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地图里暗藏的天机9

 钟家台 2017-02-01

中国地图里暗藏的天机9

到今天,由于水土流失函谷已经基本湮没,但还有遗迹可寻。在河南灵宝县的王垛村,有一条沟壑,长7里,深有17,这就是当年函谷的遗迹

这是谷歌地图上的函谷遗迹,那条纵贯东西的大沟就是当年函谷,王垛村所在就是当年的函谷关

从地图上来看,稠桑原上道路纵横,毫无天险可言,那为什么古代非要钻那条函谷呢?那是因为古代的稠桑原上全都是森林,——听这个名字就知道了,“稠桑原”,可知其上桑树是何等密集。其实不单单是稠桑原上森林密布,从崤山到潼津,古代称作“桃林之塞”,又叫“松柏之塞”,可知这一百多里路,到处全都是密集的森林。春秋时晋国曾派人驻守桃林之塞,以遏制秦国东进。 其实驻守的地方就是后来的函谷关。——正是由于原上森林密布,人不得通行,只能在原体的一条裂缝中行走。

所以只要扼守住这条裂缝,就能断绝东西交通

这是今天函谷的模样,这么窄小的一条沟壑,自然是千百年来缺少维护塌方淤积的结果,但从这里却可以明显的知道什么叫做“丸泥可塞”

函谷关为什么后来荒废了?

那是因为在汉武帝年间,汉武帝把函谷关向东挪动了300多里,挪到了新安

为什么汉武帝要把函谷关挪到那地方去呢,按照传统的说法,说楼船将军杨仆,数立大功,但深以自己为关外之人而羞耻,因此向汉武帝请求,不愿封赏,但愿为关内人。 于是为了照顾他,汉武帝就把函谷关向东移动了300多里,把杨仆的家乡圈了进了。现代有一些学者(如辛徳勇)不认同这种说法,说简直胡扯,杨仆算个神马东西,汉武帝犯得着为了他挪动函谷关?汉武帝挪动函谷关的真正原因,是为了扩大关中的领地

不管怎么说吧,反正是汉武帝下令在新安重建了一座关城,并命名为函谷关,把原有的老关城毁弃,在其上建立了弘农县

这样,从汉武帝开始,所说的函谷关就不再是战国、、秦朝时说的函谷关了,而是新安县的那个

但是,新安的函谷新关形胜远不如故关,在战略上的意义大大降低,而且并没有发生过大的战役(因为不是兵家必争之地了,比如赤眉入关中,就是兵分两路,绕过函谷新关,会师于弘农县(也就是函谷故关),由于弘农没有防御,因此得以轻松进入关中),所以新关的知名度远远小于故关

正因为新关在军事战略上不能完全取代故关,所以新关虽设,但故关的战略任务仍然存在,只不过是由弘农县来承担罢了。 但函谷关的荣耀毕竟雨打风吹去,我认为这里面的原因,除了新关迁置之外,故关(即弘农)附近的地形变化也应该是重要原因

函谷故关的天险,实际上依赖于两点,一是黄河紧贴着稠桑原北壁而走,不留一点空隙。

二是稠桑原上森林密布,人不得通行。 但这两点全都是非常容易发生变化的

稠桑原是典型的黄土高原的地形,黄土高原的重要特性就是土质疏松,非常容易流失,特别是在流水作用下,河流的下切现象非常明显。一开始时,黄河紧贴着稠桑原,但随着河流不断冲刷,河道不断下切,黄河水位也随之不断降低,原来紧贴着原体的河道就会裸露出来,形成河滩。而这河滩一旦形成,函谷关的天险就将不复存在,因为人们都从河滩走了,千军万马不再挤函谷那条裂缝了。河滩的这条新路,在东汉末年就已经形成了,曹操征伐关中,因嫌函谷险恶,于是命令许褚于故关以北十里处凿建新路,并在那里建立了关城,史称魏函谷关。魏函谷关这条道,其实就是在黄河裸露出的河滩上形成的 随着新路的开辟,函谷故关的战略重要性极大的降低了。汉代弘农县城在函谷故关的关址之上(即今王垛村),但隋朝时将县城移往黄河边,其实就是为了封锁河滩上的那条新大路。 从此之后,县城就一直在黄河边上,直到解放后,因为要修建三门峡水库,才将灵宝县城向南迁移到今天的地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