有音乐细胞的龙子,不光立在汉族的胡琴上(二胡上的龙头),彝族的龙头月琴、白族的三弦琴以及藏族的一些乐器上也有其扬头张口的形象。它常常蹲在琴头上欣赏弹拨弦拉的音乐,传说这个龙子的耳音特好,能通万物语言、辨别声音,且特别会欣赏弹拨弦的音乐,因此才被放在了乐器的头部。这个装饰现在一直沿用下来,一些贵重的胡琴头部至今仍刻有龙头的形象,称其为“龙头胡琴”。

龙生九子

龙生九子睚眦,龙身豺首,性刚烈,嗜杀好斗,刻镂于刀环、剑柄吞口。睚眦的本意是怒目而视,成语有“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怒必报”。报则避免不了腥杀,其性记仇,成语睚眦必报,便是形容人如睚眦一般对有恩于自己的人,衷心回报,对有仇于自己的人,虽仇不深也会实施报复。因此让像豺一样的龙子出现在刀鞘上作为装饰,刻镂于刀环上,发怒瞪眼,以彰显其杀气腾腾,最为合适。传说中睚眦性情凶残,爱争斗厮杀,且能吞兵器,还负责看护天下兵器,因而刀、剑之类武器装饰了龙的形象后,更增添了慑人的力量,它装饰在兵将的兵器上,也大量用在仪仗和宫殿守卫者的武器上。

龙生九子

龙生九子

龙生九子

嘲风,样子有点像狗,平生好险又好望,象征着吉祥、美观和威严。还具有威慑妖魔、消除灾祸的含义。故殿角走兽(屋顶翘角上的小兽)是其形象,能飞檐走壁,殿台角上的走兽是它的遗像。这些走兽排列着单行队,挺立在垂脊的前端,走兽的领头是一位骑禽的“仙人”,后面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和行什。它们的安放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只有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才能十样俱全,次要的殿堂则要相应减少。传说负责警卫工作。古代的建筑上安置嘲风,使整个宫殿的造型既规格严整又富于变化,达到庄重与生动的和谐、宏伟与精巧的统一。

龙生九子

垂脊走兽嘲风

龙生九子

龙生九子

蒲牢,形似盘曲的龙,好鸣好吼,洪钟上的龙形兽钮是它的遗像。《班固赋发鲸鱼铿华钟注》:“海中有大鱼曰鲸,海边有兽曰蒲牢。辄大鸣,凡钟欲令闻大者,故作蒲牢于上,所以撞之者为鲸鱼。”当鲸鱼一发起攻击,它就吓得大声吼叫。人们根据其“性好鸣”的特点,古代乐器编钟顶上就用它来装饰,一般寺庙大钟上的钟钮也用它来作兽钮,意在说它的声音洪亮能传千里。让鲸鱼一下又一下撞击蒲牢,使之“响入云霄”且“专声独远”。后来人们又演义它的功能为“负责报时”。

龙生九子
蒲牢,大钟的提钮
龙生九子

蒲牢正面
龙生九子
龙生九子

狻猊,形如狮,平生喜静不喜动,因此装饰佛座和香炉的脚部,随之吞烟吐雾。相传这种佛座上装饰的狻猊是随着佛教在汉代由印度人传入中国的,至南北朝时期,我国的佛教艺术上已普遍使用,这种造型经过我国民间艺人的创造,使其具有中国的传统气派,后来成了龙子的老五,它布置的地方多是在结跏趺坐或交脚而坐的佛菩萨像前。明清之际的石狮或铜狮颈下项圈中间的龙形装饰物也是狻猊的形象,它使守卫大门的中国传统门狮更为睁崃威武。《升庵外集》曰:“好烟火,故立于香炉。”又称金猊、灵猊。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冷气猊》有“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句,这里“金猊”即狮子的代称,由于一夜没有续填香料,铜制的狮形熏炉中早已香消烬冷。也有人说狻猊喜欢蹲坐,佛座上的狮子是其遗像。佛祖释迦牟尼称其为“无畏的狮子”,意为敢食虎豹且气宇轩昂,所以又常蹲坐于庙中佛的坐席上,或成为文殊菩萨的座骑。《穆天子传》:“狻猊,野马,走五百里。”

唐代高僧慧琳说:“狻猊即狮子也,出西域。”

水浒中,邓飞绰号火眼狻猊。

《西游记》中,狻猊是妖怪九灵元圣的孙子之一。

龙生九子
香炉上的狻

龙生九子

龙生九子

赑屃,又名龟趺、填下、霸下,貌似龟而好负重,有齿,力大可驮负三山五岳。其背亦负以重物,在多为石碑、石柱之底台及墙头装饰,属灵禽祥兽。其原形可能为斑鳖。

传说上古时代常驮着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兴风作浪。大禹治水时,曾帮大禹横渡黄河,推山挖沟,疏遍河道,立下汗马功劳。大禹担心赑屃又到处撒野,便搬来顶天立地的巨大石碑,上面刻上赑屃治水的功迹,叫赑屃驮著,沉重的石碑压得它不能随便行走。赑屃和龟十分相似,但细看却有差异,赑屃有一排牙齿,而龟类却没有,赑屃和龟类在背甲上甲片的数目和形状也有差异。赑屃又称石龟,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它总是吃力地向前昂着头,四只脚拼命地撑著,挣扎着向前走,但总是移不开步。它已成为祥瑞、和谐、长寿、吉祥、高贵的象征。世俗君主及权贵们常以隐恶扬善之法,将自己的功德之绩刻在石碑上,企图让赑屃拖给后人,从而实现永垂不朽;同时赑屃也是中华民族忍辱负重传统美德的一种体现,据说触摸它总能给人带来福气。

在吴承恩的《西游记》中,东海龙王曾用计让赑屃承载唐玄奘师徒过河。可见,赑屃似乎也不是我们常见的那种普通乌龟,而是特别大而有点古怪的“神龟”或“灵龟”。《左思赋》曰:“巨龟赑屃”;《礼记·礼运篇》也说:“鳞凤龟龙,谓之四灵。”古人把这四者当作神灵,是说动物中根本不存在这些东西,而是人们想象和创作流传下来的。今天,我们看到赑屃的神像,往往遗存在显赫石碑之下,吃力地向前昂着头,四只脚拼命地撑着,挣扎着向前爬,却总是移不开步,

建筑运用

在拆除北京旧城墙时,在东便门和西便门的城墙下各发现半个赑屃,因此有赑屃驮着北京城之说。

台湾现存有乾隆皇帝为了表彰福康安平定林爽文事件,特赐十块以金门“麻糬石”雕刻而成的龟趺御碑。每块碑高3.1米,宽1.4米,汉文满文并列。不料运抵台南府时,其中一座龟趺落入海中,直到一百多年后,才又被人发现,供奉在保安宫内。其余九座则在赤崁楼中保存。

江苏涟水嵇安墓碑就是此神灵驮着的。

龙生九子

龙生九子

龙生九子

狴犴,又叫宪章,传说其好诉讼,却又有威力,故狱门或官衙正堂两侧立其形象,后为牢狱的代称。后人用为“牢狱”的代称据说狴犴掌管刑狱,又多饰于死囚牢的门楣上,所以,民间又有“虎头牢”的说法。《潜确类书》:“狴犴好讼,形狱门上。”。《易林》“失忘怀尤,如幽狴牢。”伊力《谋略大师刘伯温智谋全书》“视狴犴而不惴者,未尝中于法者也。”意思是说见牢狱而不心慌的人,是因为他未曾有过犯法的经历。传说狴犴不仅急公好义,仗义执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断,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风凛凛,囚此除装饰在狱门上外,还匐伏在官衙的大堂两侧。每当衙门长官坐堂,行政长官衔牌和肃静回避牌的上端,便有它的形象,它虎视眈眈,环视察看,维护公堂的肃穆正气。 

龙生九子
台湾开元寺

龙生九子

负屃,身似龙,雅好斯文,盘绕在石碑头顶。平生好文,石碑两旁的文龙是其遗像。我国碑碣的历史久远,内容丰富,它们有的造型古朴,碑体细滑、明亮,光可鉴人;有的刻制精致,字字有姿,笔笔生动;也有的是名家诗文石刻,脍炙人口,千古称绝。而负屃十分爱好这种闪耀着艺术光彩的碑文,它甘愿化做图案文龙去衬托这些传世的文学珍品,把碑座装饰得更为典雅秀美。它们互相盘绕着,看去似在慢慢蠕动,和底座的霸下相配在一起,更觉壮观。它是历史悠久、内容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见证者。

龙生九子
石碑顶部雕刻的负屃

龙生九子

螭吻,又叫鸱尾、鸱吻,相传是大约在南北朝时,由印度‘摩竭鱼’随佛教传入的。它是佛经中,雨神座下之物,能够灭火。故此,螭吻由此变化出来,所以它多安在屋脊两头。传到日本后则称为“”,最为人所知的是位于日本爱知县名古屋城上的金鯱。鸱在中国古代传说中是一种怪鸟,一头三身。另有传说指鸱是大海里的鱼,龙头鱼身,口润嗓粗而好吞。状像四角蛇剪去了尾巴,常为宫殿屋角上的装饰物。《墨客挥犀》记载:“汉以宫殿多灾,术者言天上有鱼尾星,宜为其像以礼之,始有此饰也。”相传汉武帝建柏梁殿时,有人上疏说大海中有一种鱼,虬尾似鸱鸟,能喷浪降雨,可避火灾,驱除魑魅。因此脊兽鸱吻起初并不是龙形的,有鸟形的,更多的是鱼龙形的。太平御览》有如下记述:“唐会要目,汉相梁殿灾后,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于尾,以厌火祥。”文中所说的“巫”是方士之流,“鱼虬”则是螭吻的前身。到清朝以后龙形的鸱吻增多,表面龙纹四爪腾空,龙首怒目做张口吞脊状,背上插着一柄宝剑,立于建筑物的尾脊上,被称作“好望者”。据说此物能吞万物,就叫它负责看护房屋建筑横脊;它喜欢登高俯瞰,因此在民间被视为祈求降雨和避火消防的饰物。“鱼虬”是鸱吻的前身,故属火性,有镇邪避火功能。

龙生九子

汉鸱尾 大脊吞脊兽(头向右)

龙生九子

龙生九子

椒图,形状像螺蚌,性好闭,最反感别人进入它的巢穴,铺首衔环为其形象。《升庵外集》称:“铺首衔环是其形象”。螺蚌遇到外敌侵犯总是将壳口紧合,人们将他用在门上,除取“紧闭”之意、以求平安外,还因其面目狰狞以负责看守门户、镇守邪妖,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椒图“性好僻静”、忠于职守,故常被饰为大门上的铁环兽或挡门的石鼓,让其照顾一家一户的安宁,被民间称作“性情温顺”的龙子。

龙生九子

龙生九子
四合院大门上的铺首衔环

,或螭首蛇状神物,嘴大,肚子能容纳很多水,是一种没有角的龙。在建筑中多用于排水口的装饰,称为螭首散水。《广雅》“无角曰螭龙”。春秋至秦汉之际,青铜器、玉雕、铜镜或建筑物上的雕刻之饰,宫殿之石阶、石柱也雕有螭首图。刘向《新序》:“叶公子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叶公所雕之龙,可能正为螭首,今多见于民间的条几、茶几上。据说螭首能吞江吐雨,负责排去雨水,我们在江、河、泊、池旁见到的排水兽也是其遗像。

龙生九子

龙生九子
螭首

饕餮中国传说中的一种凶恶贪食的野兽,古代青铜器上面常用它的头部形状做装饰,叫做饕餮纹。一说是断头的蚩尤。现在则用来形容极度好食的人。

五子饕餮,恶兽名,形似狼,好饮食,古钟鼎彝器上多雕刻其头像作为装饰。《辞源》上有“吕氏春秋周鼎饕餮,有首无异也。”饕餮作为一种图案化的兽面纹饰出现在商周青铜器上,称作饕餮纹。又《诸神由来》:“饕餮,好食,立鼎盖。”传说饕餮特别贪食,喜欢品尝各式各样的美食,因此常站在鼎盖上沾沾油水,人们称它为“美食主义者”;因为是贪食的恶兽,人们便将贪于饮食甚至贪婪财物的人称为“饕餮之徒”。

吕氏春秋·先识》:“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左传·文公十八年》:“缙云氏有不才之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注:“贪财为饕,贪食为餮。”)

史记·五帝本纪》:“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天下谓之饕餮。天下恶之比之三凶。”“三凶”者即“浑沌穷奇梼杌”,《史记·五帝本纪》记载“昔帝鸿氏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凶慝,天下谓之浑沌。少皞氏有不才子,毁信恶忠,崇饰恶言,天下谓之穷奇。颛顼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话言,天下谓之梼杌。”

饕餮的引申含义可参考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673.htm

龙生九子

饕餮纹

趴蝮,实际写法为{虫八}{虫夏},位于桥边的最喜欢水,常饰于石桥栏杆顶端。在后门桥的四个角上趴蝮,造型非常优美,传说它的形象似龙非龙,似虾非虾,平生最喜欢水,伴水而居。它爱喜波弄水,常年累月在河水中玩耍,又名帆蚣,擅水性,喜欢吃水妖,据说是龙王最喜之子。

龙生九子
龙生九子

PS:前段时间微博上看到,感觉很有趣便在网上找资料进行了编辑。

   参考资料:

   维基百科http://zh./wiki/龙生九子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3445.htm

   互动百科http://www.hudong.com/wiki/龙生九子&prd=button_doc_jinru

   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culture/txt/2007-06/26/content_8442654.ht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