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节民俗

 戈壁之家 2017-01-31


【春节民俗】

除夕:辞旧岁,迎新春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发布时间:2017-01-27 

  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个晚上被称为除夕,又名除夜、岁除。这一天的风俗活动很多,如贴春联、贴窗花、贴年画、贴福字等。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会撰写或挑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在春节,家家户户贴福字是一种风俗。“福”字代表着福气、福运,寄寓了百姓的美好祝愿,蕴含着从古至今千百年来不变的祈望。贴福字要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福到”。

  除夕的年夜饭,必不可少。无论离家多远,人们总希望能在这一天回家吃一顿团团圆圆的年夜饭。年夜饭要吃鱼,表示年年有余;要吃红烧肉,表示红红火火;要吃年糕,表示一年更比一年好……大家边吃边喝,说说笑笑,辞旧岁,话新春,其乐融融。

 

  北方过年,少不了饺子。旧时的风俗是在除夕子时以前将饺子包好,等到子时吃。这个时候正是旧的一年过去、新的一年到来的交替之时,吃饺子就是取“更岁交子”之意。同时饺子的形状像元宝,因此寓意着招财进宝。有些地方还在饺子中包上硬币、枣子、花生等,有吉祥之意。

 

  “踩岁”是除夕的老习俗。除夕之夜,人们在院子里铺上芝麻秸,全家人都去踩,干燥的芝麻秸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将芝麻秸踩碎,碎谐音岁,寓意着岁岁平安。而芝麻开花节节高,踩芝麻秸也寓意着生活一年比一年好。

  吃过年夜饭,家人一起围坐闲聊,通宵不眠,等待新年到来。这就是“守岁”。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既有对岁月的珍惜之情,也有对未来的希望之意,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春节民俗】

正月初一:一岁之始,万象更新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发布时间:2017-01-28 

  正月初一,古称元旦、元日,因为是岁之始、时之始、月之始,三元之日。这一天早起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叫作“开门炮仗”,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也营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

  

  正月初一,人们穿上新衣服,出门相互拜年。这一天惯例是家族邻里之间拜年。这既是一种传统的习俗,也是人们辞旧迎新、表达祝愿的一种方式,更是人们交流感情、增进感情的一种方式。

  

  “拜”,在古代是表示敬意的一种礼节,指的是双手作揖,拱手弯腰,头俯至手而不至地。后来作为行礼的通称。“拜年”也就是在新年行礼庆贺。从古至今,拜年一般是晚辈先给长辈拜年,祝愿长辈万事如意、长寿安康。

  同辈亲友之间也要相互拜年,相互祝贺新春、表达祝福。同时,正月初一拜年记得要去左邻右舍串串门,向邻居拜个年。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我们素来看重邻里关系。在新年给邻居拜个年,送上祝福,既拉近了感情,也增加邻里的团结和睦。

  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有的压岁钱则是在除夕之夜偷偷放在孩子的枕头下。“岁”与“祟”谐音,因此给压岁钱有压住邪祟保平安的意思,带有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愿。而在孩子们眼中,压岁钱更是他们的童年乐趣,牵系着一颗颗纯真的童心。

【春节民俗】正月初二:儿女团圆,福照全家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发布时间:2017-01-29 

  传说女娲创造万物生灵的时候,先造的鸡狗猪羊牛马,后造的人,正月初二又称为狗日。因此有说法是:大年初二,金吠报春。

  正月初二,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回娘家的习俗。这一天,出嫁的女儿早早就收拾起来,精心挑选着礼物,将孩子拾掇得干净整齐,和丈夫一起高高兴兴回娘家。俗称“迎婿日”。有首歌唱“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身上还背着一个胖娃娃”,所描写的正是这一场景。

  到娘家,当然是先给父母拜个年,也与兄弟姐妹叙叙旧,说说过去的一年发生了什么,也谈谈新的一年有何打算。一家人还会一起拍个全家福。话家常之后,丈夫跟着父亲去附近的亲戚家拜年,女儿则去街坊邻居家拜年,联络联络感情。回娘家既是给许久未见面的家人团圆的机会,也是增进家人之间感情的契机。

  俗话说:初一饺子初二面。在正月初二这一天,北方各地的习俗是吃面。这面也有讲究,要用初一的饺子面来做,把面煮熟之后要用冷水浸过,人们称之为“冷汤”。 

  面条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被人们赋予了诸多的内涵。长长的面条不仅象征着长寿安康,也象征着幸福的日子长长远远,美好的生活和顺绵长。正月初二吃面,图的是条条顺,寓意着新的一年顺顺当当。

【春节民俗】正月初三:和美圆满“小年朝”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发布时间:2017-01-30 

  正月初三又称“小年朝”。清代文学家顾禄在《清嘉录·小年朝》中记述“小年朝”习俗说:“(正月)初三日为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同。”所谓“岁朝”就是一年的第一天,古人认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此他们对初三非常重视,称之为“小年朝”。

  俗话说,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初三吃什么呢?北方家庭有年初三吃“合子”的习惯,俗称“初三合子往家转”。合子和饺子类似,是在两个面皮中夹上馅料,上下捏合成圆形,或再捏一圈花边。“合”取和和美美之意,象征家庭和美圆满。

  在江浙一带,家里有井的人家要在这一天“开井”。为了让劳累一年的井休息,人们初一初二时会将井口封住,到了初三将封条揭去,井的“年假”就此结束,新一年开始了。

  在一些西北农村地区,大年初三家家户户要剪剪纸贴窗花。剪纸的时候要把纸染成五种颜色,贴在“六六三十六格”的窗户上,象征着六六大顺,窗户的四个角要贴上红色剪纸,象征一年四季红红火火。

【春节民俗】正月初四:祈福国泰民安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发布时间:2017-01-31 

  正月初四是女娲创世神话中的“羊日”。羊古意与“祥”相通,汉字中壮硕的“大羊”为“美”。“三羊(阳)开泰”是吉祥的象征,因此亲友如果在这一天相见或通电话,要互相报喜祝福。

  初四是迎神接神的日子,这一天家家户户祈福新年,希望国泰民安,小家更好。

  初四也是从年节气氛向正常生活转化的一天。在饮食上,家家户户要一起吃“折箩”。所谓折箩,又叫“合菜”,就是把过年这几天剩下的饭菜合在一起,重新炒制而成的大杂烩。过去人们不富裕,头天的剩菜剩饭舍不得倒,现在生活好了,但勤俭节约的习惯和规矩却保留了下来。

  在福建的莆田地区,大年三十叫做岁,而初四叫做大岁,这里初四的风俗是重新围炉过大年。

  在河北蔚县的暖泉镇,初四打铁花是当地的独特风俗。铁花在黑夜中擦出光亮,承载着人们最真挚的愿望,有如来年的红火生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