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神气又神奇!考古专家带你看文物里的“萌”鸡

 Bao5685 2017-01-31

趣考古

鸡年到,关于鸡的各种元素又流行起来。很多时尚大牌也趁机推出了鸡年限量版,据说有的设计简直“辣眼睛”!其实,外国人想抓住中国鸡年的精髓,应该多从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里找找灵感!

新年到了,我们拜托考古专家翻遍资料,找出了历史上那些跟“鸡”有关的文物。这些或神奇、或神气的“神器”,是真正凝结着时间和历史的珍贵文化线索。

作者:屈婷

作为六畜之一,鸡在中国人的生活里占据了极重要的地位,关于鸡的诗词、书画和生活用器不要太多!比如,(传)明宣宗所绘《画子母鸡图》,还有广为人知的鸡缸杯,都是以鸡为主角的名作。

(传)明宣宗《画子母鸡图》

但是,这些传世品显然还不够古老,当我们想了解先民是怎么看待鸡的,这大概还需要通过考古发现的出土文物。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唐研究室助理研究员莫阳,专攻美术考古研究。在她看来,传世品会在流传的过程中不断被后人所改变、误读,而出土物更像是定格了的某一段历史,甚至某一个瞬间。

从陶土、青铜到青瓷,从古朴的手捏造型到风雅的艺术加工,盘点考古文物里关于鸡的种种“神器”,你会折服于先人们非凡的生活智慧,以及他们由热爱而创造的精神世界。

邓家湾·陶鸡:你这么萌,主人知道吗?

年代:新石器时代晚期

出土地:湖北省天门市石家河邓家湾

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鸡的艺术形象啦!在邓家湾出土的这个陶鸡,是屈家岭文化的遗存。这样的陶鸟、陶鸡和陶狗在屈家岭文化地域出土极多,显示当时居民以种植水稻为主,兼营渔猎和采集,已饲养了猪、狗、鸡等动物。

屈家岭文化因首先发现于湖北省京山县屈家岭遗址而得名。经放射性碳素测定,其时期约为公元前3000~前2600年左右。

但动物考古学专家袁靖认为,邓家湾出土的这些先民捏成的陶制品是否就是真的家鸡还需探讨,对于动物考古学研究而言,对家鸡的判断应该以考古遗址中出土的家鸡骨骼为主要依据,人工制品只能作为动物考古学研究的旁证。

三星堆·铜鸡:仅此一件,别无分号!

年代:距今约5000至3000年

出土地:四川省广汉市

在神秘的三星堆遗址中,这件铜铸的鸡可谓仅此一件,别无分号!首先,在尺寸上,比起高180厘米的青铜人像、直径近两米的青铜面具而言,这件铜鸡十几厘米的大小,实在是异常“迷你”。但是这样小的尺寸却并不影响制作者对它的用心,铜鸡身上复杂的纹饰因此显得更加细腻、精致。

其次,在表现手法方面,这只铜鸡是范铸法铸造,尾羽丰满,引颈仰首,气宇轩昂。其冠、眼、喙、爪、羽毛等刻画工细不苟,神形兼备,显得格外写实。这说明蜀地先民对生活有细致观察,才可以塑造出表现真实存在动物的不凡作品。

毕竟三星堆其他文物的风格是酱婶儿的~~

考古学家认为,此铜鸡表现的自非家禽意义上的“鸡”,而有更深沉的象征意义。铜鸡胸前特别铸饰有火纹,毫无疑问,这一颇为醒目的装饰符号与铜鸡内涵有内在联系。铜鸡或许代表的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天鸡”、“神鸡”,正所谓“雄鸡一唱天下白”,这件雄鸡的造型意蕴似表现了其在引吭高歌、呼唤日出,带给人间无限光明。

阳陵·陶鸡:厉害了,原来你是“御鸡”

年代:西汉时期

出土地: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

这只陶鸡长16.4厘米,高14.4厘米,通体彩绘。公鸡朱红高冠,羽毛丰满轻盈,双足纤细但强劲有力,昂首翘尾作啼鸣状,线条流畅传神,极富生活气息。

它是在汉景帝阳陵封土四周的从葬坑中被发现的,同期出土的还有大量彩绘陶俑,除了各种栩栩如生的动物,还有披甲武士呢!到了汉代,家鸡的形象更生活化了。在考古发现的墓葬中,我们常常能见到鸡。

是的,还有公鸡和母鸡不同版本……

由于是帝陵的陪葬品,这只鸡的工艺格外精致。工匠在烧制完成后还需施彩,红色的鸡冠、金黄色的嘴,身披深棕色羽毛,双翅及尾羽则被染成黑色,将两千年前的雄鸡呈现在我们面前,从整体到细节都是这样真实生动,光看照片或许很难相信这些陶鸡尚不及手掌大小。

给你们见识一下帝陵的阵仗吧:不管是人还是动物,全是满坑满谷!这就是壕!

狗就有辣么多!壕做友!

彩釉陶鸡笼:“豪华”鸡舍多少钱一平?

年代:东汉

出土地:湖南省长沙市

比起西汉那只神气的大公鸡,东汉的彩釉陶鸡笼就显得萌萌哒!圆润的线条,古朴的色彩,高15厘米,看来它的主人一定也很有生活情趣!忘了说,它也是专门为随葬制作的器物。

在汉代,鸡和猪的饲养地区很广,一般以圈养为主,规模虽小,却是人们肉食的主要来源。这个陶鸡笼就是东汉时期家庭圈养鸡的一种体现。

在汉代墓葬中,人们常会将各式各样的建筑明器随葬,最常见的有陶楼、陶井、陶仓等,都是专为逝者准备的、供他们在另一个世界享用的物品。这些或精巧或稚拙的缩微模型,为冰冷幽暗的墓室增添了“人间烟火”。而通过这件堪称“豪华”的陶鸡笼,我们竟能看到一千多年前人们为家养公鸡所作鸡舍的样子,真是诸多建筑明器中难得一见的有趣材料。

汉墓画像石:神怪之力和庖厨之香

年代:汉代

出土地:山东临沂沂南县和济宁嘉祥县

在沂南汉墓中,鸡与其他几种禽类一起,腾飞至半空,或许表现神怪之力,这大概是这种动物最不日常的形态了。在这张画像石上,一个身缠云朵的神怪左手持槌状物,4只鸡依次立在他的头顶,有的相斗,有的则在……发呆?画师真是毫不做作的灵魂画手呢,为了展现这不是神鸟,还清晰地画出了公鸡和母鸡的不同。

事实上,这样的图像也让考古学家有点意外!因为在汉代墓葬,尤其是汉画像石上,鸡最常见的是与庖厨题材画面共同出现的。最为著名的就是山东嘉祥宋山小祠堂上的画像了,工匠把热火朝天的后厨表现得栩栩如生,也难怪吃货们会第一时间注意到挂在灶台上的“烤鸡”!

除此之外,工匠们也会表现公鸡、母鸡和鸡雏在宅院中漫步的画面。敲小黑板:可见在当时鸡作为人类较早驯化的动物之一,已经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李静训墓·鸡首壶:美你一脸的青瓷,主人当然不一般!

年代:隋朝·大业四年(公元608年)

出土地: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墓

终于到了这件被莫阳称为“美你一脸”的青瓷器了!这也是最为人所熟悉的古代鸡形器物。它高27.4厘米、口径7.1厘米、底径7厘米,肩部一侧塑一鸡首,高冠圆目,昂首张口作啼鸣状。与之相对的一侧为直体曲颈形龙柄,龙口衔接壶口沿。它还设计了一双双瓣重合状的“耳朵”。瓷胎呈白色,通体施白釉,近底部无釉,表面有细冰裂纹。整体造型挺拔秀丽,线条优美。

鸡首壶是指带有鸡首状流的盘口壶,使用时做雄鸡吐水状,十分生动可爱。这种器型最早见于三国末年,由两晋一直流行至唐初,流传范围很广。早期鸡首壶,以小件为主,到了东晋时壶身变大,鸡头引颈高冠,鸡尾演变成弧形的手柄。到了南朝至隋代,鸡首由小到大,壶身由矮小到瘦长,变得更为精致和写实。

东晋·青瓷鸡首壶

为什么不选更早的那些?除了这件器物背后反映出这一时期制瓷业的长足发展,更因为它是一件有故事的鸡首壶。

墓主人李静训,是一个九岁的女孩。她自幼被外祖母——隋文帝长女、曾为周宣帝皇后的杨丽华养在宫中,备受宠爱。但显赫的出身和皇室的恩宠,并不能阻止她的早夭。她的陪葬品精美奢华,除鸡首壶外还有金银打造的头冠首饰,甚至包括一条域外输入的金项链……件件寄托着家人的无限哀思。

十二时俑·酉鸡:脑洞清奇的生肖表达

年代:唐朝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

出土地:西安南郊的唐兵部常选孙承嗣和夫人高氏合葬墓

压轴出场的当然是应景的生肖器物啦。这件唐朝的酉鸡塑像,兽首是昂首伸颈的雄鸡,与同列的其他生肖相比,格外生动、神气。它的人身作文臣形象,上穿圆领宽袖长袍, 袍长至足面,足蹬尖头靴,设计风格令人过目不忘,被网友笑称“脑洞清奇”。

雕塑匠师采用头、身分制, 然后粘接成一体, 再刻画衣纹, 贴塑双手, 经入窑烧成后, 又施彩绘。俑体是中空的,但胎体厚重,因此放置稳定。

生肖俑的另一代表作:唐代十二辰陶鸡俑

十二生肖俑是古代人们用来“压胜”“辟邪”的镇墓明器,在唐宋墓葬中多有随葬。它们在墓葬中有严格的排列顺序,分别置于墓室四角,东、南、西、北各3个,以鼠为始,以猪为终,按子南午北顺时针方向布置,旨在用它们轮流值班,守护墓主。

“鸡鸣将旦,为人起居”,古人认为鸡鸣为一天之首,“鸡日”是一年之首,大年正月初一则为“鸡日”。鸡的形象,被广泛用于吉祥祈福及辟除不祥。

鸡给人们带来的是晨光般的希望,又由于“鸡”“吉”谐音,故中国民俗视鸡为“吉”。莫阳说,这些或神奇、或神气的“鸡”形文物,纪录着鸡这种家禽与中国人日趋紧密的联系,更承载着先人对于美好生活的不凡表达和瑰丽想象。

(文中配图除有水印注明外,其余均由社科院考古所供图)

学者说

莫阳: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唐研究室助理研究员。从事美术考古研究。喜美丽事物,希望更多年轻人发现文物之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