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春特刊】之十四:中国医学史的十二之最

 我们是最好的人 2017-02-02
小编的话
  中医药在人类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曾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立下了伟大的功勋,对世界各族人民也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今天我们重温祖国的医学史,不只是为我们祖先的辉煌成就而感到光荣,同时对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也大有裨益。
  1我国最早的官方成药著作:《和剂局方》
  两宋时期经济繁荣,文化融合,内外交流,将中医药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和剂局方》一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查阅现有史实,此书系惠民和剂局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初刊,最早名为《太医局方》,宋徽宗崇宁间(1102-1106)改名《和剂局方》。宋徽宗大观年间(1107-1110),由医官陈承、裴宗元、陈师文等校正,成书为五卷21门,收279种剂方。南宋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药局更名“太平惠民局”后,《和剂局方》随之更名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南宋理宗宝庆和淳祐年间持续补充完善,修订增补至十卷,至淳祐年间(1241-1252)正式定型,这个版本就是目前大家见到的通行本。自此,《和剂局方》成为一部流传甚广、影响较大的临床方书。
  2我国最早的制药学专著:《雷公炮炙论》
  中国南北朝时期的《雷公炮炙论》 (又名《炮炙论》) ;是世界上第一部制药学专著。为提高临床疗效,中国医学家历来对中药的炮炙加工很重视,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在东汉“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即有关于中药炮制加工方法的记载。《雷公炮炙论》共三卷,载药300 种。 书中论述了药物的性味、炮炙、煮熬和修治方法。书中记载的中药炮炙方法有蒸、煮、炒、焙、制、炮、煅、浸、水飞……等十几种, 这些至今仍在中药炮制中使用。
  3脉诊的最早创始人
  春秋末战国初的秦越人(扁鹊)是中医脉诊的创始人。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扁鹊,姓秦名越人,生活于公元前5世纪左右。《史记》记载他曾从长桑君学医,他有卓越的医疗技术,在长期的医疗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精通内、妇、小儿、五官各科。
  他通过望诊,判断了齐桓公的病,由腠理到血脉、到脏腑、到骨髓的发展过程。齐侯不听劝告,病人膏肓终于病亡。通过切脉断定“五日不知人”的赵简子预后良好,果然治愈。扁鹊路过虢国时,虢太子患病,突然昏倒,厥冷已半日,一般人却认为已死,束手等待备棺捡葬。扁鹊详细询问情况后断官为“尸蹶”(类似休克、假死),遂以针法急救、熨法保温,再用汤液调养,终于使虢太子“死”而复生。
  4最早的医学协会
  我国最早的医学协会是明代穆宗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的“一体堂宅仁医会”。据徐春甫《医学入门捷径六书》中“一体堂宅仁医会录”记载:顺天府(即今北京)的医家徐春甫等,组织了“一体堂宅仁医会”。高岩在序言中写道“此某集天下之医客都下者,立成宅仁之会”。可见该医学协会是由客居烦天府的医家们组成的。据载该会成员46人,如有徐春甫、汪宦、巴应奎、支秉中等,都是当时的名医。
  “宅仁医会”创立的宗旨,主要可归纳为:探讨医药学术,如研究《内经》、张仲景及其他医家学说等;交流医疗技能,提高医疗技术;注重医德修养,要求会员“深戒徇私谋利之弊”,“要克己行仁”;促进成员之间“善相助、过相规,患难相济”等。
  5最早的人体解剖学图谱
  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年),广西地方官府处死欧希范等56名反叛者,并解剖死者的胸腹,宜州推官吴简与医生和画工较仔细地观察了这些尸体的内脏器官,并由画工宋景描绘成图,这便是《欧希范五脏图》。
  《欧希范五脏图》是已知最早的人体解剖学图谱。由于该图已散失,难知其详情,但就已知中医文献来看,吴简对人体胸腹脏器间的位置及相互关系的描述,较之前人详明而准确得多,实际上他已注意到右肾比左肾的位置略低,这是个了不起的发现。他明确指出脾在心之左(不言而喻,肝则在右侧),从形态学上纠正了左肝右脾的错误认识。
  6第一部儿科学专著
  我国著名的儿科专家钱乙(1032—1113年)是北宋末年东平郡人。他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主要反映在一部流传到现在的《小儿药证直诀》中。《小儿药证直诀》一书是钱乙的门人阎季忠按照钱乙丰富临床经验加以总结、整理,于宣和元年(1119年)成书的,迄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了。尽管在这800多年的时间里,儿科学已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小儿药证直诀》的许多论述迄今仍很大的临床价值。我国古代有不少儿科方面的著作,如《俞氏疗小儿方》等,由于年代久远,都早已不存于世了。而目前能看到的《颅囟经》一书,原本也已散失,我们现在能行到是消代人的辑本。所以《小儿药证直诀》是我国现存第一本以原本形式保存下来的儿科学专书。
  7世界最早的药典:《唐本草》
  由唐朝政府颁行的《唐本草》亦称《唐新修本草》,有时简称《新修本草》。《新修本草》原指三部分文献而言,即《本草》《药图》《图经》三部分。据多数文献记载以上三部分共五十四卷;《本草》二十卷、《本草目录》一卷、《药图》二十五卷、《药图目录》一卷、《图经》七卷。《本草》部分是讲药物的性味、产地、采制、作用和主治等内容,《药图》是描绘药物的形态,《图经》是《药图》的说明文。《图经》和《药图》早已失传,无可考见。仅有《本草》这一部分,宋朝以后虽不再流传,如今也只有残卷本,但其内容绝大部分保留在后世本草中,仍为人们所重视,所以我们现在所说的《新修本草》实际就单纯指《本草》这一部分内容而言。
  《新修本草》共载药850种,比《本草经集注》增加药物114种。对每味药物的性味、产地、采收、功用和主治都作了详细介绍。在编纂体裁上有所创新,为了便于采药和用药时的正确辨认,除传统用文字记述的《本草》外,还首创详细绘画《药图》,且以《图经》加以说明的方式,后者约占全书三分之二的篇幅。《新修本草》出版后,在国内流行应用300多年,再传到了我国东邻日本,影响非常深远。
  8最早的中医杂志:《吴医汇讲》
  清代乾隆年间,苏州出现了一种很有价值的医学刊物《吴医汇讲》。据现有资料来看,它是我国最早的医学杂志。其主编是清代名医唐大烈(笠山)。唐大烈,江苏苏州人,因为编纂《吴医汇讲》,他名声大振。
  相传,吴门医生唐大烈早就想办法办一种刊物,交流医术经验,繁荣兴我国的医学,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的一天,他在门前贴了一张广告,内容是:“凡属医门佳话,以前人之所未发,可以益人问者,不拘内、外,女、幼各种均可辑入;若是人云亦云者,因旧籍已多,则不复赘。凡高论赐光,不分门类,不限卷数,不以年齿序先后,也不以先后受限制,以冀日赠月益,可成大观。”这则广告贴出后,稿件纷纷而来,不久,《吴医汇讲》第一卷就问世了。
  唐大烈负责主编的《吴医汇讲》每年出一大卷,从公元1792年至1803年,连续出版了十一卷,刊载当时江南一带名医撰写的文章,其内容相当广泛。
  9最早的康复中心
  据《管子·入国》记载,我国在春秋时期,齐国宰相管仲曾在国都设立'养病院'收养残疾病患者。书中说:'凡国都皆有掌养疾,聋盲喑哑跛辟偏枯握递不耐自生者,上收而养之疾。官而衣食之,殊身而后止。此之谓养疾'。这样把残疾病患者和心理伤残者收容起来,集中进行调养,在我国历史上是一创举。管仲设立的这种养病院,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康复中心。
  10中国最早的病历
  汉文帝时期有个人名叫淳于意,因年轻时做过管理粮仓的小官,人们便称他为“仓公”。小时候,他家里很穷,他的许多亲属都因有病而无钱医治,过早离开了人间。这悲惨的现实启发了淳于意,他决定自己学医,来挽救病人的生命。于是,他在管理粮仓之余便四处搜寻药方,拜求良医。不久他便成了一名学识渊博,能预知病人生死,拥有许多奇方、古方的医学家。中国医学上最早的“病历”就是淳于意首创的。淳于意是个细心人,在他给人治病诊病时,总是把病人的病情和自己诊断处理的方法记下来。当时人们把这称为“诊籍”;现在我们称它为“病历”。
  11最早的彩色经络穴位图
  我国最早绘制彩色经络穴位图的是被人们尊称为“药王”的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唐代是我国医学大发展的时期,此时出现了对后世中医针灸带来深远影响的两部著作,一部是甄权《明堂人形图》,一部是在此书基础上官修的《明堂针灸图》,两者被后世含混地统称为《明堂》。《明堂人形图》是一本有文有图的针灸书,以图为主;以之为基础的官修《明堂针灸图》也是图文并茂。出现有“插图”的针灸医书,是唐代的一大发明。其实,“明堂”一词即包含了“挂图”“示意图”的意思。
  药王孙思邈在甄权所绘制的《明堂》的基础上,经过去伪存真,反复修订,绘制了彩色的经络穴位图。其十二经脉,五色作之;奇经八脉,以绿色为之。色彩鲜艳,经络分明,穴位清晰,形象逼真,使人一目了然,极易掌握,彩图的绘制为我国针灸学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很可惜的是,由于历代战乱,久经辗战,孙思邈所绘制的这套彩色图没有流传下来。
  12历史记载的第一位女医生:义姁
  汉武帝时代,义姁悬壶济世,深受群众的受戴和欢迎。她不仅善于治疗各种疾病,而且尤擅长妇科。由于她医疗技术精湛,朝野共知。汉武帝得知后将她召入宫内,拜为女侍医。专为皇太后治病,深得太后的信任。西汉时,我国在医事制度上已专门设有“女医”,古称“视产乳之疾者”。生活在公元前128年前后,著名的医生义姁是我国史书记载中最早的女医生。
  特别提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