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环境保护(二)

 陌上槿暖wa 2017-01-31

【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所造成的问题】

由于世界人口持续增长、经济继续发展,及人类不合理利用,以至形成水资源短缺、土地资源的退化和生物资源的减少等问题。

【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

对水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经验

开源:修筑水库、开渠引水、合理开发与利用地下水、海水淡化等

节流:推行生态农业,提高灌溉效率;推行清洁生产,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用水效率;倡导改变日常消费方式,节约生活用水。

生态建设:提高环境对水的涵蓄能力,因地制宜地退田还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

对土地(耕地)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经验

①实行耕地总量不减少措施;②提高土地利用率;③提高耕地质量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滥伐森林

原因:自然——气候变迁;人为——滥垦滥伐,大规模商业性机械采伐

保护措施:颁布《森林法》;由采伐转为森林培育;植树造林

草地退化

原因:自然——气候异常;人为——过度放牧;鼠害和虫害(主要是蝗虫)严重

保护措施:实行禁牧、轮牧制度;改游牧方式为牲畜合饲、半舍饲方式;加强牧场的基本建设;建立饲草料基地;建设“草库伦”等

湿地干涸

原因:自然——本身是一个自然过程,即沉积物自然充满湖沼

人为——土壤侵蚀,入流泥沙大增;环境污染,加速富营养化;围湖围海造田;大量引水灌溉和河流截流改向

湖泊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过度引水灌溉和盲目围湖造田

保护措施:《湿地公约》;湿地保护已不再局限于现状的维持,而是着重对退化和受损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

物种灭绝

原因:自然——本来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

人为(加速作用)——生境破坏;掠夺式利用生物资源;环境污染;物种入侵;人口增长;全球气候变化

保护措施:立法;建自然保护区;迁地保护;人工养殖、栽培和人工繁殖,抢救濒危物种。

【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一般过程】

如: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长江特大洪水发生的原因;青海湖、洞庭湖的萎缩问题

【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如:南美洲森林破坏对全球环境的影响;长江中上游水源林的破坏对全流域洪水灾害的影响;西北半干旱区草场退化对华北冬春季节沙尘天气的影响等

【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东北、西南、华南林区——森林破坏;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草原退化;

三江低地、湖滨海滨——湿地萎缩;林区、草原、近海海域——生物多样性锐减;

黄土高原、东南丘陵——土壤侵蚀;西北、华北半干旱区——荒漠化

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环境污染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水体污染

原因:进入水体的污染物超过了其自身的自净能力

水体重金属污染:水俣病(污染物质——甲基汞;危害——人畜的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出现严重障碍)

水体富营养化:水华、赤潮(污染物质——氮和磷等营养物;危害——①水生植物和鱼类死亡②水质变坏③湖泊变沼泽)

海洋污染:石油污染(污染物质——石油及石油制成品;形成过程——近海石油开采、加工和运输过程中的石油泄漏;危害——对海洋生物、海洋及海滨环境、水产业造成巨大危害)

固体废弃物污染

原因:垃圾的排放量和堆积量超过了环境自净能力

危害:①污染大气②污染水体③污染土壤④占用耕地⑤影响环境卫生⑥危害人类健康——固体废弃物成为其它类型污染的源头污染物

大气污染

急性中毒事件

地方性大气污染问题:空气质量(污染物质——可吸入颗粒物;危害——带来各类疾病)

全球性大气污染问题:①酸雨(污染物质——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危害——①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乃至大量死亡使土壤酸化,导致农作物减产影响森林生长④腐蚀建筑物、损坏文物古迹;②臭氧层破坏(成因——氟利昂;危害——引发皮肤癌、白内障和某些传染病,造成一些生物灭绝,并使农作物减产;③全球气候变暖(成因——CO2排放增加;危害——①生态系统的调整;②海平面的上升;③可能导致干旱、洪涝、暴雨等灾害性事件的增加;④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会增加

我国环境污染的现状

20世纪50年代后期,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开始突出,主要局限在城市地区;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环境污染进一步加剧,特别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使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

太湖的富营养化现象(2007夏太湖蓝藻暴发)

成因: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农业中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水产养殖业发达;工业废水排放多;周边城市化水平高,城市污水处理设施未能跟上。

危害:①水体生态系统恶化,水生物种减少;②蓝藻毒素直接影响饮用水水质

垃圾越境转移(我国成为一些发达国家垃圾的移入国)

城市空气质量

成因:自然——北方降水量较少,植被覆盖率较低,有些地区土地荒漠化加剧

人为——①建筑工地扬尘;②汽车尾气排放不达标;③燃料不完全燃烧

我国的酸雨问题(以硫酸型酸雨为主

严重地区:长三角、珠三角、西南地区

成因:自然——盆地,风小,湿度大,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如贵州、四川盆地)

人为——①化石燃料燃烧;②金属冶炼;③含硫原料的工业生产;④尾气排放

防治环境污染的主要措施

酸雨防治措施:①建立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②限制高硫煤的开采;③解决发展洁净煤燃烧技术和煤炭脱硫技术;④调整能源结构

工业污染防治:清洁生产

农业污染防治:生态农业

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

对象(三个层次):个人、企业、政府(既是环境管理的执行主体又是被管理对象)

执行主体:国家和政府

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

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主要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和宣传教育手段(其他手段)

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与国际行动

1、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环境壁垒、绿色产品、国际合作(发达国家的责任与我国的立场)

2国际行动:三次会议(①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确定每年的65为“世界环境日”;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签署了《21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

公众参与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民间环保组织(NGO)的作用:①环境和生态的教育与研究;②协助政府执行环境政策;③监督企业的行为,与企业合作开发环保产品及服务。

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

态度与责任:尊重地球上一切物种;尊重自然生态的和谐稳定;着眼当前并思虑未来等

行为准则: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消费、环保选购,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分类回收、循环再生,保护自然、万物共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