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站在教育终点思考教育起点

 长沙7喜 2017-01-31
   
  阅读时间
  9 分钟


    ▲


作为大学教师,同时作为幼儿家长,给了我一个站在教育终点来思考教育起点的机会。


对照我现在所教学生的种种问题来反思幼儿教育,可以看出某些早期启蒙教育的端倪,有三点特别深刻的感触,想和大家分享。


幼儿阶段是习惯的起点,有些事情越早知道越好。


运动习惯的培养越早越好

如果只能培养一个习惯,那就培养孩子的运动习惯吧。


2014 年 9 月,我市某大学一男生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长跑项目中猝死,令人扼腕慨叹。年轻的生命还未真正开始就早早凋谢,对学校老师同学来说是重大损失,对其父母和家庭更是沉重的打击。


事后,我们在对其家庭送去安慰的同时,除了讨论学校赔付责任、学工部门应对学生身体情况有更多了解、国家体能测试是否每一个同学都必须参加等等,我们更应该追本穷源,讨论学生的身体素质。


90 后大学生们普遍作息习惯不好,经常熬夜,而且只有少数学生有运动习惯,这可能都直接导致了他们每况愈下的身体素质。


即使只是为了增强身体素质,也要让孩子从小爱上运动。


家里小朋友所在幼儿园,特色活动是幼儿篮球。初入园时,小朋友从未接触过篮球,但是在幼儿园接受到了正确的指导,进步迅速。现在已经能轻松连续拍球一百多个,还会了单手拍球、单脚拍球、双人拉手拍球等各种花样。


她从这项运动中得到了乐趣,每天回家都练习得非常起劲儿。


据说之前幼儿园还请了专业幼儿篮球教练来每周给孩子们上一次课,但是一学期要额外收 198 元的费用。有家长不理解告到教育局,说幼儿园乱收费,导致这项活动不得不停止了。


这就非常遗憾。一项运动,孩子如果能得到正确启蒙,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很多家长愿意在校外花动辄上千元找水平参差不齐的补习班,而不愿花区区 198 元让孩子在幼儿园里接受筛选过的优质专业教育,这一点,我表示非常不解。


让孩子爱上运动,从运动中找到乐趣, 这是对孩子一生都有益的事情。


同事 X 老师的女儿,就读过屠呦呦曾就读过的效实中学,现在在香港中文大学读研。 X 老师说女儿小时候, 其他什么辅导班都没报,因为身体比较弱,经常生病,就请了个体育家教。请附近大学体育专业的一个学生,每周来陪小朋友玩两个小时,什么都玩, 各种球类,跑步跳远游泳等等。


体育家教陪小朋友玩了三年,在玩的过程中教会小朋友每项运动正确的运动姿势,以及基本的运动保护等等。


X 老师说当时那么一点投入,现在想来,回报简直无穷大。因为一开始,女儿就学会了运动保护,所以这么多年运动过程中没有遭受过任何运动损伤。也因为一开始就学会了正确的姿势,女儿体会到运动的快乐,就喜欢上了运动,养成了一直持续运动的习惯。


只要想想每年有多少孩子因为运动而伤了膝盖跟腱等就知道运动保护这件事有多重要了;而正确的运动姿势,可以让你在更省力更不磨损身体情况下发挥更好,从而更喜欢运动。


仅仅是运动保护和姿势正确这两件事,已经难能可贵,更别提她因为擅长运动在学校历年运动会上表现出色而得到过数不清的荣誉,这些荣誉极大地激发了其自信心和开朗健康性格的培养。


更因为有运动习惯,她本科毕业那年去哈佛做交流生的时候,可以很容易地融入进去,能共同进行一项运动的人,有着别人无法分享的共同话题。


还有,她因为运动习惯带来的很少生病的好身体以及令其他女孩子艳羡不已的修长窈窕好身材。


所以,你说 X 老师女儿在运动上算是有天赋吗?答案是肯定的,也是否定的。


何谓一个孩子在某件事上 “有天赋”?


所谓 “有天赋” 就是孩子习得了正确的方法,在一件事情上得到越来越多的正面反馈,所以才会有更多动力坚持做这件事,如此而已。


X 老师的女儿刚开始也是体弱多病并没有显示出任何运动天赋,但是接受了正确的指导,在运动上接受到越来越多正面反馈,从而越来越发展出 “运动天赋”。


让孩子接受专业体育训练,养成运动习惯, 这是让其一生都会受益的事情。


如果只能让孩子培养一个习惯,那就培养运动习惯吧;如果只能帮孩子报一个辅导班,那就报一个运动方面的辅导班吧。


假以时日,绝对物超所值。



舍得放手让孩子自立


我知道现在大学生可能不是很自立,但是今年的新生又一次刷新了底限。


军训结束,一位新生妈妈电话我,说儿子得了中耳炎,她从家里拿了膏药过来,让我这个新生班主任每天晚上去寝室帮她儿子贴上。


纳尼,我是听错了吗?去寝室帮他贴膏药?还每天晚上?


我一头黑线,彻底无语。


首先,这真的有必要吗?一个大学生如果真的连贴膏药这件事都搞不定的话,那我真的不明白他是怎么考上大学的。其次,这位家长,您是真的把老师当保姆了吧?


之后问那个学生,他反而表示并不知情,也表示自己完全可以搞定膏药的。


看来并不是学生不独立,是家长不让孩子独立。


有一种饿是你妈觉得你饿;

有一种冷是你妈觉得你冷;

有一种残疾是你妈觉得你生活不能自理。


所以到处找委托人,上学期间找老师当保姆,毕业之后给找媳妇儿伺候着。


这让我想起心理学家斯考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描述的一个场景:


一个母亲来找心理医生,说自己的儿子特别依赖父母,都大学毕业了还什么都不做,每天在家里躺着。


医生问她:“小时候,他第一次尝试系鞋带,你是不是嫌他慢然后抢过来自己帮他系了?”


母亲抬起头说:“是的,医生你怎么知道?”


医生接着问:“上小学的时候,他和同学发生争执,你怕他受欺负,是不是你帮他摆平的?”


母亲愕然,回答:“是的。”


医生说:“你自己种下的因,你现在只能接受这样的后果。你从来没有教过他独立,所以他一直依附于你,你只能继续帮他找工作、给他钱花、帮他找个老婆,然后继续养着他们。除此之外,你毫无办法。”



幼儿园外,不断听到家长抱怨: 我的孩子不吃饭,老师也没有去喂她,导致她空着肚子饿了一下午;老师没有给我的孩子及时增减衣物,导致孩子感冒了……


在中国家庭里, 鸡飞狗跳追着孩子喂饭是普遍现象,哄着骗着吃两口,趁其不备塞一口,导致孩子把吃饭这件事当成了负担,老大了还不会自己吃饭。


一次单位外出旅游,同事 C 老师 5 岁女儿的吃饭就让人印象深刻。她看着饭桌上的菜,告诉妈妈:“我想吃这几样请帮我夹过来。” 然后埋头大口大口地吃,吃完之后和大人说一声就去旁边玩耍去了。


小姑娘看起来营养充分,各方面发育都很好。在场的妈妈们都很羡慕,向 C 老师取经。


C 老师介绍说,他们很早就教女儿用勺子,大人吃饭的时候女儿坐在餐桌边的儿童餐椅上和他们一起吃饭。不愿意吃也可以不吃,吃完饭就收拾餐桌,中间不提供零食,一直到下一餐饭点才有东西吃。


刚开始肯定有几顿不吃的,家里的老人心疼坏了,就偷偷给孩子喂饭,被他们发现后严厉制止了。小孩子饿了几顿之后慢慢就养成了好好吃饭的习惯,吃饭上面不需要照顾了,这样大人外出聚餐、出门旅游都可以带上她。


舍得放手让孩子自立,从不再帮孩子代办很多生活基本事项开始。


孩子,你不会的,我可以不厌其烦地教你,直到你学会;


你做起来慢的,我也可以耐心等你,直到你完成。


但是我不会再帮你代办很多事情了。


我不会再追着你喂饭,因为不想剥夺你主动品尝美食的权利;


我不会再帮你穿衣服,因为不想剥夺你主动打扮自己的权利;


我不会再帮你刷牙洗脸,因为不想剥夺你掌控自己身体的权利。


把孩子当作一个平等的生命来对待,我们自己把吃到一顿美食、去一个新的地方旅行、看一本新书、交到一个新朋友、学一个新东西,当成人生中不可多得的生命乐趣,为什么,我们要帮孩子代办这些事呢?


帮助孩子代办 TA 本来应该做完全可以做的事,就是剥夺了 TA 享受丰满充沛人生体验的机会。


孩子总是要离开父母自己去飞翔的,但是 TA 是在去上大学那一瞬间就学会自立了吗?


当然不是的。


孩子自幼儿园开始,都是为和父母的分离以及今后独立的人生进行漫长的准备。
自立是需要一步一步培养起来的:从独立穿衣吃饭刷牙洗脸开始,到独立完成作业,到自主决定自己喜欢做的事,再到自主决定自己之后的职业方向,一步步走向自己想要的人生。


舍得放手让 TA 独立,让孩子享受属于 TA 自己的丰满充沛人生。



家庭积极配合学校教育


去年,在我市某高校女生宿舍发生了这么一件事:半夜一点钟,一位女孩敲响沉睡中宿管阿姨的门,要求出去,说有伙伴开车在门口等着,要出去玩耍。


宿管阿姨说,学生守则上规定宿舍楼十一点之后不准外出了,有事可以明天一早出去。


女孩问,最早可以几点出去?答早上六点钟。


女孩威胁说,我等不了那么久,你不帮我开门我就在你门口守着。


宿舍阿姨无奈说,那你守着吧,我睡觉去了。


女孩等了一会儿,电话响起,外面伙伴在催问怎么还没有出来。


情急之下,女孩铤而走险从二楼窗户顺着水管跳下去。


下面的伙伴没能接住她,她重重摔在水泥地上。伙伴们都慌了,大声呼救。


闻声而来的保安和宿管阿姨赶紧拨打了 120,通知班主任,一起把女孩送到了医院。


挂急诊,找医生,做各种检查,同时通知女孩家长。医院诊断结果为:左脚和腰椎骨折。


女孩家长闻讯,不问青红皂白,气势汹汹带着一帮媒体记者赶来,在学院书记办公室拍桌子咆哮,质问说:学生深夜从宿舍楼跳下,你们学校是如何管理的?


待到了解真相,家长得知是自己女儿不遵守学生守则所致,才偃旗息鼓率领众记者撤退。


近日,网络上流传的绵阳安州区某幼儿园幼儿喂药过量中毒事件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粗心的幼儿家长把服药剂量的 “3.5毫升” 错写成了 “35毫升”,幼儿园老师也未经核实,按照错误剂量给孩子喂了,导致孩子药物中毒。


家长怪罪老师没有常识,幼儿园老师也很委屈,说明明是家长粗心大意。


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学校和家长本该是最亲密的同盟者,但一旦出现问题就扭曲成了敌我双方,家长千方百计想找出学校失职之处,学校如履薄冰把本该用于育人的精力放在了如何维稳、如何不出事上。


诸如此类事件还有很多很多,我们不讲是非,只追本穷源:到底,我们孩子的教育应该谁来负责?


有人说,那不废话吗,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孩子的教育肯定学校负责啦。


学校教育固然很重要,因为学生的大部分科学知识与技能、社会规范与道德价值观等都是在学校习得的。


那么,我们简单粗暴地把孩子推给学校就可以了吗?显然不是的。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是人生整个教育的起点。家长对孩子成长所起的决定性作用是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的。


所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二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作为学校教育执行者的老师与家庭教育执行者的家长,应该共同探讨紧密配合。孩子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复杂多样个体,孩子的成长需要学校和家长共同的智慧。


是的,我们听到过太多学校违规的负面新闻;是的,我们也听到过太多教师失格的丑陋例子。


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大多数教育行业从业者,还都是在自己专业上深耕多年,具备深厚职业素养和专业精神的。


中国教育的顽疾每个人都知道,每个人又都深陷其中,无法苛责单独的某所学校或者某位老师。在无法改变现状又不能逃离的当下,学校和家长在现有基础上加强沟通紧密合作是更好的选择。


教师和家长不是对立的,不是上下级关系,而应该是孩子教育上并肩作战的盟友。与其孩子出事之后再追究责任,不如事先明确教师教导和家长协助责任。


家园共建、家校互动不是一句口号,不是躺在文件上的一句话,而是要实实在在地行动,落实在每一次和孩子共同完成手工作业上,落实在每一次和老师的沟通反馈上,落实在家庭教育主动积极地配合学校教育上。


以上,尽早培养孩子运动习惯、舍得放手让孩子自立、以及家庭积极配合学校完成对孩子更好的教育,是作为大学教师的我对作为幼儿家长的自己,所能给出的最好建议。


    ▲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