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视野 | 你的新年,或许需要一点仪式感

 大江东去浪涛涛 2017-02-01

01

现在的新年,没有年味了?

或许是,你的新年,缺少一点仪式感……

02

《小王子》里面有这样一个场景:小王子在驯养狐狸后第二天又去看望它。“你最好每天相同的时间来,”狐狸说,“比如,你下午四点钟来,那么从三点钟起,我就开始感受到幸福了。时间越临近,我就越感到幸福。到四点钟的时候,我就会坐立不安;但是,如果你随时都可能来,我就不知道应该什么时候准备好心情……一定要有仪式感。”“仪式是什么?它是某一天和其他日子不一样,它是某个时刻和其他时刻不一样!”仪式感,能让平凡的日子发光,能让每一个新年变得不再平淡和无聊。

03

小时候的新年是最有年味的,最有仪式感的。

那时候的我们过年一定要早早的买好新衣服,端端正正叠好放到衣柜,春节一到就穿上出门拜年;那时候家里总要早早地开始大扫除,擦玻璃、洗窗帘、拖地板,里里外外忙活好几天;那时候的除夕,要有格外的禁忌,有些话不能随便说,有些东西不能随便往外丢;那时候晚辈要给长辈磕头行礼,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

04

后来,有了无所不能的网购,再也不用费尽心思地囤积年货,置办新衣;房间不再需要特地去打理,反正几天过后还是一样的乱;除夕夜年年都有,一起说话聊天的人却越来越少了;

我们不再是需要磕头的年纪,而接受跪拜的老人也已不在人世……

05

《舌尖上的新年》中这样说道:“年味越来越淡,只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年夜饭失去了吸引力……吃什么?你们想吃什么?儿女们都说随便,你随便做。只好年年依旧。”

生活的质量一年比一年好,过节的期许却一年比一年少。随便的结果,让我们的节日没了仪式感,让年味也渐渐离我们远去。

06

前段时间,BBC的纪录片《中国新年》中有这样的一个场景:一个定居英国的妈妈,带着丈夫和两个儿女回北京探望父母和哥哥。来之前不忘和孩子们画一张全家福,并且认真地装裱好千里迢迢带到中国。身患阿兹海默的老父亲接过那张“全家福”,目光灼灼泪水盈然。仪式感,用一种可感可触的方式,全家人在一起,做一件事情。

07

老舍在《北京的春节》中这样描绘: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假若不预备下几天的吃食,临时不容易补充。还有,旧社会里的老妈妈们,讲究在除夕把一切该切出来的东西都切出来,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动刀,动刀剪是不吉利的。过年了,再忙也要休息。仪式感,让人们在家庭、家族中,守望亲情,放松身心,愉悦自己。

08

仪式感不需要繁文缛节、大费周章,也许只要那么一点小心思、小用心,如同在咖啡里放一点糖,让自己,让家人,有一个更加有年味的春节——

09

新的一年来了,朋友圈的牢骚抱怨依稀可见,没有年味,没有对象,没有工作……但愿所有的仪式按照心意而来,但愿你的内心充满仪式感,但愿你的新年年味满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