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控力:要减肥先吃饱的科学论证

 李涣 2017-02-02

一双近视眼,一颗八卦心

我是八段锦

点击下面绿色图标收听今天的文章。

亲爱哒,过节这几天你有没有大吃大喝?明天就要上班了,四不四微微感到有一丝悔恨?今天咱就聊一聊“自控力”吧!

01

超级自控的人

前段时间我在一个写作的圈子待过一阵。原来以为除了少数几个天才以外,大多数写东西的都是因为对文字的癖好,是业余的。既然是业余的,就不会非常有规律,看心情写多写少很正常,毕竟还有正经工作呢。

进了这个圈子才发现,我还是见识太少,想靠写作大有作为的人多了去了。

圈子里最大个的大腕是以超级自律成名的。他有本职工作,但每天下班以后坚持写好几千字的文章,日更;还经常去看别人的文章、互动;周末更是排得满满的,坐着高铁、飞机四处去听课、讲课。

他的时间不是按小时算的,是按分钟。关键是,他全年无休,后来被人批评因为产量过高文章太粗制滥造了,这才稍微收敛一点。

更关键的是,这个圈子里这样的人比比皆是。结果只待了几天,我就羞愧得混不下去了,还是眼不见心不烦吧,先撤一步……

其中有一个少年也是每天更新文章,每篇都要同时发在十个平台上,而且本职工作还很繁忙。我常常怀疑,你说这样的家伙,能是人肉做的吗?

不过也经常听他抱怨,又病了,血糖低,发烧好几天不见好。

才二十几岁就老血糖低?年轻人,你不懂科学啊?要自律,先得补糖!

02

苦和甜的辩证关系

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这句话的意思,一直被误以为要先吃足了“苦”之后才能甜,但我们却忽略了一个常识,万一承受的苦太多出师未捷身先死咋办?不是谁都能像勾践,靠吃翔自残还能那么矍铄吧?

斯坦福大学的Mischel博士做过一个鼎鼎大名的棉花糖实验。他在屋子里放了一些棉花糖,有时候是其它甜食,参与实验的幼儿园小朋友有两个选择,要么马上挑一样,要么等15分钟以后可以拿两个。

这个实验,奠定了后续研究自控力的基础。

实验发现,能等15分钟的孩子,通常长大以后有更好的人生成就,因为他们善于自律,也就是“延迟满足能力”,为了更远大的目标可以暂时忍耐眼下的痛苦。

也就是说,先吃15分钟煎熬的苦,可以得到加倍的甜。这是否意味着西方人用实验证实了咱老祖宗的话“苦尽甘来”呢?还是又带来了新疑问?

首先人的极限是等多少分钟?15分钟可以,等一天的话还有人愿意吗?其次,人会为了什么样的奖励才乐意先吃苦,你愿意为了块糖多等15分钟吗?

下面咱就论证一下苦和甜的次序、分量以及其它和自控力有关的问题。

03

自我控制的有限资源

美国心理学家Baumeister提出了“自我控制的有限资源”理论,主要观点是人的资源是有限的,自我控制会导致“自我损耗”,在资源损耗后,反而会降低自控能力,但经过休息可以恢复。

此后的研究就一直围绕着“损耗”这事翻来覆去地论证。很多科学家都认为自我损耗是存在的,并且对人的认知、情绪、人际交往、风险偏好有影响,难怪我觉得超级自律的人都有点那个……

因为加班英年早逝的人也不少,此理论貌似很有道理。

生物学派心理学研究者也来了,他们认为人类身体里有负责自我控制的生物基础,就是血糖。自我损耗掉的其实是血糖。

研究者认为吃饱饭的人更有自控能力。先别笑,这有严肃实验支持。比如人们在饥饿状态更难以控制消费的冲动。

研究者还对法官们做了一项调查。他们发现法官对囚犯假释的申请是否同意受法官本人有没有吃饭的影响。法官要是饿着肚子,对不起,您的假释恕我不能同意,不解释。也没法解释……

同意一部分假释要求是理性的,但意味着法官得为这个变化带来的麻烦负责,不能太任性,这就需要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

吃饱的法官,血糖够数了,有能力做点自我损耗,可以做出更艰难的选择。碰上饿着的,您就认倒霉吧!

所以想要被批准的绝招是:一定要挑法官刚吃饱的时候,这时候通过率最高,可以达到65%;然后随着法官饥饿程度的加深,通过率也逐渐下降,等到法官马上要进下一餐的时候,也就是血糖浓度最低的时候,通过率也最低:竟然是0!

现在你知道为啥当初潘石屹去计委等土地批准的时候要捡一大早去堵人了吧?

04

内隐自我控制理论

“血糖”模型用来解释自控虽然有些道理,但未免过于简化了,好像还没有得到神经科学的进一步证实,有待完善。

其实任何一项研究都会有人质疑,不管有没有道理,这就是科学。从好的方面说,可以促进科学发展。

后来就有研究者不大相信损耗这回事,又提出了“内隐自我控制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如果是个体自我选择的行为,就不会出现损耗,反而像打鸡血一样,能让自己充满活力。

就像谈恋爱时,在人家窗户底下站一晚上都不困,不但没有自我损耗,还能有种飞上天的感觉。结婚以后您再试试?

研究者认为,关键是你是否认为自控需要消耗能源?那些干点啥都觉得会累s自己的人,会夸大自控带来的精神上和肉体上的痛苦,也就不大可能自控。如果能提升对于自我控制的认知,可以大大减少拖延等缺少自控的行为。

这个理论也需要进一步论证。

05

自我决定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是近年来获得比较多关注的人本主义宏观动机理论,此理论认为动机很重要。人类本身就有自我完善的动机和需要,也就是自我实现,自主性的满足可以带来积极的结果。

尊重个体的选择和自由意志是这个理论的基础,与其说自我控制是受外部资源的限制,不如说是自我意愿的控制。

在一个实验中,被试需要完成两项自主选择的任务。当进行到第二项任务时,有一半的被试被告知还有第三项更重要的任务,这些被试很快放弃了第二项任务,但他们在第三项任务中比没被告知的人表现得更好。

这说明个体的动机可以影响如何对资源进行分配,他们能够选择更重要的目标,并全力做好。

06

经济学的奖励模型

从经济学的奖励模型也可以佐证上述理论的大部分论点。自我控制说白了不是一种自虐,而是一种对更好结果的机智选择。

舍小利取大义。为了更远大的目标,我们可以放弃暂时的休闲,只要认为确实值得。

但当劳动超过一定量时,就会出现边界递减效应,也就是说你付出再多也得不到足够的预期效果,这就会打击你的积极性和主观感受,增加自控的痛感。

怎么办呢?

及时奖励啊!别等扛不住再给糖,要时不时地补充,打鸡血,然后再继续。这个科学家也有研究,就是即时奖励原则,奖励的间隔不能过大。

比如孩子为什么会迷恋游戏?有专家分析,因为游戏中的奖励是非常快速而直接的,打掉一个怪物得一颗钻石,马上就能去买东西,比使劲学习然后考试得高分快多了。

奖励的间隔到底是15分钟还是一天要取决于你现有承受等待的能力,这个能力需要逐步提升,量力而行才是健康成长的前提。

另外奖励到底是什么也要根据自身情况决定,也许对小孩是一块糖,对恋爱中的人却是一个吻。

别傻乎乎地一直往前冲,望山会跑死马哒!

07

结论

虽说科学是一直在发展的,再牛的理论明天没准就被推翻了,但还是不能阻碍咱给出阶段性结论的热情。就说两句。

1、自控过程中,苦和甜也许有先后的次序,但并不是简单直线型的,而是循环往复型的。从甜到苦,再从苦到甜。

准备大干一场之前最好先调整一下血糖浓度等等起码的生物基础条件,还要在开始以后时常补充糖分——设置合理的阶段性奖励,这样更有希望坚持。

2、效果最好的自控,一般会体现个人对自控本身的积极看法和自主选择意愿。你乐意,没准苦也变成甜;不乐意,甜也是苦。

如果实在不想改变对自控的认知,那就尽可能找到自己乐意的事吧!

经过以上论证可以得出科学结论:

要减肥先吃饱是很有道理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