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个道理很重要,越早明白越好

 长沙7喜 2017-02-01

阅读时间

4 分钟

温柔学姐:自制是一种秩序,没有自制力,就别去谈自由了。

▲  ▲  ▲

物理学中,有很多有趣的原理,比如:能量守恒定律。

有一个段子:

“能量守恒定律” 是指能量既不会产生,也不会消失,它只会从一种介质转化到另一种介质,或者从一个状态转移到另一个状态。

因此,如果你常年和傻瓜在一起,等到某一天你觉得对方似乎没有以往那么傻的时候,你就要格外小心了。

与能量守恒定律旗鼓相当的是被爱因斯坦称之为 “科学定律之最” 的 “熵定律”。甚至于有人说: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一切事物及过程都可以用能量守恒和熵增原理来解释。

那么问题来了,“熵” 是什么?“熵增原理” 又是什么?

事实上,“熵” 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为了美好生活所做的任何努力都是一次 “逆熵” 的过程。

桌上的东西没能及时整理,就会越来越杂乱;

想做的事儿若是一拖再拖,就会越来越麻烦;

朋友之间没有经常联系,彼此间会渐渐疏远;

运动的时候总是偷懒,身体素质就越来越差;

而这些事情发生的背后,都隐藏着 “熵” 的痕迹。

“熵” 的概念最初起源于物理学,表示事物的混乱程度。“熵增定律” 指热量从高温物体流向低温物体是不可逆的。

德国数学家克劳修斯在 1855 年,首次引进了 “熵” 的概念,他认为:

在孤立的系统内,分子的热运动总是会从原来集中、有序的排列状态逐渐趋向分散、混乱的无序状态,系统从有序向无序的自发过程中,熵总是增加。当熵在一个系统内达到最大值时,系统就会处于一种能量守恒状态而呈现一种静寂状态。

这样描述有些抽象,下面举几个例子吧。

比方说:屋子本来很整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定会越来越乱、越来越脏,这就是 “熵增”。

不过,乱了可以收拾,脏了可以打扫,只是清理屋子这件事儿本身是需要消耗能量的。如果没有外界能量的进入,当我们自身的能量逐渐用尽,不够收拾屋子的时候,屋子就会以不可逆的趋势越来越脏,最终成为 “静寂” 状态。

再比如: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今天,人口飞速增长,资源急剧消耗,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这是世界走向无序的 “熵增”。

如果我们能够采取必要的行动,环境就会得以改善,这也是外界能量的进入。若是放任不管,则后果会越来越严重,最终没有资源可用,成为 “静寂”。

人们常说 “冥冥中自有定数”,这个 “定数”,其实就是 “熵”。

从悲观主义的角度看来,这是一条十分可怕的定律,一旦世界的 “熵” 达到最大值,将会就此消亡。

那么,有没有办法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呢?答案是:有的。

1969 年,比利时学者普里戈金在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基础上提出了 “耗散结构理论”。他认为:

当系统离开平衡态的参数达到一定阈值时,系统将会出现 “行为临界点”,在越过这种临界点后系统将离开原来的热力学无序分支,发生突变而进入到一个全新的稳定有序状态;若将系统推向离平衡态更远的地方,系统可能演化出更多新的稳定有序结构。

相比悲观消极的 “熵增定律”,“耗散结构” 则带来更多的勇气和希望,简述一下就是:

我们的世界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外界能够产生能量交换的开放性系统。

也就是说,我们有可能改善由 “熵增” 引发的不可逆结果,将原本的无序转为有序。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器官会逐渐衰老,这意味着人类本身就处在 “熵增” 的状态。我们的身体就是一种 “耗散结构”。

饮食可以看作开放性的能量储备,能量又会转化为营养和脂肪。合理饮食是为了获取适度的能量,锻炼身体则是为了消耗多余的能量,以期达到平衡的 “耗散结构”。

“耗散结构” 的意义在于一个系统要想有序地发展就必须有所消耗,在消耗的同时才能趋向有序、平衡。

这个理论同样还可以用在自身的成长,因为知识也是需要被消耗的,只不过方式不同罢了。

判断知识的 “耗散结构” 是否平衡的标准其实很简单:

1. 是否持续大量地输入?

2. 是否持续大量地输出?

输入与输出相辅相成。只有输入而没有输出会造成知识体系不牢,只顾输出而没有输入则知识储量很快见底。

古语云:“学以致用” 就是因为大脑储备的知识需要通过耗散去实践。这种耗散可能是自己去做,也可能是教于他人。总之,唯有用起来才能够融汇贯通,内化成为自己的东西,在这之后,又会反过来倒逼输入。

就像健身塑型,耗散脂肪成为肌肉。甩掉臃肿的肚腩,获得健美的身姿。又由于感受到健硕身姿的美,于是更加热爱健身。这就是平衡的 “耗散结构”。

此外,“耗散结构” 还可以用在我们每天都要接触的钱上。

李笑来老师曾经在《有些钱真不能省》写过:

买书的钱、买工具的钱以及事关安全、终极体验、知识产权的钱都不能省。这种 “节省” 可能会伴随着很高的隐性成本,或者在将来造成很大的负担 —— 今天看起来省了,可将来却要因此付出极大的代价。

当我们有了钱,如果只是一味地攒着,不去理财、不去看世界、也不用于投资自己,很快会进入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就像一个臃肿的大胖子。

若我们拿钱去 “耗散”,用于理财、学习、成长,虽然看似钱是不断减少的,但伴随而来的是 “复利” 一般的平衡状态。

“耗散结构” 对于个人而言,还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思考:

1. 开拓视角

现代管理学认为:一个人在同一岗位上最好不要超过四年。

互联网时代,我们必然会接触到更多的信息,更多的观点。也就很自然地会产生更多的思维碰撞,掌握更多的知识,这意味着我们会获得大量的输入。

由此,我们更应该大胆尝试新事物,持续输出,与外界交互。

2. 厚积薄发

疯狂地输入是为了当机遇降临的时候可以从容地输出。毕竟谁也不知道自己学的东西什么时候会用到。

李笑来老师在小时候学编程的时候,大概也没想过编程可以帮助自己写书吧。

机遇难求,一旦遇上合适的机会,平日里积攒的能力就能够派上用场,否则就只能哀叹:技到用时方恨少。

所谓厚积薄发,就是持续输入,找机会大量输出,再利用输出时接触到的新的知识体系来完善输入,打造一个平衡的耗散结构。

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我们也变得越来越焦虑,以至于不自觉地去寻找一种舒适的安全感。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

无论过去取得了多大的成就,都要保持一种警惕的心理,因为过去所取得的丰功伟绩都会让你深深地陷入舒适区,难以摆脱。

放纵于舒适的人生,会由于 “熵增” 而走向无序、混乱,因而有约束的自由才有意义。

真正的自由从来都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读书、写作、健身、唱歌,这些都好。

从今天起,请做一个主动、自律的人。

校订:吴巍、姚色丰

图源:本文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