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临床一般表现 ( 1) 皮肤瘙痒、干燥、无汗、肢端凉、浮肿或干枯,常有色素斑及汗毛脱落。 ( 2) 肢端肌肉萎缩、营养不良、张力差、关节韧带易损害。 ( 3) 常见跖骨头下陷、跖趾关节弯曲、弓形足、槌状趾、鸡爪趾、夏科氏关节、骨质破坏可发生病理性骨折等。 ( 4) 肢端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血管狭窄处可听到血流杂音,深浅反射迟钝或消失。 ( 5) 患者常有肢端疼痛、麻木、感觉迟钝或丧失、脚踩棉絮感、鸭步行走、间歇跛行、休息 痛、下蹲起立困难,常持杖行走。反复出现浮肿是形成溃疡的先兆,这些患者多数合并心功能 衰竭,可视病情给与利尿剂。 ( 6) 坏疽初期常因水泡、血泡、糜烂、感染等诱因逐渐发展为溃疡、溃疡或坏死。 2.临床局部表现及分型根据坏疽的性质及临床表现可分为湿性坏疽、干性坏疽和混合性坏 疽三种临床类型。 ( 1) 湿性坏疽:较多见。常发生在肢端动静脉血流同时受阻,循环与微循环障碍,周围神经病变及局部感染时而发生。坏疽轻重不一,浅表溃疡或严重坏疽、坏死。局部常有红肿热 痛、机能障碍,严重者常伴有全身不适或毒血症、败血症等表现。 ( 2) 干性坏疽:常发生在糖尿病患者肢端动脉粥样硬化,或动脉血栓形成,致血管腔狭窄 或阻塞,血流逐渐或突然中断,但静脉血及淋巴回流仍畅通,造成局部缺血,组织液减少,导致缺血的远端发生不同程度的干性坏疽、坏死、肢端变黑或尸干。 ( 3) 混合性坏疽:常发生在肢端某一部位动脉或静脉阻塞,血流不畅并发感染。其临床特 点是湿性坏疽和干性坏疽同时发生在一个肢端的不同部位。一般病情较重,坏疽面积较大,多涉及肢端大部或全足坏疽。 ( 1) 气虚明显加黄芪、人参。 ( 2) 阳虚寒凝加细辛、通草、附子、干姜。 ( 3) 血瘀明显合用抵挡汤中(大黄、桃仁、水蛭、虻虫)。 ( 4) 湿热明显加石膏、竹叶,连翘、赤小豆、桑白皮、黄芩。对于局部水肿合五苓散、猪苓汤,以利水消肿,清热化湿。 (5)阴虚明显加麦冬、当归、芍药。 ( 6) 疮疡久不收口,选用王不留行散、黄连粉外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