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形成机制及治疗对策

 神圣使者飞雪 2017-02-01

1.脑水肿的分类
从机制上看可分为:
血管源性脑水肿
细胞毒性脑水肿
2.脑水肿的发生机制
--血肿占位效应、缺血因素、血凝块回缩
研究发现,30% 脑出血患者在 3 h 内血肿逐渐增大,且与临床症状恶化时间一致,提示血肿扩大与临床症状恶化直接相关。随着血肿扩大,颅内压升高,导致血肿周围血流量降低,继而出现缺血改变,缺血是影响血肿周围组织血-脑脊液屏障通透性增高和细胞毒性方面的重要因素。
脑出血后血肿一旦形成,即可发生血块回缩,血肿腔内静水压升高,水分顺静水压梯度渗透到血肿周围形成水肿,同时由于血块回缩而释出大量血清,血清中含有的大量蛋白渗透到血肿周围,导致血肿周围脑细胞间隙胶体渗透压升高,继而水分渗透到血肿周围形成水肿。

--凝血级联反应与凝血酶形成
--红细胞裂解和血红蛋白及其降解产物毒性
--其他
3.脑水肿的发展过程及分期
3个时期:
超早期(发病 6 h 内)主要是由于血凝块回缩、血浆蛋白渗出、流体静力压升高引起;
第 2 期(出血后 2 d 内)主要是由于凝血反应和凝血酶引起;
第 3 期(3 d 及以后)主要是由于红细胞溶解产生的血红蛋白及其降解产物引起。
4.脑水肿的治疗
(1)肿块的治疗
针对血肿的治疗主要是手术治疗。常用手术方式包括:钻孔血肿抽吸术、脑室穿刺引流术、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术等,具体手术适应证和方式由脑外科医师依据患者的出血部位、出血量、病因、年龄、意识状态及全身状况决定。
(2)药物治疗
-脱水剂:脱水剂是治疗脑水肿最基本、最常用的药物。甘露醇,临床应用最多,主要不良反应为肾损害和电解质紊乱。此外还有甘油果糖、呋塞米、白蛋白等。
-辅助治疗药物:钙离子通道拮抗剂尼莫地平;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凝血酶抑制剂水蛭素等。
-中医药治疗:采取的措施主要是化瘀、利水消肿、化痰、清热解毒、醒脑开窍等。
-高压氧治疗
来源:曹国辉, 王新平, 瓮沛杉. 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形成机制及治疗对策[J]. 医学研究与教育, 2015, 32(5): 78-8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