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禁燃是现代文明行动

 沙金泰 2017-02-01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据传这个传统节日已经有了2000多年的历史,这个传统节日的形成,以至完善也同时经历了近2000多年。在形成和完善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的创新和改革,同时也显示了那个时代人的认识和理念,以至如今形成了中国人心目中具有特殊地位的节日。

        春节的主题是什么呢?这个永远不变的主题就是感恩、欢庆、团圆、健康。
        这个主题要通过各种形式表达,这就有了那时过年的准备和过程。而主题是核心,主题是传统延续的根本,主题的精神会相对永远不变。而表达主题的过年形式,是随社会变革而不断变化的。因为人们的认识水平在提高,新鲜的事物不断地出现,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就会改变,所以春节的形式也不断地消失或增添。
        比如,人们现在多数人已经认识春节燃放鞭炮,不是为驱赶“崇”或“年”或“山臊”那个怪兽而燃放爆竹,因为世界根本就没有这种怪兽。而是人们为追求它的响动,刺激感官表达欢庆的情绪而燃放鞭炮。
        其实这种行为是人们处在不能解释自然现象,而迷信崇拜神灵的蒙昧时期形成的行为,这种行为又有能刺激人的感官使人兴奋,所以就流传下来,
        可是偏偏有人说:“禁燃剥夺了我们的过年乐趣,没了鞭炮,没了年味。”还有人说:“过年燃放烟花爆竹有着千年历史,这就是人们的传统习俗。”后来也是某些人,为燃放鞭炮加上了新标签,这就是他们说的“年味”。
        年味到底是什么呢?应该是春节的主题,这个主题就是感恩、欢庆、团圆、健康。
农耕时代的生产力水平很低,是物质贫乏的时代。人们从事的农牧业生产,繁重的体力劳动,使人们看着太阳出落而辛勤劳作,绝大多数人脸朝黄土背朝天、汗滴禾下土地辛勤劳作,先人们才有可能获得天赐和辛勤劳作的一年丰收。
        所以,他们趁一年农闲之时的过年时段内,感恩大自然的风调雨顺为他们送来丰收;感恩祖宗的一代一代的赋予了他们下一代生命,精心呵护他们长大成人;感恩先师培育他们的成长;感恩先人的创造、劳动、为个人及传人和社会积累了财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为后代子子孙孙的生存铺就了生存的大道;
       但他们因所处的时代是农耕时代,他们的生活是不可能那么丰富,他们只有在春节时,才可能以丰盛的食物拜祭天地、拜祭先贤和列祖列宗;只有在这个时候,他们才有长时间的休闲欢乐活动;同时也在这个欢庆自己辛勤劳作获得的果实;也在这个日子里可以团圆,他们也明白健康是他们最大的幸福等。所以,年终岁尾休闲时间内,他们集聚了家人吃团圆饭,拜访亲朋好友;他们从二十三灶王爷上天开始,二十四贴对子,二十五做豆腐……这在农耕时代是很好的形式,但今天再如此折腾,实在是有点很累了。这是农耕时代的特点而决定的,充分的显示了那个时代的生产力水平的低下,科学技术的蒙昧,人们对于天、地、人认识还是初步的,因此才产生了那样的节日形式。
         而这个节日各种形式,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比如:对联的出现不是在“年俗”初期,而是在文字出现以后,大约是在先秦前后,普及春联大约是北宋时期,明清时才更多普及到大众家中。

二、
        现代的社会是工业化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幅地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已不再为获得食物疲于奔命。可是,农耕时代的春节的情结,仍然萦绕在一些人的头脑中,他们还念念不忘先人留下的习俗观念,但他们本人已不需照着去做了,有人说有钱天天都是过年。这燃放鞭炮就数习俗的另类,它具有一定的娱乐性、刺激性,对这样一种习俗,仍有许多人把住不放,这里有大众,甚至也有保守的民俗学家。
        但是,春节燃放鞭炮这个年俗,却是和现代的环境发生了激烈的冲突,燃放鞭炮引发的安全事件屡见不鲜。雾霾、噪音、环境问题、火灾、伤人事件,甚至引起邻里纠纷等等。这就要现代城市的人科学处理这个冲突,于是,就产生了禁燃的问题。
        当今,人多口杂,对禁燃自然就分出两种看法,有的人认为燃放鞭炮是春节的年味,是一种传统,理当继承传承下去;可又有人对传统进行了分析,认为燃放鞭炮是不合时宜的传统或陋习,比如,祭拜先人烧纸、燃放鞭炮,都应该扬弃丢掉,要与时俱进的创新、改变,不过农耕文明时代的春节,过一个现代社会的春节,寻找把握住春节的主题,创造新的具有现代气息的形式。
        古代燃放爆竹并不是今天燃放鞭炮,燃放爆竹就是点燃干燥的竹子,竹筒内的空气膨胀,胀破了竹筒发出响声。但燃放爆竹和燃放鞭炮相比,燃放爆竹还是比较环保的,可是后人却把这种习俗丢掉了。大约是1000多年前的宋代,人们用火药制作了鞭炮,唐代时,响声大的鞭炮就代替了爆竹。
        鞭炮发明本身就是一种新事物,于是燃放鞭炮的习惯就流传下来。爆竹没有鞭炮声音大,刺激性也因此不如鞭炮。这也可以看成是新的事物代替了旧事物,这本身就是年味的变化。
        另一个需要说明的是,鞭炮燃放经过了1000多年,由于那个时代的人口很少,城市的规模当然也很小,唐代的人口也就一亿左右,只相当如今人口的十三分之一,那么,生产的鞭炮也是很少的,燃放的数量就更少了。所以,造成的灾害事故也会很少,燃放鞭炮存在安全的问题也不是突出的,欢庆的价值大于安全事故,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古代鞭炮对人们的伤害不突出,还有人们的娱乐喜庆活动渠道也很少,这样鞭炮就成为这个节日的主角是很自然的了。
        其实,燃放鞭炮也是农耕文明时代春节活动的创新。燃放鞭炮开始形成于爆竹一声除旧岁,古代的人们是用燃放爆竹的方法,以表达欢乐心情,增添年味的。而不是当今的火药鞕炮。
        春节燃放鞭炮这种欢庆形式,被一些人无意地、错误地当做了主题,这实在是令人难以接受。燃放鞭炮只是一种欢庆的形式而已,而形式可以随社会进步改变,也必须改变面对社会变迁而改变,只要我们不忘春节的主题,用什么形式都可以表达我们感恩、欢庆、团圆、健康行为。
         当今环境变化很大,甚至越来越大,简直不能和几千年前同日而语。当今是工业化的社会,人口高度集聚在城市,人口多到摩肩擦踵,燃放鞭炮的安全问题就凸现出来,空气污染的问题也使我们头疼。在这个时候,现代文明和古老的传统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古老的传统只好走进博物馆别无选择。
        人们的传统习俗是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形成的,意识形态比照经济基础,有一定的滞后性,并受文化教育的制约,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迅速,可形成的意识形态的转变还需时日,不能指望一个命令就会改变。
        最近,河南有关部门下发《关于扩大烟花爆竹禁止燃放区域的紧急通知》受阻,在几天内迅速地收回了通知,他们是很明智的,这种通知即使下发,也不会很好执行。因为,许多人会有许多理由进行抵制。
        有些大中城市空气污染很重,环保部门的研究证实了,燃放鞭炮的行为对空气污染有一定的责任,实际上人们已感觉到燃放鞭炮不利雾霾治理。
        当今,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燃放鞭炮会给人们带来伤害,使我们众多的人群遭受伤害,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
        人们可见到的灾害就摆在眼前,每年春节燃放鞭炮都使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胆战心惊,每年都使越来越多的婴儿惊吓哭闹,春节的鞭炮使城市的大地堆上了许多垃圾,加重了环卫工人的工作量;鞭炮为雾霾的形成,提供了许多助力,这些使更多的城市人遭受不能忍受的健康威胁。
        历史的过程,至少证明了社会的前进,是先进和落后的矛盾贯穿始终,先进的事物不断地涌现,落后的事物会渐渐地退出历史平台,这是人民生活、生产中普遍的规律。
        如,纺织业的崛起后,缝纫机的发明初期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甚至使这位发明人无处藏身。可是经过了许多年后,纺织业成为了最大的新行业之一,服装厂也遍地兴起。古老的家庭式的纺织退出了历史,家庭自产自销似的,手工人力织布也就退出了历史,遍地的成衣铺也就消失了。可喜的是更多的人解决了衣食住行的“衣”的问题,这就是历史的车轮在前进,后来的人们不断地赞美那些精英的贡献,不再像他们的长辈一样,追打缝纫机的发明家,甚至,顶礼膜拜为他挂上勋章。 
        不分良莠的搬迁所谓传统是难以说服人的行为,禁止鞭炮燃放则是现代文明的行动。
如今,欢庆的形式有许多,即或是传统的形式也可以创新制造欢庆。比如,人们可以举办民俗手工艺年俗展演、民俗游街展示古代的年俗、这也可以让当今的大众了解古代人们的年俗辉煌。
         比如,划龙舟是一项健康的活动,而现代的春节体育活动更是丰富,也是人们的创新,划龙舟这项活的就被传承下来。
         北方春节的冰雪运动、冰灯、雪雕,也是一种欢庆活动形式,它创造的年味丝毫不比鞭炮差。
        另外,我们应当看到,在目前实现禁燃鞭炮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要想文件发布即可而止是不现实的,要一步步的慢慢宣传,向坚持陋习、和不良习俗行为的人进行说服,大中城市彻底禁燃鞭炮还要等待几时,也可能和中国大妈过马路一样不好回答。
        幸好在这一片分歧声中,有人已先走一步,有许多省出台了禁燃的法令,把禁燃纳入了法制轨道,依法执行禁燃的行为,逐步地推进禁燃行为;有的省早已停产了鞭炮生产工厂,吉林省就是其中这样的一个省。
        上海市有30万人组成了禁燃宣传、监督志愿者队伍,他们不吝“跑断腿、磨破嘴”的工作,取得了上海这个大城市人的支持,取得了禁燃工作的有效成果等等,他们这些人的功绩,使上海空气污染治理得到了保证,我们都应该向这些人致敬,他们在移风易俗的过程中走在了前面。
        禁燃的效果再一次证实了,春节活动也可以与时俱进的。我们希望在未来的日子中,传统习俗会象春节那样,现代的色彩多一些,该传承的优良文化习俗就传承下去,该扬弃的陋习、毫不客气地把他送进博物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