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临床经验】急性发热诊断3大“定律”

 不会吧务 2017-01-31

定律”1

急性起病、病程短(2~3周)的患者,除非病史、体查、初步实验室检查明显提示非感染性疾病,绝大部分是感染性疾病。

接诊思路 首先考虑常见病,其不典型表现仍较罕见病多见。注意把握一些常见病的非特征性表现:如心内膜炎——心脏杂音;肝脓肿——肝区肿痛、叩痛;胆道感染胆道感染——黄疸、墨菲氏征;粟粒性结核——结核菌素试验等。
  

定律”2

发热无定位症状和体征首先考虑系统性感染(如传染病),其次隐匿性局灶感染。但传染病也可表现为发热伴一个或多个系统的症状和体征。

接诊思路 皮疹、浅表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伴随症状的出现大大缩小鉴别诊断的范围。(体检时重点检查)。血常规对鉴别诊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对区分细菌与病毒感染有一定意义。

常见传染病出疹大致时间顺序:第1天:水痘、风疹、手足口病;第2天:猩红热;第4天:麻疹;第6天:伤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常在发病1~2周出疹,持续时间长短不一。 幼儿急疹在高热3~5天后热退疹出。
  

定律”3

难以诊断的患者均应实施外周血及骨髓细胞学检查。
接诊思路 特异性检查是确诊的依据,是积累可靠临床资料的源泉。努力开展特异性检查,提高诊断水平。
  

紧急评估与处理
除通过鉴别诊断(病史、体检、辅助检查、特殊检查)掌握发热原因外,急诊医师还须对患者进行潜在危险的评估,以便决定是否施以立即抢救、监护、留观等措施。遵循分类(或分级)处置原则,掌握常见发热病因,判断患者属于非急症、急症还是急危重症。熟悉临床常见的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是诊断的前提。(见表1、表2)

应注意,病因治疗是发热治疗的根本。在明确发热原因前,不宜盲目降温,因可能影响热型的判断。临床症状明显(如头痛剧烈、全身酸痛甚至谵语等)者,为减轻患者不适,应采取适当措施。

临床常用的降温手段有药物降温和物理降温2种。药物降温: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糖皮质激素、中药、冬眠合剂(配合物理降温,降低代谢,防治抽搐); 物理降温:温水擦浴;酒精擦浴;冰袋、冰毯、冰帽、冰枕等。此外,还有静脉输入低温液体;低温液体灌肠;穴位刺激等降温法。

针对发热的处理流程:卧床休息,补充水分营养;脱水者静脉补液治疗;先采用物理降温如湿毛巾/冰袋置于额部等处,50%酒精擦浴等;物理降温效果不佳者,可予解热镇痛药物口服或肌注;高热惊厥、谵语者酌情给予镇静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