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名医

 道就是爱 2021-05-22

神医扁鹊

春秋战国时期是医学大发展时期,就已采用了望闻问切的“四诊法”,最出名的是齐国名医“扁鹊”。他精通内科,熟悉妇科、小儿科、五官科。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相传有名的中医典籍《难经》为扁鹊所著。据传,历史上有两个扁鹊,春秋战国时期的扁鹊(公元前 407— 310 年),姬姓,号卢医。另一位是黄帝时期的神医“扁鹊”。由于后者医术高超,人们就借用上古神医“扁鹊”来称呼他。

脉学介导者——扁鹊 姓秦,名越人,战国渤海郡郑(今河北任丘)人。 太子尸厥已死,而治之复生;齐桓公未病,而知其后五日不起,名闻三下。《史记 ? 战国策》载有他的传记病案,并推崇为脉学的倡导者。

医圣张仲景

东汉名医当属张仲景和华佗。张仲景撰有《伤寒杂病论》,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确立了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被后世称为“医圣”。他还著有《辨伤寒》、《评病药方》、《疗妇人方》、《五藏论》、《口齿论》等医书。后来,晋代太医王叔和根据该书伤寒部分整理而成《伤寒论》;宋代王洙、林亿、孙奇等人根据该书杂病部分整理成《金匮要略》。有人研究提出,张仲景为何能写出《伤寒杂病论》这本好书呢?因为他的家族有 200 多口人,得伤寒病只剩下十几人,他把经验总结起来就写成了。

外科鼻祖华佗

与张仲景同时代的华佗,是安徽药都亳州人,他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尤其精于外科手术,曾用酒服“麻沸散”的麻醉术施行各种手术,包括剖腹术,为世界医学史上最早之全身麻醉。欧美全身麻醉外科手术的记录始于十八世纪初,比华佗晚一千六百余年。被后人称为“外科鼻祖”。

华佗还创编了一种防治疾病的锻炼方法,叫做“五禽戏”,一叫虎戏,二叫鹿戏,三叫熊戏,四叫猿戏,五叫鸟戏。其学生吴普施行此法锻炼,活到九十多岁时,听力和视力都很好,牙齿也完整牢固。可惜,华佗晚年因给曹操治脑疾遭曹操怀疑,被下狱致死,所著医书《青囊经》已佚,所幸最后还剩一卷治疗动物的。中国历史第一本有文字记载的风水经书也称《青囊经》,由秦末汉初“黄石公”所传。不过,华佗部分医学经验收藏于其学生《吴普本草》、及三国时期著名医家李当之所著的《本草经》之中。今亳州市有“华佗庵”等遗迹。

针灸鼻祖皇甫谧

晋朝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时期,有一个大学者、医学家、史学家叫皇甫谧,字士安,晚年自号玄晏先生。他四十左右得了中风,半身不遂,饱受病痛煎熬,便开始学医,尤其是针灸,最后以自己的病为临床,写出了医书《针灸甲乙经》(又称《黄帝针灸甲乙经》),是中国第一部针灸学的专著。书中记载了针灸的理论、经穴的正确部位、操作的方法等,成为中国针灸术的宝典,被誉为“针灸鼻祖”。除此之外,他还编撰了《帝王世纪》、《高士传》 、《玄晏春秋》等书,在医学和文学史上都负有盛名。

医药学家葛洪

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葛洪,号抱朴子,三国方士葛玄之侄孙,世称“小仙翁”。他著有《抱朴子内篇》、《抱朴子外篇》、《金匮药方》、《肘后备急方》等书。他还著有一部古代中国志怪小说集《神仙传》,共十卷,收录了中国古代传说中的 92 位仙人。当代医学家屠呦呦从其《肘后备急方》中获得医学营养,发明治疗痢疾的药物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肘后备急方》中所述“天行发斑疮”,是全世界最早有关天花的记载。

道医陶弘景

南北朝时期南朝道士陶弘景精通医学,著有《本草经集注》、《陶氏效验方》、《补阙肘后百一方》等医书。其中整理、注释《神农本草经》的《本草经集注》在医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后经他重新整理汇编的《本草集注》,在原书 365 种药的基础上,又新增 365 种药,在我国医学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陶弘景作为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崇信佛法的梁武帝萧衍仍对其恩遇有加,与其交往甚密,人称“山中宰相”。武帝欲请他出山为官,他画双牛图与武帝图上一牛散放水草之间,一牛著金络头,有人执绳以杖驱之,武帝自知他志不在官,遂不复提。但每遇大事,无不前往咨询。梁朝国号为“梁”,即是陶弘景参阅历代谶记所定。他还提倡佛道双修,曾前往宁波礼拜阿育王塔。

在江苏省境内,有两座茅山。一座在长江以南的句容市,称南茅山;另一座在长江北岸的兴化市,叫北茅山。清代学者任大椿在《过茅山碑记》中说:北茅山为三茅真君初炼道之地。三茅真君是指汉景帝时期,咸阳茅氏三兄弟茅盈、茅固、茅衷,看破红尘,留下“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荣华终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的感叹,遂寻山至此修道。《老子黄庭经》是茅山派的重要经典,也是后代全真道派的功课经。

据传,历史上茅山一派除了陶弘景外,先秦时有展上公、郭四朝等,秦汉时有李明、左慈等,两晋时有魏华存、杨羲、许谧、许翙 huì 与著名的南派道教大师葛洪等,南北朝时有陆修静、孙游岳等,隋唐时有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李含光以及著名诗人李白等,高道辈出。

隋朝名医

有巢元方、甄权、许智藏、许澄等名医。

巢元方(生卒年不详),隋医学家。任太医博士、太医令,奉诏主持编撰《诸病源候论》五十卷,分67门,1720论,是中国第一部专论疾病病因和证候的专书全面论述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科各种疾病的诊断和预后。记载了手术治疗外伤断肠的方法,是我国外科医学上的重大突破。此书对中华医学发展影响极大,唐以后的许多医学著作多有引用,宋时还将此书列为专业医生的必修课本和医科学生的主要考试科目。新中国建立后,该书曾影印发行。

甄权许州扶沟(今属河南)隋唐之际的针灸名医与其兄甄立言皆因母病学医。后以医名,精针灸术,亦谙养生,获103三岁高龄,唐太宗曾亲临其家咨询药性,并视其饮食,赐以衣服、几杖,并授朝散大夫。其所著有《古今录验方》、《针经钞》、《明堂人形图》、《针方》及《脉经》,均未见行世。

许智藏临淄人,隋代名医祖父许道幼,因母病而遍览医书,渐成名医父许景,亦精医理,官武陵王王府咨议参军。许智藏也以医术显名。仕陈,官散骑侍郎。陈亡,隋文帝用为员外散骑侍郎。隋焬帝即位后,许智藏辞职归里,年八十卒于家。

许澄,隋代医家。高阳(今属山东)人,其父许奭为南北朝时期名医,澄颇得其传。尝任尚药典御、谏义大夫。有《备急单要方》三卷,未见传世。

药王孙思邈

隋唐的道家孙真人孙思邈(公元 581-682),是一位名医,被后世称为“药王”。他的著作有《备急千金要方》30 卷、《千金翼方》30 卷,后世合称两书为《千金方》,系统地总结了历代医家的医理和疗法,全书共收录药物 800 余种、药方 5300 多个。他十分注重辨证施治和药物配伍,并首创“复方疗法”。他还把印度医学和阿拉伯医学融入到中医之中。传说他路遇老虎,给老虎牙中拔出骨刺,从而出行都有老虎护卫。据传,袁天罡是其徒弟,也是其师妹与隋朝开国皇帝杨坚相爱所生。

医学家危亦林

元代医学家危亦林,字达斋,祖籍抚州,后迁江西南丰,著有《世医得校方》 20 卷 50 余万字,其中有关麻醉药物的使用,是世界上已知的全身麻醉的最早文献。该书对于骨折、脱臼、跌打损伤、箭伤等整复治疗也有精辟的论述,特别是首创悬吊复位法治疗脊椎骨折更是珍贵,比英国达维斯 1927 年提出的悬吊法早 600 多年。元初宰相耶律楚材,也是一位精通佛道和医道的高人。

医药学家李时珍

相传在神农、黄帝之时,神农氏尝百草并著《神农本草》一书。据传,该书中最初只包括了七十多味药品。历代都有研究和增添。到明代时,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将各种药品分类,重新编订名为《本草纲目》,共 52 卷,收录药物 1892 种,还附有处方 11096 则,插图 1100 多幅,是一本最有价值的中医药巨著。据清乾隆的医学家赵学敏编著的《本草纲目拾遗》记载,“金鸡纳”可治疟疾,康熙患疟疾就是靠金鸡纳治好的,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患疟疾,向康熙讨要金鸡纳,结果药没有来得及送到人便去世了。

儿科之圣钱乙

钱乙(约公元1032~1113年),字仲阳,北宋医学家,擅于儿科,其所著《小儿药证直诀》,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著。它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对小儿的辨证施治法,使儿科自此发展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后人视之为儿科的经典著作,把钱乙尊称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钱乙幼科冠绝一代”。其一生著作颇多,有《伤寒论发微》五卷,《婴孺论》百篇,《钱氏小儿方》八卷,《小儿药证直诀》三卷。现仅存《小儿药证直诀》,其他书均已遗佚。

法医学之父宋慈

字惠父,系唐玄宗李隆基宰相宋璟之后,西方普遍认为,宋慈开创了“法医鉴定学”,宋慈(1186年-1249年),字惠父,汉族,建阳(今属福建南平)人,与理学大师朱熹同乡,祖籍河北邢台市南和县,系唐玄宗李隆基宰相宋璟之后,南宋著名法医学家。曾任湖广等地提点刑狱官,办案著重实地检验,他总结宋代以前法医方面的经验及本人之心得,写成《洗冤集录》,是世界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法医检验专著,为历代官府封为尸伤检验的蓝本,被称为“法医学之父”。中外法医界普遍认为是宋慈于公元1235年开创了“法医鉴定学”,英、德、俄、日等国都有译本,因此宋慈被尊为世界法医学鼻祖。

温病学派叶桂

叶天士(1666年—1745年),名桂,字天士,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祖籍安徽歙县,其高祖叶封山从安徽歙县蓝田村迁居苏州,居上津桥畔,故叶桂晚年又号上津老人。是清代著名医学家,四大温病学家之一。他是中医学史上温病学派的创始人,首创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大纲,为温病的辨证论治开辟了新途径,被尊为温病学派的代表。其著作《温热论》为我国温病学说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辨证的基础,至今仍被临床医家推崇备至。主要著作有《温热论》《临症指南医案》《未刻本叶氏医案》等。清代名医章虚谷高度评价《温热论》,说它是后学指南,功劳很大。

《医宗金鉴》总修官吴谦

吴谦(1689-1748),字六吉,安徽歙县人。宫廷御医,乾隆时为太医院院判(官阶正五品),与张璐、喻昌并称为清初三大名医之一。吴谦领衔主编《医宗金鉴》,是乾隆御制钦定的一部综合性医书,全书90卷,是我国综合性中医医书最完善又最简要的一种。该书书名由乾隆帝所赐,并被定为医学生教科书。由于吴谦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受到朝廷上下广泛赞誉,加之又屡屡治愈皇亲国戚们的顽疾,乾隆皇帝对其十分的赏识和器重。乾隆帝曾经对身边的大臣们说:“吴谦品学兼优,非同凡医,尔等皆当亲敬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