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历十二月廿四,“送神上天”

 jtq感恩一切 2017-01-31



风俗.农历十二月廿四“送神上天”



神上天和神落天


神上天:农历十二月廿四日为神上天日,在这之前几天,要择日打扫屋舍,为神像沐浴。廿四日下午,把各神坛的旧香脚、旧春联、旧门对等送到溪边焚烧,是日祭祀最为重视的是各家各户的灶神。认为灶神上天要往玉皇大帝那里禀告自己所在人家行事为善为恶,为了博得灶君的美言,所以特别虔诚。但祭拜物品较简单,黄冈邻近用一钵饭、一钵菜及用糯米粉做成的粿品加一碟红糖,有的用斋粿、斋菜碗拜灶君,焚“元宝”、“云马轿”,有的还加上几束灯芯。据说,“云马轿”是灶君和他亲属的坐骑,灯芯作为日夜兼程点灯之用。


送灶君后,再到各神坛拜诸位神明,答谢他们一年来所赐予的平安。


十二月廿四至正月初四,一共十天,神明“放假”。正月初四夜,乡民的水缸都挑满清水,再在门外放上一桶清水,又在灶君坛前放一盘稻谷和一盘白米,然后点上香烛,灯火通宵。


初五凌晨备办三牲、粿品及菜碗,放鞭炮,恭迎诸神“放假”归来。


据说门外之水和坛前的谷、米是照应载着诸神明日夜兼程的马儿吃的,水缸的水是供灶君洗尘用的。


初四迎神下天之后,春节方告过去。故有句俗谚:“初四过,男男女女做工课。”



潮汕民间“神上天”习俗


在潮汕地区,农历十二月廿四日是“神上天”之日,下界诸神要升天向玉皇大帝朝贺述职,报告一年来下界人间善恶诸事。人们在这一天会举行一些祭祀活动。


“神上天”这一日,各家各户都会祭拜灶神。在潮汕地区,这位灶神叫“申面公”,正确的神名是司命帝君,简称司命公。《风俗通义》中记载所祀小神就有司命这位帝君,他主管和生命有关的事物。《管子·囿蓄》说:“五谷食米,民之司命也。”屈原《楚辞》称司命帝君主灾咎、主寿。


在潮汕民间,传说司命公与各家关系密切,他了解各家全年大事。每个人做了什么好事、什么坏事,到了“神上天”这一天,他就到天上去向玉皇大帝汇报,有什么说什么,毫不隐瞒。昔时有的人做了亏心事,生怕司命公直奏玉皇大帝,怪罪下来,担当不起。于是,便想在司命公上天之前,先用供品祭祀一番,把司命公的嘴堵住,以免他向玉皇大帝打小报告,因而潮汕民间有“司命公直奏”的俗语。


旧时,妇女们在农历十二月廿四日这天,天一亮就须起床,先要把锅鼎拿到屋外巷头清除烟渍,俗称“耙鼎”。从送司命公上天后,各家各户就开始清理室内卫生,这一天起,要等到新年正月初四“神落天”后才能再“耙鼎”,意思是不要惊动司命公。妇女们还要把老年贴的各种“老爷”(潮汕人对神灵的称呼)神符撕下来,把香枝取下来,恭恭敬敬地盛好拿到村旁堆在一起,意思是如果玉皇大帝不信司命公的话,再派人巡视时,看到人间百姓真的把村社家内打扫得干干净净,又虔诚地祷求玉皇大帝赐福赐寿,不会再有谎言。玉皇大帝就会更加信任司命公,把为百姓消灾咎、添福寿、增五谷、饲大猪诸事交由司命公管理。


潮汕人在农历十二月廿四日这一天,不只祭拜司命公,而是诸神并祀。乾隆版《澄海县志》记载:相传是日诸神朝天,各具香烛酒馔,印纸马轿焚送之。至来年正月四日复具茶果迎之。乾隆版《南澳县志》也说:……凡神庙及人家各备仪供养,并印幡幢、舆马、仪从于楮上,焚而送之,谓之“送神”。在“送神”的祭品中,一定会有甜糯米糍(俗称“胶罗糍”,类似北方年糕,即“落汤钱”)、纸马纸鹤、灯芯草和一纸“奏疏”。甜糯米糍吃后粘口,专门供“老爷”吃,一来是甜品,吃得甜丝丝,二来粘口,说话不清楚,不让“老爷”将人间事说得太白了,以免受惩罚而遭灾。这是一种古俗,在《淮南子》逸篇《万毕术》中就已有记载:“十二月廿三日,家家户户具酒果饴糖,送灶神上天。置刍豆于灶前,以秣神马。其置饴糖,俗意为塞满口,使之上天不得多言。”纸马纸鹤是送灶神夫妇的坐骑,让灶公婆夫妻俩乘上天马,直奔天宫,减少劳累。灯芯草大约是喂马的草料。奏疏实际上是祈求神明保佑的祷祝文,文后要署上全家人的名字。常见的祭品还有猪肉(或猪头、猪腿)、鱼(草鱼、鳞鱼、鱿鱼)、水果(柑、桔、蕉、梨、柑榄、苹果)、面食(干面条、面饼、面包、煎饼、饼干)、各种粿类、糕点、糖果、白糖、茶叶、香烟、各种斋菜、蛋、酒等。祀拜时,人们先是烧三炷清香,然后跪下,口里念念有词,祈求“老爷”上天多说家门的好话,多降福到家门,在新的一年里能阖家平安,吉祥如意,能赚大钱。烧香完毕,就让“老爷”携带这些礼品上天。


在潮汕地区,送神上天的日子几乎都是在农历十二月廿四日,但在南澳的章姓氏族,送神上天之日却是在农历十二月廿三日。传说他们的祖先在廿三日“筅囤”洗尘时,不慎把神龛的神像扫落便桶里,当天索性把所有神像全部洗净送上供桌,同时办好供品祭拜,提前一天送神上天,以后一直沿传至今。




 


《泉州府志.风俗》:“二十四日祀灶,或二十三日。俗谓灶神是夜上天,以一家所行善恶奏于天也。又言此日百神有事上帝,画舆马仪从于楮(俗称“草鞋甲马”),具牲馔焚二送之。”烧“草鞋甲马”、“神马纸”,是为了灶君公乘坐上天。


 

奉灶君的神位两边一般会有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以前农耕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能吃饱饭是每个家庭的大事,因此大家都对管饭的灶君公和灶君婆恭敬有加。

 


送神日,供品果合主要是灶糖,必有糖鸡、糖塔,塔谓登高而上天,鸡既作牲礼又可带路。


灶君要上天汇报各家的是是非非,民间就用塔糖(塔状)和地瓜粉芡祭灶,寓意给灶君一点甜头,希望灶君多说人们的好话。用地瓜粉芡粘住灶君的嘴巴,想让灶君少说话。


 

此外,正月初四为接神日,大家可别忘了迎接众神归来。



春节就像个大磁场,吸引着在外的人,一波波游子相继返乡,街边一搭搭卖春联年货的摊子,更是给年节染上一抹喜庆色彩。年,越来越近了。


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了庆祝春节这个辞旧迎新的节日,不同地区有不同年俗,人们也有不同的庆贺方式,统统“猴力福气”(用闽南语念出来)。那么,咱们泉州迎新年、过新年有啥不一样的年俗?十年前、二十年前,甚至更早以前的泉州年俗有何不同?今天,我们邀请泉州民俗专家和老泉州人,讲述、回忆泉州年俗,寻一份“古早”年味。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但年俗活动却是以正月初一为中心点,向腊月和正月这两个月有所前伸和后延,其前伸自腊月廿三开始,后延则至元宵节。因此,腊月廿三在全国许多地方都称为“小年”。泉州民俗专家傅孙义说,到了腊月廿三这天,泉州民间会举行一个重要的仪式——祀灶,也称“送神”。



文献
祀灶日最早记载于清代《泉州府志》


“祀灶日,泉州人自古以来称之为‘送神’。”泉州师范学院闽南文化生态研究中心主任陈桂炳教授是闽台区域民俗研究的知名学者,他介绍,对于祀灶日究竟是哪一天,全国各地说法不一。


在泉州明清版旧方志中,如《晋江县志》、《安溪县志》等均未提及祀灶日,而提及此节俗且有明确时间的多记为十二月廿四日。说祀灶日的时间为“廿四日,或廿三日”,最早见载于清乾隆版《泉州府志》。


“送神就是民间百神送上天。”傅孙义说,祀灶日这天,泉州民间会举行一种仪式,恭送各路神灵上天庭向玉皇大帝“述职”,述职后诸神留在天庭过年。为了让诸神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家家户户祭祀,请求神明上天后多说好话、吉利话。


年俗
“送神风、接神雨”“送神晚,接神早”


傅孙义说,有意思的是,泉州民间认为万物皆有掌管的神明,灶有“灶神”,扫帚有“扫帚神”,捣米的米臼有“米臼神”,石磨有“石磨神”,“在泉州,各路神明实在是太多了,‘百神’是我概括出来的,恐怕还不止百种”。


如何“送神”?傅孙义介绍,泉州俗语“送神风、接神雨”,说的是送神靠刮大风,正月初四“接神”靠下雨。他认为,腊月廿三“送神”这天的下午往往会刮风,而到了正月初四这天经常下小雨。“靠着自然风,把百神送到天上向玉皇大帝,也就是泉州人说的‘天公’述职,述职时是按地区分部门进行的。”


何时“送神”?陈桂炳说,民间流传着一句俗语“送神晚,接神早”,泉州人一般在当天下午或黄昏时送神,有些地方还得先到村庙为本村的境主神灵送行,然后再回家中举行送神仪式。不过也有例外,如金门则流行上午送神,认为“早送神,占好位”。


回忆
买来糕饼果盒 家门口摆桌送神


上世纪30年代,傅孙义出生于鲤城区浮桥锦田村(今为锦田社区),从小他就跟着父母祀灶送神。今年80多岁的他,至今仍记得童年时期,即便家里再穷,到了腊月廿三这天,父母也会让他到村子里的小杂货店买点糕饼回来。


到了下午两三点,与村子里其他邻居一样,父母会在自家门口摆张桌子,然后把买来的果子、绿豆饼、糖果等果盒摆上桌,点上香,烧着纸钱,把百神送上天。


“泉州民间一般都在腊月廿三当天下午两点至五点左右,最迟也是在天黑前‘送神’。”傅孙义说,腊月廿三送神,百神都在天庭上过年,因此泉州民间有句歇后语“十二月廿四——无神”,用这话来形容人无精打采。


民间传说



灶王爷为何享受“特殊招待”?


中国民间传说,灶王爷上天专门告人间善恶,一旦哪家被告有恶行,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


有趣的是,民间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民间有的用胶牙糖敬它,好把灶王爷的牙齿粘住,让它不能乱说话;有的用酒糟涂抹灶门,这叫“醉司令”,醉得灶神不能乱说话。灶神受到人们的特殊招待,“吃了人家的嘴软”,当然就不好讲坏话了。民俗专家认为,这实际上是民间一种伦理道德的自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