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斗鸡:古人的消遣娱乐与鸡种选择

 gudian386 2017-02-01

斗鸡:古人的消遣娱乐与鸡种选择

农史研究资讯 11-26 21:24

作者简介

谢成侠(1914—1996),浙江杭州人。畜牧学家,中国养马学和家畜繁殖学奠基人和开拓者。长期从事家畜繁殖学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对中国畜牧史,尤其是养马史有较深的研究。历任浙江大学农学院、南京大学农学院、南京农学院教授。主要著作有《中国养马史》、《家畜繁殖原理》、《中国养牛羊史》、《养马学》、《中国养禽史》等。

自古以来,在中国家禽中有一种好斗的特异鸡种,鸟类分类学上只是与一般的家鸡都属于同一鸡种(Gallus gallus’),而在形态结构上却与国内外许多一般的家鸡有其显著不同的特征,这一种斗鸡至今在西方也有,似应作为鸡的另一个类型或亚种才对。在中国这种善斗的鸡有将近三千年的可查历史,在古代叫鶤鸡。可是到近代,连养禽学的著作也不提中国固有斗鸡种,而且在国内已不很多见。因此,笔者曾有专文提及,本文则是补足前文的续篇,并作深入地考证。

一、悠久的斗鸡历史

斗鸡素来是民间的一种传统娱乐,好比斗蟋蟀,这主要是利用雄鸡的好斗性,在其他禽类,如鹅、鸭乃至鹌鹑等的雄禽也好斗,不过没有像这种斗鸡的斗性更猛烈。普通雄鸡也好斗,在我国西南地区,乃至南洋群岛的人民,也驯养一些雄鸡供斗鸡取乐,但这不是这里说的一种斗鸡品种。

我国斗鸡的历史悠久,大约在二千八百年前,斗鸡已发展到一定的水平。例如《列子·黄帝篇》说:纪渻子为周宣王(公元前829-782年)养斗鸡,经过四十天的训练。“望之有如木鸡,他鸡无敢应者。”《庄子·达生篇》亦有此说,这虽是近于寓言,至少可以由历史文献证明,古代早有了训练斗鸡的事。不仅有了斗鸡,照《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的记载:“季(平子)郈(照伯)之鸡斗,季氏介(芥)其鸡,郈氏为之金距。”这是指春秋时代鲁国两家封建大贵族用斗鸡显示他们的权势。为了取胜,他们的门徒不惜提出制胜的秘法,约如下述,《庄子·逸篇》说:“羊沟之鸡,三岁为株,相者视之,非良鸡也,然而数以胜人者,以狸膏涂其头。”羊沟可能是古代出产鶤鸡的地方,郭璞注:“阳沟巨鶤,古之良鸡。”阳沟似即羊沟。至于狸膏涂鸡头,就是斗鸡取胜的秘术。斗鸡在民间已流行很久,《战国策》中苏秦为合纵向齐宣王游说道:“临淄(齐国首都),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琴,斗鸡走马。”《史记·货殖列传》也说:“博戏驰逐,斗鸡走狗。”这些都是为的取乐。《西京杂记》还指出:汉初,鲁恭王好斗鸡、鸭及鹅雁,还养了其他珍异禽兽,每一季耗谷达二千石。从此斗鸡更成为皇室贵族们的主要玩物,但这一鸡种却是通过劳动智慧才培养出来的。

图1:汉代斗鸡画像砖

关于我国古代斗鸡的特征,很可以拿江苏涟水县汉墓出土的一件文物为证,即在铜壶顶上立正的铜鸡,长颈长脚,胸突尾长,展翅昂首,呈张口状,这完全是一种斗鸡的形态。尤其是四川大足县的石刻群中有一妇女在鸡笼前喂两只鸡,头冠短,颈长肢高,更具斗鸡形态。只是以上二例均未指明是斗鸡。此外,还可以从历代文学家的几篇描写斗鸡实况的作品证明,其中尤其是曹操的儿子曹植的《斗鸡颂》最为生动,特选录其一段如下:

长筵坐戏客,斗鸡闻观房;嘴落轻毛散,严距往往伤。

群雄正翕赫,双翅自飞扬。长鸣入青云,有翼独翱翔。

挥羽激清风,悍目发朱光;愿蒙狸膏助,常得擅此场。

这显然是在斗鸡场上聚众观赏的一幅画诗。那些参加的斗鸡又是那么凶悍,把博斗的真象形容得淋润尽致。宋·罗愿在《尔雅翼》还把春秋以后斗鸡致胜得出总结,足以解释上述的那些秘术:

其后,鲁季郈鸡斗,季氏介其鸡,盖以胶沙播其羽,或臼捣芥汁播之,郈氏则为之金距,距者鸡附足骨,斗时所用刺也。后世则又以私取狸膏涂其头,辄间无敌,此非自取胜,特是狸能捕鸡,异鸡闻狸之气,则畏而走,以狸膏涂斗鸡头,始见于《庄子》。

以上所述,虽只是一些掌故,由此可见其历史的悠久。

二、斗鸡之俗盛行于唐宫

斗鸡之所以出现于古代,除以娱乐为目的外,多少类似西方的斗牛,而且具有激发勇敢的斗志。到唐宋以后,军中就有斗鸡之戏,其意义几乎可与骑射比武相比。特别在盛唐时代,斗鸡之风更达到历史上的顶峰。当年日本遣唐使者来朝,还把唐朝推行斗鸡的见闻介绍回国,仿效行之于古代日本宫中,足见其影响非浅。由于盛行斗鸡,竟至由此使唐皇室内部引起风波。著名文学家王勃代沛王写了一篇声讨英王李显的讽刺文章,因此罢官(见《旧唐书·王勃传))。日本的养鸡史根据中日历史文献,把其经过叙述得很详细,特摘译一段如下:

洛中(指唐朝东都洛阳)老幼皆爱斗鸡,家家养三五十羽,甚至于有的以一亩田换一只斗鸡,此事传知高宗,当时王勃在(长安)做博士,很受宠重,诸王(指高宗的兄弟)好斗鸡,王勃为沛王斗鸡撰文,檄讨英王的斗鸡,高宗阅后甚怒,终于罢免王勃,凡有好斗鸡者诛之,鸡悉放入山中。但这一禁令仅限于民间,而在宫中仍散见于书。

唐朝斗鸡之风还发展到狂热的程度,可谓举世无匹。特别在唐玄宗时,根据陈弘祖《东城老父传》的记载,今节录如下:

玄宗在藩邸时,乐民间清明节斗鸡。及即位,立鸡坊于两宫间,索长安雄鸡,金毫,铁距,高冠,昂尾千数,养于鸡坊,选六军小儿五百人,使驯扰教饲之。上好之,民风尤甚。诸王、世家、外戚家、贵主家、侯家,倾帑破产,市鸡以偿其值。都中男女以弄鸡为事,贫者弄假鸡。

东城老父本名贾昌,长安人,在他十三岁的少年时代,因能辩识斗鸡的壮弱、勇怯,熟悉鸡的饮饲、疾病和驯习方法,被玄宗赏识,并任命他为鸡坊五百小儿头目。当时号称他为“神童鸡”,并且为他在宫中建立一所斗鸡殿。因此,民间有这样的歌谣:“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也有传说贾昌少年时代家贫,只能玩假鸡,在长安被玄宗见到,因而得宠。仅这一件事,也可证明盛唐后期宫中和社会风气的奢靡败坏。以外,在今陕西宝鸡有斗鸡台地名,似属唐代遗址。就养鸡历史而言,斗鸡在古代中国既有其地位,对鸡种的发展也不无有益。

三、我国至今尚幸存的斗鸡品种

古代的斗鸡,尚有极少数见于黄淮地区,1975年笔者去黄泛农场途中在农村所见者外,在河南周口市一带和陇海铁路沿线城市也有饲养,而且随同农民生活的改善,斗鸡旧俗又在复活,但不同于早年把斗鸡当作一种赌具,而是成为一种民间娱乐。最近几年很想在山东及河南其他地方找些线索,因为古代鶤鸡很可能不限于出产在中原地区。最近又获悉,在安徽省亳县和凤阳等地也出产斗鸡,山东省荷泽地区也有,而且母鸡之间也能互斗,其形状特征显然同于从扶沟到周口等地的斗鸡,而在凤阳的斗鸡很可能是河南斗鸡来到皖北平原后曾与本地鸡经过相互杂交的结果。我同时还怀疑,山东著名的寿光鸡,也很可能是春秋时代齐国斗鸡经过两千几百年留下的后代,因寿光就在临淄的邻境,只是现在已找不出斗鸡的原有特征。

在中国家禽品种资源的调查中,应已引起对斗鸡的关心(闻即将出版《中国家禽品种志》)。虽有中原斗鸡的报道,除有一张照片为证,并简要介绍了该斗鸡的特征和特性,繁育以及饲养管理,并与当地的柴鸡比较,可惜未指明其特点,既叫它中原斗鸡,可能出产在河南省。在此完全赞成“中原斗鸡”这个品种名称,希望在我国鸟类学和家禽学中有它的地位,不要再认为只有外国有斗鸡品种。

图2:开封斗鸡

就四川大足县石刻的斗鸡形象与河南、安徽、山东现有的斗鸡在形态特征方面几乎很相似,显然是同一类,是否在四川也有存在,则有待四川的同志调查证实。可是至今在中原地区农村饲养的这种斗鸡已不多,而且珍贵的大型斗鸡更是少见,这些斗鸡也能与普通鸡杂交,其杂种不具有亲代的遗传特性。从许昌到周口,农民俗称它为“打鸡”,在郑州、开封市以南的广大农村也偶尔散见这一鸡种。这种斗鸡实有列入国家保护禽类的必要。当地政府不能只从民间举行斗鸡会需要的观点出发,应当设场选育,保存这一古老的鸡种。

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往常在集市日期相约斗鸡,也当作赌博的工具,两鸡相斗时围观者甚众,但这种斗鸡不同于中原斗鸡,而是一般鸡种经过训练好斗的公鸡,就笔者早年在贵州等省所见,当开展斗鸡时,鸡主各抱公鸡,放于旷地,两鸡相遇也是昂首举爪,各显威容,颈羽耸起,怒目瞪视,互相搏斗,直至冠破血流。败者企图再斗,终至缩颈避逸,胜者则振翅傲然,由鸡主报以粒食。这种斗鸡都是当地个体大的公鸡,皆是喙爪锐利,胸宽腿长,大多是红羽而黑尾,其实也是理想的当地种鸡。

四、斗鸡可供鸡种改良用

斗鸡之举虽对生产无益,如果就近世国外某些鸡品种的培育历史而论,却与某种斗鸡很有关。可是我们往年只知道外国一些故事,约如本世纪初英国著名养禽学家勃隆说:斗鸡这一娱乐和家禽化对食物的需要具有同样的作用,一旦斗鸡为人类所利用,这项娱乐便成为兼用鸡品种普及的主要工具。美国养禽学家路易士还说:鸡的驯化始于三千年前,除了籔鸡之外,还有一种现已绝种的马来亚鸡,这种鸡的体型重,曾作为斗鸡用;从此以后,家禽也随着文明的进展将其改良,从中国中部经西伯利亚和俄国而分布于西方各国。这些外国旧文献虽未指明中国鸡种传往西方的是否包括了古老的中国斗鸡,而一般只知道是中国的九斤黄和狼山鸡,但在英国确已发现有东方的斗鸡。当初他们只知印度的斗鸡,在著名的英国《赖氏养禽书》里还绘图介绍用铜制的爪(距)套,用来武装斗鸡。这与我国古代饰以“金距”的斗鸡究有何不同,是否由东方传往西欧的,这些都很值得疑问。只是在养禽的中外新书上已不介绍这些历史。因为斗鸡的体型结构特殊,更有发达的胸廓,胸肌尤为宽厚,羽毛则不丰盛,体格强壮,腿肌也发达,一般没有高大的鸡冠,而是胡桃肉状的低冠,肉髯也退化。因此,斗鸡很适于肉用型鸡种的改良。英国的科尼什(Cornish)等肉用新品种,就是利用印度斗鸡杂交改良而成的。我国自己有斗鸡,大可经过选育作为杂交的父本,何必一定要引入外国这类的鸡品种。

最近读到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汪子春发现的一部古书《鸡谱》,分析介绍其内容甚详。他指出这是饲养斗鸡的著作,是乾隆丁未年(1787年)的抄本,但未注明原书作者和成书年份。笔者根据汪氏寄赠的资料,认为《鸡谱》的作者和该书的来源,与笔者介绍过的《鹌鹑谱》或《鹌鹑论》二古籍很可能十分有关,因这些书都是专述斗玩用的禽类,而且皆问世于十八世纪;后两部著作曾是明末内府藏书的翻版,或由此改辑而成,论体裁,三者颇多相似,只是斗鸡与鹌鹑的不同,由此可见,中国养斗鸡既有古老的历史,而且更由《鸡谱》证明,养斗鸡至少在两百多年前已在技术上作出世上稀罕而且相当完整的经验总结。

信息来源

原载《农业考古》1992年第3期,引用请参照原文。原文标题为《古代中国遗留下来的斗鸡品种》,公众号推送编辑根据文章内容对题目作了调整,感谢@之下兄拟题。

诚挚欢迎专家学者赐稿

邮箱:nsyjzx@126.com

本期编辑

watermil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