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中国古玉概论(一)

 南山五彦 2017-02-01

中国古玉概论(一)

 

周南泉

                                                         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

                                        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暨玉器鉴定组组长

 

  一 、玉器的起源

    在距今数百万年至10000年前,考古学上称为旧石器时代。这一时期,人类开始制造和

使用工具。当时的生产工具以打制的石器为主,而人类的体质仍具有原始的特征。在中国,

迄今所知的最早人类是云南省元谋地区发现的“元谋人”。据报告,该人类化石距今有400万年左右。此后,在中国大地上又先后出现多处原始人,所知重要的有蓝田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值得注意的是,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虽也发现他们有佩饰的器物,但用玉料制作、专供人类使用或佩饰的遗物极罕见。

    大约在距今10000年前,中国许多地区进入新石器时代。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是能制造

磨制的石器,出现了农业、畜牧业,发明了实用陶器、纺织品等,人类从依赖自然赏赐过渡

到生产经济阶段。此时,随着磨制石器的生产发展,便出现用同样方式制造,唯所用质料较

坚硬、色泽较美丽的石料生产的工具和佩饰物。这种用“石之美”者制作的物器,就是中国

最早的玉器。迄今所知,中国早期玉器最少距今已有七八千年的历史,也就是说,中国有玉

器的制作和使用,早在新石器时代的早期就已开始。

------------------------------------------------------------------------

 二、新石器时代诸文化玉器

  一)新石器时代有玉器发现的文化和地区

  中国的新石器时代,一般来说还未出现国家机器和职能,按社会分期属原始社会晚期。

新石器时代的人类,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其活动一般以较独立的自然环境为基础而展开,

故其活动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范围也不大。有鉴于此,就一定范围而言,则往往形成共同

的遗存。这种同属于一个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且具有共同特征的一群遗存,考古学上

称为某某“文化”,如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等。

    中国新石器时代,迄今所知,已发现有数十种文化。但有玉器出现的文化,则只有十余

种。其中主要的有处于辽河流域的查海文化和红山文化,处于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大汶口

文化、龙山文化和齐家文化等;处于长江流域的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北阴

阳营文化、凌家滩文化、潜山文化(又称薛家岗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等;处于澜沧江流域的卡若文化,处于珠江流域的石峡文化。此外,有些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和墓葬,亦偶尔发现玉器,但鉴于它还未正式命名为某文化,或只是十分分散和为数不多,故其遗存均用新石器时代或新石器时代早、中、晚期表示其年代。同一地区或不同地区的不同文化,其年代有先后之分,亦有的年代接近或上下交错。总体上说,新石器时代各文化的年代约在距今10000年至4000年之间。中国玉器,自新石器时代开始,连绵不断,历经不衰,一直延续至今,上下有近万年历史。

    (二)新石器时代诸文化采用的玉料

    新石器时代各文化的玉器,是从旧石器时代制作石器时选用坚硬的石料的基础上发展而

来的,故其早期仍处于石玉并用或玉石不分的过渡期。其选玉标准为:大凡用当时最坚硬的

器具,如竹、硬木、骨、角、牙等刻划不动者,而只能用解玉砂琢磨为器并有一定美感者方

可定为玉。上述情况,一直延续至新石器时代晚期。

    新石器时代用玉料的另一种情况是,各文化所用玉料多就地或附近取材,如东北地区各

文化用玉料,多为采自辽宁等地的岫玉,或含有透闪石成分且较坚硬的“老岫岩玉”(产地在辽宁省的宽甸县)。长江流域则来自其地区的岫玉或地方杂玉。其中良渚文化所用玉料,经化验考证,主要来自江苏省南京市郊产的“闪玉”。黄河流域各文化用玉料,经观察有的是山东日照、莱阳岫玉和河南南阳玉(即独山玉),有的是甘肃的闪石和祁连山岫玉等。台湾地区的卑南文化用玉料,据笔者观察,很可能产自其本地的花莲县岫玉。而石峡文化玉料似与良渚文化玉料相同,或为另一未发现产地的玉料。

    新石器时代诸文化的玉料,经重新埋人土中后复出时,其质色往往出现三种情况:一是

表面如新并无沁色,这在诸文化中常有发现;二是表面虽有沁色,但很轻,或仅局部才有,多呈乳白或灰白色;三是侵蚀严重,表面甚至器内皆呈灰白或鸡骨白色。造成上述三种情况的原因,多与玉质的不同有关,如岫玉,一般不受沁,有者亦极轻。而良渚文化、凌家滩文化等地用料,多有沁且较重。此外,上述三种情况亦与埋葬地区的土质和水质有关,一般含酸碱物较重的南方水土对玉器的侵蚀较重。

    (三)新石器时代诸文化玉器的制作

    新石器时代玉器制作时,带动解玉砂琢磨玉器的器具,主要用竹、木、骨、角等制成。

但有些地区,如红山文化,可能是用动物筋条或皮革带动砂磨玉。而良渚文化的刻纹,据考

似用坚硬的鲨鱼牙直接刻划而成。有鉴于此,此时的玉器往往开片厚且厚薄不均,表面有开

料时留下的较宽的台阶痕。而穿孔一般孔径较大(最大孔径达7厘米,最小者也有0.3厘米),

且穿孔不正,孔呈喇叭形,孔内留有“来福线”和未穿透时使用器具击穿的隔痕等。所琢饰

的纹图,凡用硬具直接刻作的直线纹,皆边宽和深浅相同;而有弧度之线纹,皆深浅、宽窄

不等,且多在边洞或拐角处留有叉道。若是用动物的筋条带动解玉砂琢饰的纹图,一般线条

较粗宽,往往粗细不等、深浅不同。

    (四)新石器时代诸文化玉器品种

    新石器时代诸文化玉器中,按其主要用途分,有实用和非实用的生产工具和武器、有仿

工具或武器的仪仗器、有美化生活的佩玩和祀神鬼的礼器(祭器)等四大类。这些玉器在不同的文化中,出现的先后、有无、多少等情况是不同的,造型纹饰也有所区别。

    玉制生产工具或武器,无疑是从旧石器时代的同类用品发展而来,所不同的是材料和制

作法略异。旧石器是打制,新石器是磨制并多用穿孔。玉器品种有斧、铲、镞、凿、锛、矛、

纺轮等。这些作品在有玉器的文化中,皆或多或少有所见,其造型也基本相同,只是早期的

玉器制作较粗糙、厚重且无穿孔,而晚期制作则较为规整,有穿孔,个别还饰有纹图。

    此期的玉仪仗器,从其有刃和较宽且薄的情况看,其形当摹自工具或武器,但其用途均

非作实用而是作部落首领或头人显示权威的仪仗器用。其品种有呈扁宽梯形的刀、似斧或铲

的钺、三边刃且端尖的戈、前端作凹刃的戚(有的名牙璋)等。新石器时代的玉仪仗器多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所见均为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遗物。其中良渚文化中只见玉钺一种,与其同时出现的,还有玉钺把上作装饰用的冠和端饰两种嵌缀物。

    此期玉佩玩种类很多,见者有作头饰和胸饰的玉玦、簪、外方内圆器、三孔器、双联璧、

马蹄形器、冠状器、“山”字形器、勾形器、勾云形器、柱形器等;作项饰的有串饰;作玩赏的有写实和神灵动物中的玉鱼、蝉、龟、鸟、虎、神兽、龙、凤等;作首饰的有玉戒指、镯等。

    新石器时代的玉制礼器,见者有“六器”(即璧、琮、圭、琥、璋、璜六种器)中的璧、琮和璜三种。按《周礼》记述,此三种玉器中的璧礼天,琮礼地,璜礼北方,但当时是否有此作用仍有不同的看法,尚有待进一步研究。此外,此时亦出现甚多形近似璧、但与正规的璧造型有别的玉器,如穿孔大小和边饰均有不同的扁圆有孔形器环、瑗、牙璧(又名璇玑)等。其中牙璧尤为奇特,不仅扁圆和中有圆孔,且外周有三个脊牙作向一个方向旋转状。其用途在学术界亦存在争论。笔者认为它仿白水涡或旋风,是一种礼水或风神用器。

    新石器时代玉器品种除了上述四大类外,还有一些介于某二类之间的玉器,如前述的写

实或神异动物形器多有穿孔,可为佩,但不能排除它们也是一种动物崇拜的祭器或“图腾”。

此外,此期出现一些以人为本模仿的神灵鬼怪器和写实的人形玉器,大多以人首或人面形出

现,个别亦以整体人形出现。其中,除有人体写实的局部器官外,亦有将某一器官变形夸大

的。鉴于它们多有穿孔,故可作佩,亦可作祭祀或纪念性物品用。但究竟作何用,还有待更

多的考古资料来证实。

    (五)新石器时代诸文化玉器上的饰纹图案

    新石器时代玉器,大多为光素无纹者,但也出现了一些有饰纹者。其饰纹,除一些起辅

助作用的直线或弧线弦纹及云雷纹等几何形图案外,亦出现一些由上述饰纹组成的人面纹、

鸟纹和神人纹等。其中又以良渚文化多见的神人纹最为世人瞩目。该神人纹(有人称“神徽”)

有繁简之分。繁者,上部为头戴羽帽的人首或人面形和叉开的双手,中央为一组蛋形目和口

有獠牙的兽或鸟面,下部有兽或鸟的爪足,共同组合成完整的神人。简者有两式:一式是上

部以若干道横向的直线纹表示冠帽和以双圆目和长方形口表示面部的人首,其下为蛋形目兽

面,共同组成简化式神人纹;另一式是仅以若干道平行横线纹和两个圆圈纹及一长方形饰共

同组合成的更为简化的神人纹。

    玉器的上述人面、人首和神人饰纹,在不同文化中均有发现,各有特点和风格。其中最

主要的特点往往在目纹中表现出来。如龙山文化的目纹,以阴刻旋涡式双目表示;大汶口目

纹,以阴刻相连的双橄榄形眼眶内加一道横线代表目珠;石家河文化目纹,形似大汶口的目

纹,亦呈橄榄形,但均不以眼眶内横线为目珠,也不用剔地阳纹表示;而良渚文化目纹则较

其他文化的复杂,多以单圆圈、双圆圈、圆圈外两侧加一横线或三角形纹、单线蛋形线或蛋

形目内加一圆圈等表示;此外,个别文化,如陕西龙山文化和石峡文化玉琮上的目纹,有的

近似良渚文化某一式但又不完全相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