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瓷器发展的脉络,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缩影

 半梦书斋 2019-06-03

瓷器是文物类别中重要的一支。优美的瓷器作品不但有艺术欣赏价值,细细观赏揣摩之下还能品味出当时人们生活的蛛丝马迹,再结合理论深入研究,整个陶瓷发展的脉络竟变成了中国历史发展的缩影。一件好的瓷器作品带给观者的绝不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多的是精神上深深的共鸣和文化习俗上共融的赞同感。以下介绍几件近两年台州博物馆征集的三国、晋朝及南北朝精品瓷器藏品与方家一起探讨、学习。

三国 青釉瓷鸡笼

瓷器发展的脉络,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缩影

三国 青釉瓷鸡笼

长9、宽7、高5.5厘米。明器。呈半圆柱体,平底。正面露有两鸡首,饰多道线状栅栏。底胎呈褐红色,施青釉,透亮。

据考古资料表明,中国家鸡的驯化时间以黄河中、下游新石器时代初期的北辛、磁山和裴李岗文化遗址为较早,距今大约8000年左右。当时居住在北辛、磁山和裴李岗文化遗址的东夷族正是以鸡为主要食禽。3000多年前,我国甲骨文中出现了“鸡”字。西周王室设有“鸡人”专门负责祭祀和报时。汉至魏晋时期,中国的养鸡业已进入了一个昌盛的时期,家鸡成了人们主要的食禽、图腾、占卜、祭祀和随葬之物,因此鸡的形象越来越多地运用到陶瓷器上,如汉代的陶鸡屋、陶鸡舍;六朝的瓷鸡首壶、鸡首罐、鸡笼、鸡盆等。

三国 青釉五管瓷瓶

瓷器发展的脉络,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缩影

三国 青釉瓷五管瓶

通高36.5、腹围67、底径12厘米。五管瓷瓶,分三层。上层瓶为敞口,束颈。中层和下层皆为罐形,平底。上部和中部贴有多只小鸟,中部有四小瓶立于肩上,五瓶皆通腹。中、下部并运用了捏塑等多种艺术手法,肩部贴塑亭台及神态各一的犬、熊和飞鸟,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极富动态。通体施青釉。

五管瓶是一种明器,这一器型最早可追述至东汉五联罐。五联罐造型为一个瓶子的口沿和肩部塑5个葫芦形小罐,5个小罐均与器物的腹部相通。关于五管瓶的定名和用途有多种说法,一种认为它是专供随葬用的明器,后来发展为魂瓶,一种认为它是“五管灯”,中央是注油管,周围5个小管是灯芯管。这种灯可日常使用,也可作为墓葬中的长明灯。唐宋以后有种摆设型的瓷器“五管插花”可能就是由五管瓶演变而成。

三国 青釉亭台楼阁人物动物瓷谷仓罐

瓷器发展的脉络,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缩影

三国 青釉亭台楼阁人物动物瓷谷仓罐

高50.5、口径17、腹围97、底13厘米。器物总体分为3个部分,上部有两层亭台楼阁;中部堆贴多个人物及动物塑像,细看下,各个小人在演奏乐器,形态生动,栩栩如生;下部的罐体上贴有龟、鹿、狗等走兽。通体青釉,装饰精美。

三国 青釉亭台楼阁人物动物瓷谷仓罐

瓷器发展的脉络,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缩影

三国 青釉亭台楼阁人物动物瓷谷仓罐

高43.5、腹围84、底14厘米。主体为唇口式深腹罐,罐体上乌龟、狮子等神兽,罐口上有佛像数尊,佛像上层由飞鸟装饰,再往上是三层楼阁,楼阁顶点又立飞鸟一只。

谷仓罐是三国时期出现的一种瓷器品种,又名魂瓶魂亭、堆塑罐等,它由东汉五联罐演变而来,是三国两晋时期越窑烧造的专门用来陪葬的明器,形状似坛,主要出土于浙江和苏南的大型墓葬中,其中又以三国晚期时的最为精美。可以说三国、西晋时期的青瓷,以堆塑罐最为著名。

两汉时期儒家的孝道观念深入人心,对当时的丧葬习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厚葬风气盛行,皇帝每年用天下税赋的三分之一来修筑皇陵,厚葬珍宝数不胜数。封建时代皇帝的审美及偏好往往会影响到全国上下,有权有钱阶级无不效仿,丧葬之奢侈风靡全国,后来汉光武帝、汉明帝等几次下诏禁止厚葬。物极必反,至三国时期丧葬业吹起了一股薄葬之风,当然,这也与当时的经济生产有关,东汉末年的社会动乱,极大摧残了当时社会经济。在薄葬之风下,随葬金银珠宝之类的奢侈品占比少了,虽说薄葬,以古人的观念也是需要一定数量随葬品的,这种情况下,催生了随葬瓷器的生产,对于量的需求到了一定程度,产生质变,因而随葬瓷器的生产水平也相应得到提高。

封建时代社会生产力有限,人们对于食物有迫切的渴望,谷仓罐一名就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于粮食的信仰。罐体上装饰的人物、家禽直观展现了墓穴主人身前所享受的生活,他们留恋在人间拥有的一切,也表达了他们对于身后飞升成仙的向往。

东晋 青釉瓷羊形器

瓷器发展的脉络,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缩影

东晋 青釉瓷羊形器

长13、高14厘米。瓷羊形器(烛台)呈跪伏羊形、昂首张口、双角绕耳弯曲、额上有一圆孔,可用于插烛。羊躯体型肥美,臀部贴短尾,四肢卷曲。其胎质灰白,青釉绿中微微泛黄,施釉均匀,有莹润感。

在古代羊与祥音通,羊即代表吉祥,用羊(或类似替代品)随葬以避不祥。该羊形器(烛台),造型设计巧妙,装饰手法夸张醒目,其形态安祥,温驯可爱。

人类对羊的崇拜始自史前时期,在150多个国家的史前岩画中,羊的形象经常出现。有考古学家指出,人类最早饲养的动物就是羊。对羊的驯养在公元前8000至9000年;狗在公元前8000年;牛在公元前5500年……中国大约在8000年前的裴李岗文化时期就出现了陶塑羊的形象。羊这种动物自古以来都被我国人民视为祥瑞之物,赋予了很多美好的意义,是中华大地上最为普遍的图腾形象之一,在十二生肖中位列第八。甲骨文中即有“吉羊(祥)”的记载。中文善、美、羲皆含有羊字,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羊”字的理解。西汉人韩婴在《韩诗外传》中写到:“鲁哀公使穿井,得一玉羊。”这是目前可见文献中对羊形器的最早阐述。此外,考古学家在很多汉墓中也发现了羊形器,说明至晚在汉,羊的形象已经普遍成为艺术创作的题材。

西晋 青釉瓷狗圈

瓷器发展的脉络,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缩影

西晋 青釉瓷狗圈

口径10.5、底径7.3、高5.5厘米。瓷狗圈为明器。盘口状,直口,弧形浅腹,圈内匍伏一犬,前两腿交叉在胸前,上身微起,抬头,注视前方,双耳竖立,两眼圆瞪,摇尾巴状。瓷狗圈内外施青釉,光润盈泽,底部露胎。器形规整,塑形生动活泼可爱。

狗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动物之一。在西安半坡文化遗址中曾发现为数众多的狗骨髓。甘肃秦安大地湾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壶上也发现了4只狗的形象。这说明很久以前,狗已经成为人类最亲密、最忠心的朋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