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生屡败屡战,颠肺流离的刘备,为何不管多落魄都有人愿意跟随?

 快乐老年435 2017-02-01

 三国正史中,刘备自幼时就有成帝王的志向。自小没有什么特长,除了很爱交朋友。但是直到50岁前,他一直颠沛流离,连一个像样的地盘都没有。我注意了一些细节,不管刘备再如何落魄,他到一个地方,当地所有的豪杰都过去归附或者拜见他。到底刘备身上有什么价值?


一生屡败屡战,颠肺流离的刘备,为何不管多落魄都有人愿意跟随?

我们可以从一些细节来分析一下刘备的过人之处在什么地方。

一、刘备有识人之明。

刘备称汉中王后,返回成都,要找一个人守汉中,汉中此地,是蜀中的要塞,当初曹操攻下汉中时,蜀中震动,可见汉中的重要性。这时关羽驻防荆州,当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刘备会选择张飞,张飞也这样认为,但刘备却选择了魏延作为汉中太守。而当时魏延只是牙门将军,所以当时的反应就是“一军皆惊”。但是魏延镇守汉中,“实兵诸围以御外敌”,确实很有方略,即使后来等到王平镇守,兴势之战,抗拒曹爽,也是按照魏延的策略。可见先主提拔魏延是没有问题的。这当然是刘备的识人之明,对魏延来说可谓知遇之恩。

如果没有刘备的破格提拔,魏延的一生可能就是另外一种情况了。那么魏延此后是不是要对刘备死心塌地呢?在此给魏延平个反啊,魏延后来也没有背叛蜀汉,他只是不服杨仪罢了。这是黑了魏延,陈寿本来就说“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与之类似的还有黄忠,黄忠原来只不过是长沙太守韩玄的属下,若非刘备,识得黄忠的又有几人?你看黄忠籍籍无名了几乎一辈子,说刘备对黄忠有再造之恩都不为过。这样的事例不在少数,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不为虚也。


一生屡败屡战,颠肺流离的刘备,为何不管多落魄都有人愿意跟随?

二、刘备与人倾心相交。

刘备不仅有知人之明,跟属下也倾心相交。夷陵之战后,在江北防备魏国的黄权回蜀不得,遂投降魏国。有关部门请求将黄权的家眷关押监狱,刘备不允许,他说“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待之如初”。后来黄权留在蜀国的儿子黄崇“帅厉军士,期于必死,临陈见杀”。更加难得的是,在魏国的黄权也不相信刘备会杀了他的妻儿。黄权投降后,有传言说他的妻儿已经被刘备杀害,“权知其虚言,未便发丧”,曹丕这种恨不得搅起一滩浑水的人要给他妻儿发丧,他对曹丕说“臣与刘、葛推诚相信,明臣本志。疑惑未实,请须后问”。刘备善待黄权的妻儿已经很难得了,更加难得的是黄权从内心相信刘备会善待他的妻儿。可见君臣彼此倾心相交如此。比起汉武帝妄听虚言杀害李陵一家,刘备这样的君主在这方面不知道高了多少档次。他对待糜竺也是如此。吕蒙偷袭荆州时,糜芳投降。作为哥哥的糜竺,自然担惊受怕,自己去给刘备请罪,刘备安慰他“兄弟罪不相及”,“崇待如初”。反倒是糜竺自己过意不去,“惭恚发病”,不久就去世了。领导对待属下如此,可谓古今罕见。他跟他们,除了君臣关系,更多了一层朋友之间的友谊啊!刘备寄寓在刘表帐下时,又一次与许汜、刘表在一起共论天下之士。谈到陈登时,许汜不以为然地说:“陈登乃湖海之士,骄狂之气至今犹在。”刘备虽然对陈登十分熟悉,但他没有立即反驳许汜,转而问刘表:“您觉得许君所言对不对?”刘表说:“如果说不对,但许君是个好人,不会随便说别人假话的;要说对,陈元龙又盛名满天下!”刘备问许汜:“您认为陈元龙骄狂,有什么根据吗?”许汜说:“我过去因世道动荡而路过下邳,见过陈元龙。当时他毫无客主之礼,很久也不搭理我,自顾自地上大床高卧,而让客人们坐在下床。”刘备应声道:“您素有国士之风。现在天下大乱,帝王流离失所。元龙希望您忧国忘家,有匡扶汉室之志。可是您却向元龙提出田宅屋舍的要求,言谈也没有什么新意,这当然是元龙所讨厌的,又有什么理由要求元龙和您说话?假如当时是我,我肯定会上百尺高楼上去高卧,而让你们睡在地下,哪里只有区区上下床的区别呢?”(记于《张邈传》后)可见他与陈登也是倾心相交。后来陈登并没有追随刘备,大概是因为家族的缘故吧!否则我相信陈登也一定会舍身相随刘备。像这样史书明记的还有田豫、袁涣等。


一生屡败屡战,颠肺流离的刘备,为何不管多落魄都有人愿意跟随?

你大可以说刘备会笼络人心,但是有领导这样对你,你愿不愿意跟随呢?我一直相信刘备临终托孤给诸葛亮,是毫不怀疑诸葛亮的忠心的。陈寿也说“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这是相当客观的情况。

三、刘备颇得民心。

刘备在当平原相时,有郡民刘平,估计瞧不起刘备出身卑微,觉得在刘备治下是一种耻辱,就请刺客刺杀刘备。刘备厚待刺客,刺客不忍心杀刘备,告诉了他。这种事情可谓古今之盛况,当初也就赵盾享受了这种待遇。连《魏书》都说“是时人民饥馑,屯聚钞暴。备外御寇难,内丰财施,士之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众多归焉”。可见刘备真实颇得民心。而且相比曹操见诸于史册的屠城、孙权的严刑峻法,刘备是一直没有这种记录的。

四、刘备有大志,并且不屈不挠。

这点是非常重要的,看一个人值不值得追随,最重要的还是追随他有没有前途。刘备虽然半生蹉跎,但他始终锲而不舍,不为人下。他辗转多处,先后在公孙瓒、陶谦、吕布、曹操、袁绍、刘表手下待过,但他始终是客将,并非从属关系。一旦有机会,还是出去开拓基业。《九州春秋》记曰:备住荆州数年,尝于(刘)表坐起至厕,见髀里肉生,慨然流涕。还坐,表怪问备,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说这话时刘备至少四十岁了,对于古人来说,已经算是高龄。可见无论什么时候,他始终没有放弃创建一番功业的想法。刘备本身又知人善用,深得民心,军事上也还可以,这就让一直追随他的人看到希望。

一生屡败屡战,颠肺流离的刘备,为何不管多落魄都有人愿意跟随?

当初,刘备为荆州之事,兴兵去讨伐孙权。孙权为避免两线作战,向曹丕称臣。他派使臣赵咨去觐见曹丕,曹丕问赵咨孙权怎么样。赵咨回答说:“聪明仁智,雄略之主也”。孙权当得当不得这样的评价暂且不论,但是刘备肯定当得起这样的评价。三顾诸葛亮于草庐之中,何其聪也;破格提拔魏延为汉中太守,何其明也;黄权降魏而对待其家人的待遇不变,何其仁也;取汉中而夏侯授首曹操败退,何其智也;蹉跎半生而终三分鼎足天下,何其雄也;即使夷陵之战后仍与孙权结盟,是其略也。这样的领导,要是我,我也是誓死追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