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林父,晋国大夫荀息之孙。 荀息(?~公元前651年),本氏原氏,名黯,字息,称原氏黯,春秋时代晋国大夫。曲沃晋武公灭翼后,任武公大夫。晋武公灭荀国后,以荀国旧地赏赐原氏黯,原氏黯从此以荀为氏,史称荀息,晋国荀氏始祖。荀息生子荀逝敖,逝敖生子荀林父、荀骓、荀首。 晋献公二十六年(前651年),荀息死于晋国骊姬之乱,荀息墓在今曲沃县城北10里之荀王村,相传荀王村为荀息的故里。 假道灭虢 春秋时期,晋国想吞并邻近的两个小国:虞和虢,这两个国家之间关系不错。晋如袭虞,虢会出兵救援;晋若攻虢,虞也会出兵相助。大臣荀息向晋献公献上一计。他说,要想攻占这两个国家,必须要离间他们,使他们互不支持。虞国的国君贪得无厌,我们正可以投其所好。他建议晋献公拿出心爱的两件宝物,屈产良马和垂棘之壁,送给虞公。[2] 献公哪里舍得?荀息说:大王放心,只不过让他暂时保管罢了,等灭了虞国,一切不都又回到你的手中了吗?献公依计而行。虞公得到良马美璧,高兴得嘴都合不拢。 晋国故意在晋、虢边境制造事端,找到了伐虢的借口。晋国要求虞国借道让晋国伐虢,虞公得了晋国的好处,只得答应。虞国大臣宫之奇再三劝说虞公,这件事办不得的。虞虢两国,唇齿相依,虢国一亡,唇亡齿寒,晋国是不会放过虞国的。虞公却说,交一个弱朋友去得罪一个强有力的朋友,那才是傻瓜哩! 晋大军通过虞国道路,攻打虢国,很快就取得了胜利。班师回国时,把劫夺的财产分了许多送给虞公。虞公更是大喜过望。晋军大将里克,这时装病,称不能带兵回国,暂时把部队驻扎在虞国京城附近。虞公毫不怀疑。几天之后,晋献公亲率大军前去,虞公出城相迎。献公约虞公前去打猎。不一会儿,只见京城中起火。虞公赶到城外时,京城已被晋军里应外合强占了。就这样,晋国又轻而易举地灭了虞国。 危如累卵 春秋时代,晋灵公为了个人的享乐,强迫大批百姓,耗用大量钱财,建造极其豪华的九层的高台。他怕臣子们劝说阻止,就下令说:“谁敢劝阻,格杀勿论!” 有个叫荀息的大臣,很为国家担忧,他求见晋灵公。晋灵公认为荀息是来劝阻的,就举起箭,拉开弓,等着他来,只要他一开口规劝,就射死他。荀息拜见晋灵公后,装做轻松愉快的样子,说:“大王,我是来表演一个小技艺,让您开开心的。”晋灵公问:“什么小技艺?” 荀息说:“我能把12个棋子堆起来,上面再加几个鸡蛋。”“哎,这玩艺儿有趣!”晋灵公一下来了劲,忙摔下弓箭,命侍从拿出棋子和鸡蛋。荀息认真地先把10个棋子堆起来,然后又把鸡蛋一个一个地加上去。旁边观看的人,担心鸡蛋会掉下来,都紧张得屏住呼吸,瞪圆眼睛。晋灵公也惊慌急促地叫道:“危险!危险!”荀息却慢条斯理地说:“这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还有比这更危险的呢!” 灵公说:“好,我也愿意见识见识。”荀息见时机已经成熟,就不再做别的表演,立起身子,无限沉痛地说:“启禀大王,请让我进几句话,臣即使死了也不后悔!为了建成九层的高台,三年没有成功,国内已经没有男人耕地、女人织布了;国家的库存已经空虚,邻近的国家将要侵犯我们。这样下去,国家总有一天要灭亡的。建造高台,就像这叠鸡蛋一样危险,请尊敬的大王三思而后行!”说着泪滴衣襟。 晋灵公见荀息说得合情合理,态度婉转诚恳,这才明白建造高台对国家有这么大的危害,叹了口气,说:“我的过失竟然重到这种程度了!”于是就下令停止建造高台。(荀息卒于晋献公二十六年(前651年),晋灵公公元前620年即位,即晋灵公即位时荀息早在31年前就死了,荀息叠蛋谏晋王只作为智慧知识,不作为历史。) 骊姬之乱 晋献公二十六年(前651年),晋国发生宫廷内乱。晋献公听信宠妃骊姬的谗言,逼死太子申生,逼走了重耳和夷吾,立骊姬所生的儿子奚齐为太子。并任命荀息为太傅,辅佐年幼的奚齐。当年九月,晋献公于病榻前召见荀息,委以托孤重任,说:“我将这样小的孤儿托付于你,你将如何对待?”荀息叩头答应说:“臣竭其肱股之力,加之以忠贞,其济,君之灵也;不济,则以死继之!于是,晋献公就拜荀息为相国,主持国政。 数日之后,晋献公病逝,荀息即立年仅11岁的奚齐为国君。里克借给晋献公举行治丧仪式之机,刺杀了奚齐。不料,荀息又扶立奚齐的异母弟卓子(骊姬之妹少姬所生)为国君,里克、丕郑在晋大夫骓遄和屠岸夷等人的帮助下,联合发动家兵攻入宫廷,杀死卓子和骊姬,荀息深感有负于献公,遂自杀。 荀息受晋献公重托,忠于职守,最终不惜以死殉之,表现了绝大多数晋国士大夫所具有的公忠品格,所以曾有人以“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的诗句来称赞他。 虽然荀息死了,但他的精神长存,为后世所赞扬。后晋文公继位后,狐偃奏曰:“先臣荀息,死于奚齐、卓子之难,忠节可嘉。宜录其后,以励臣节。”文公准奏,遂召荀息之孙荀林父为大夫。为抵御山戎,作上中下三行,令荀息的长孙荀林父任为中行将,荀林父之后皆称中行氏,别出荀氏。荀林父为官正直而有才干,后官至晋国执政大夫。荀林父的二弟弟荀骓封邑于程,官至新下军将,后别为程氏;三弟荀首也随之升迁至中军佐,封邑于智,其后称智氏。春秋后期,中行氏与智氏一同成为了权分国家的晋国六卿之二,这也算是荀息的功德造化。 荀林父(?-前593年),姬姓,荀氏,名林父,因曾任中行之将,以官为氏,别为中行氏,谥桓,又称荀伯、荀桓子、中行伯、中行桓子、中行林父,是逝敖的长子,知氏始祖荀首的哥哥。晋国中军将。 因荀林父任中行之将,故以中行为氏,史料中多用其大宗本家氏号,故多称荀林父。因死后的谥号为“桓”,称中行伯、中行桓子、荀桓子。春秋中期晋国正卿,中军元帅,名将。主要活动在晋文公、襄公、灵公、成公、景公时期(前636年—前581年)。 荀林父之父为大夫,事迹不详。荀林父在晋文公建立霸业的事业中即崭露头角,晋文公三年(前633年),城濮之战前,担任晋文公的御戎(驾驶国君戎车的别名)。晋文公四年(前632年),晋文公“作三行(三支步兵队伍)以御狄”,荀林父担任了中行的主持。其后任上军佐、中军佐,至晋景公时出任中军元帅,主持国政。 公元前620年,晋襄公死后,晋人讨论立嗣君,都主张立年长的,派先蔑出使到秦国迎接公子雍。后因襄公夫人穆赢大闹朝廷指责朝臣:“舍适嗣不立,而外求君”,执政大臣赵盾等人就背弃先蔑而立了太子夷皋,是为晋灵公,引发秦晋令狐之战。晋以箕郑父居守、赵盾将中军、先克佐之、荀林父佐上军、先蔑将下军、先都佐之败秦于令狐,白乙丙力战得脱,公子雍则死于乱军之中。先蔑、士会见状,不敢归晋,不得已随同秦师回国。 先蔑出使秦国的时候,荀林父曾劝阻他,说:“夫人和太子还在,反而到外边去求国君,这一定是行不通的,您不如借口生病而辞谢不去,免得祸患降临到您身上。在一起做官就是僚,我曾经和您同僚,岂敢不尽我的心意呢?”先蔑没有听从。等到先蔑逃亡出国,荀林父把他的妻子儿子以及器用财货全部送到秦国,说:“这是为了同僚的缘故。” 晋成公七年(前600年),晋与楚争强,荀林父率师伐陈,以救郑,击败楚师。晋景公三年(前597年),荀林父任中军元帅,执掌国政,率师与楚进行邲(今河南荥阳东北)之战(参见邲之战)。 荀林父统兵救郑,到黄河,了解到郑已和楚讲和,就想回师,而将领之间意见分歧,中军副将先彀擅自率所部渡河,荀林父不得已,被迫令全军尽渡,驻军于邲。楚军由楚庄王亲自统领,庄王起初无意与晋决战,后采纳伍参的意见,认为荀林父新主中军,号令不行,他的副手先彀刚愎自用,不肯听从命令,他们的三个统帅,也各自主张,因此打起仗来,晋军必败。庄王遂命孙叔敖挥军北上,与晋军对抗。 此时,晋将魏锜求为大夫未成,赵旃求为卿未成,便擅自向楚军请战,希望能造成晋军的失败。此时楚军中亦有和战的争议,楚庄王采纳伍参的意见,决定与晋军决战,并采纳令尹孙叔敖的意见突袭晋军。 孙叔敖见晋军来挑战,决意先发制人,命左、中、右三军及楚王亲兵布好阵式,掩袭晋军。荀林父不意楚大军迫近,惊慌失措,下令晋军渡河后退,击鼓宣布说:“先渡河者有赏。”中军、下军争相上船,先上船的用力乱砍攀登船舷的人的手指,船中的断指多得可以用手捧起来。晋上军因主帅士会早有准备,在敖山设伏应敌,得以不败。楚庄王由此开始建立了自己的霸权,被列为春秋五霸之一。 荀林父在这次大战中指挥不力,未能说服主要将领服从他的意图,也未能约束全军统一行动,失败惨重。晋师回国之后,荀林父请求处自己以死罪。晋景公打算答应,士贞子(即士渥浊)劝谏说:“不行,城濮那一仗,晋军三天吃着楚军留下的粮食,文公还面有忧色,左右问有了喜事为什么还忧愁?文公说是因为楚国的子玉还在。等到楚国杀了子玉,文公才喜形于色,说:‘没有人能再来害我了。’这是晋国的再次胜利,也是楚国的再次失败;楚国由此两世不能强盛。现在上天惩戒晋国,如果杀了林父以增加楚国的胜利,恐怕会使我们不能强盛吧!林父事奉国君,进,想着竭尽忠诚;退,想着弥补过错,是国家的干城,怎么能杀他呢?他的战败,如同日月之蚀,哪里会损害它的光明!”景公于是让荀林父官复原位。此为“困兽犹斗”之典故。 其后荀林父接受教训,注意使全军贯彻一个明确的军事意图,统一指挥,统一行动。他又指挥了一次示威性的伐郑的战役,目的是威胁郑国脱离与楚国的同盟,与晋国重修旧好,晋国的军队很出色地完成了这个任务。 晋景公六年(前594年),荀林父率师攻灭赤狄的潞氏(今山西潞城东北),为此,晋景公赏赐他“狄臣千家”(狄人奴隶一千家)。并赏士贞子晋国的瓜衍之地,并且对他说:“寡人得到狄国的土地是你的功劳,要不是你的劝谏,寡人已失去荀林父了。”这也是荀林父在政治军事生涯中建立的最后一次功绩。不久,年迈的荀林父自觉部分弥补了邲之战的过失后,宣布退出晋国政坛。其子荀庚继立,是为中行宣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