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节特辑 | 古人拜年也要智答群姨吗?

 木头1018 2017-02-01

编者按

首先祝大家鸡年快乐!穿上新衣,捂着钱包,出门拜年去喽!但是,拜年的同时面对群姨催婚、问年薪、介绍对象、给熊孩子压岁钱这些事,我的内心其实是拒绝的……







无论是面对智答群姨的压力,还是发红包后的囊中羞涩,相信这些问题大家也和馆儿君一样困扰吧。事实上,古代人拜年,也有跟我们相似的经历。




元旦朝会——百官给皇帝拜年




古代称臣见君为朝,君见臣为会,合称朝会。古代朝会有两种,一为大朝,指皇帝于元旦、冬至及大庆之日御正殿受群臣朝贺;一为常朝,指皇帝于平时召见文武官员,处理政务。前者属于礼节庆贺性质,后者属于日常公务性质。




自汉代以来,每年的新年元旦,朝廷都要举行元旦朝会,不但京官从七品以上要参加,而且各地地方上的太守、通守以及驻守地方的留守、副留守等大臣通通都要赴京朝集。


值得一提的是,汉朝前期沿用秦朝旧历,以十月为岁首,所以元旦朝会也是安排在十月份。到了汉武帝时期,开始以正月为岁首,元旦朝会的习俗则流传了下来。




团拜——众贺新春的团体活动




如果你在古代身在官场,那么过年时官员之间的相互走动必不可少。清代春节时,京官之间盛行团拜,就是一项众多人聚在一起庆贺新春的团体活动。

 

《日月合璧五星连珠图》(局部) 清代 徐扬。画面呈现的是初一时,文武百官进京朝贺,市井百姓也纷纷出门互相拜年,京城新春贺节的街景,呈现清朝皇都繁华富庶的景象。


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到:“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连年谊,一敦乡情”。其规模有大有小,有官场同僚间的团拜,有亲戚朋友间的团拜,也有老乡之间的团拜。


古代的团拜会就好比今天大学里的老乡会,既能增进友情,又能缓解思乡之情。团拜会活动一直延续到了现在,我们知道的茶话会、团拜会、春节联欢晚会都属于这种活动。




拜年帖——古代人们的贺年卡




古时交通不便,过年又很忙碌,加上亲戚朋友太多,不能一一登门拜年,于是古人发明了用“拜年帖”拜年的方法,现代人的新年贺卡就是由此而来。在宋代,拜年帖称为“手刺”,“门刺”,明清称为“寸褚”、“红单”。




明代的拜年帖已经从士大夫阶层走进普通人家,包装也更加精美繁复。比如有的拜年帖用红绫(一种红色丝织品)制成,上面撒赤金形成文字;有的拜年帖所用的材料是整幅织锦,上面的吉祥话语是预先织成的。


到了清代,帖子上不但要署名,还要用印,而且有了专门盛放拜年帖的拜匣。它是一种用料名贵的木盒,上面雕刻花纹,甚至还装饰着金银等物。匣子里除了放一张拜年帖外,通常还会放一些古玩珍品、珠宝金银,甚至直接放银票。

 

清早期 拜匣


这样看来,拜年帖发展到后来,已经很接近压岁钱红包了。但是,压岁钱和拜年帖究竟是不是是一回事儿呢?压岁钱又有什么来历?




压岁钱的来历




传说有个妖精叫“崇”,专门在年三十的夜晚加害小孩。为了保护孩子免遭劫难,大人们高烧红烛,并且包好八个铜钿,压在孩子枕边。这样一来,妖崇便被铜钿的亮光吓跑,而不能为非作歹。如此年年相传,大人们给孩子压岁钱,变成了驱邪纳福的一项重要民俗。




在我国古代,压岁钱又叫做压崇钱,有些地方也叫做压胜钱。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并不在市面上流通,而是铸成钱币形式的玩赏物。钱币正面一般铸有“万岁千秋”“去殃除凶”等吉祥话和龙凤、龟蛇、双鱼等吉祥图案。


咦?对了,据说各地红包叫法还不一样?可以说说你的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