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俊:40例尿激酶溶栓治疗老年心肌梗死研究与护理·365医学网

 tomsmise 2017-02-02
关键词: 老年心肌梗死   尿激酶  溶栓治疗   
   【摘要】 目的:评价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老年(≥60岁)甚至高龄(≥70岁)急性心肌梗死(AMI)。方法:患者随机分为溶栓组和常规治疗组,溶栓组2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加口服阿司匹林(ASA)。常规治疗组20例,除不用UK外,其余治疗组与溶栓组相同。结果:血管再通率溶栓组为70%(14/20),常规治疗组为15%(3/20),两组血管再通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溶栓组4周病死率为20%,常规治疗组为33%,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溶栓组未见严重出血等并发症。结论:UK+ASA治疗老年AMI可以提高冠脉再通率和改善预后。
  溶栓治疗是近年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一大发展,尤其是静脉内溶栓简便易行,常被作为AMI再灌注治疗的首选措施。随着社会经济水平及社会老龄化的发展,老年人AMI的机率有增高的趋势。老年人发生AMI后尽快地采用溶栓治疗可改善老年人AMI患者近期和远期预后,但老年AMI溶栓疗法并发症多,死亡率高,所以临床上老年患者施行溶栓疗法并不普遍,面对AMI患者,临床医生面对困难选择:一方面,老年是AMI死亡的高危人群,从受益与危险度比较看,老年人又可能成为溶栓治疗最大受益人群;另一方面老年人溶栓治疗出现严重并发症如颅内出血风险较大。为了评价UK溶栓治疗老年AMI的疗效和安全性,我们对20例老年(≥60岁)AMI患者给予UK溶栓治疗,并与20例老年AMI患者的常规疗法进行比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1年4月至2006年10月,选择根据临床表现,心电图(ECG),心肌酶谱,肌钙蛋白检查确诊的老年AMI患者40例。其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60岁~80岁,溶栓距发病时间0.5 h~12 h。梗死部位:前壁6例,前中隔16例,广泛前壁3例,下壁8例,下壁+正后壁4例,下壁+左室3例。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溶栓组与常规组(见表1,表2)。两组的性别、年龄、梗死部位、入院时间的心率、平均动脉压(舒张压+1/3脉压差),肌酸磷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的峰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1.2 给药方法
  两组患者收入监护病房均给予常规治疗。两组开始治疗距发病时间分别为(4.90±1.80)h与(5.01±1.90)h, P>0.05。溶栓组入院后检测激活的全血凝固时间(APTT)、凝血时间(试管法)、凝血酶原时间和纤维蛋白原。立即将50万U的UK加入生理盐水150 ml静脉点滴30 min滴完。并在用药后24 h内每30 min复查1次心电图,根据病情随时作心电图。起病后6 h、8 h、10 h、12 h、14 h、16 h、18 h、24 h复查心肌酶谱,并密切监测APTT。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和纤维蛋白原,记录有无出血等并发症。常规治疗包括吸氧、止痛,入院时立即嚼服阿司匹林150 mg,以后口服150 mg/d。静脉滴注硝酸甘油。常规治疗组除不用UK外,其余治疗方法与溶栓组相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冠状动脉再通率比较
  根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拟订的AMI溶栓疗法参考方案,冠脉再通表现的间接指标进行判定。溶栓组再通率为70%,常规治疗组为15%。两组再通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2.2 两组患者出血并发症比较 溶栓组未发生严重出血或颅内出血,皮肤黏膜轻度瘀斑1例,牙龈少量一过性渗血1例,均未予特殊处理,自行缓解。常规治疗组有2例因心源性休克而并发上消化道出血。
2.3 两组患者病死率比较
  溶栓组死于室颤1例(5%),属溶栓未通者。常规治疗组死亡7例(35%),其中死于心源性休克4例,室颤2例和肾功能衰竭1例。两组住院4周死亡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3)。
3 观察与护理
3.1 溶栓治疗的时机为AMI早期
   必须牢固树立时间就是心肌的观念。通过卫生宣教,对大众普及有关冠心病,AMI医学知识,可以缩短就诊延迟时间,为尽早溶栓取得最佳时间。溶栓之前应准备一切抢救物品及药物,如除颤器、心电图机、气管插管包、抗心律失常药物、血管活性药物、止血药、强心利尿药等。选择易穿刺、易固定的血管,保证静脉管道通畅,确保治疗用药。持续高流量吸氧4 L/min~6 L/min,提高血氧浓度,防止低氧血症造成血管内膜细胞损伤,而影响溶栓疗效。本组溶栓治疗老年AMI患者中最早用药时间为发病0.5 h,最晚用药时间是AMI发病12 h。
3.2 溶栓时心电图监测
  护士应熟练掌握心电图机的使用,快速识别典型心电图变化,准确及时描记心电图,应用药物后3 h内每隔30 mm描记1次,以后根据病情随时做好心电图检查,密切观察栓塞部位在心电图相应导联上的ST-T变化,做好心率、血压、出入量监测,观察有无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3.3 注意并发出血倾向
  尿激酶对循环系统有全面激活作用,易引起纤溶状态,可造成不同部位出血在用药前详细采集资料,严格掌握用药禁忌证,有出血史、凝血机制缺陷者禁用,溶栓前抽查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进行血交叉配血试验等。溶栓时,溶栓后定时测定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不超过正常的1.5倍~2倍。密切观察有无出血并发症,特别注意神志变化,以便并发脑出血能及时治疗,观察皮肤有无出血点、血尿、便血、呕血、咯血,一旦发现出血现象,立即报告医生,应用止血药物,调整治疗方案。做好卫生宣教及心理护理,讲解此病有关知识及溶栓治疗目的、作用及注意事项,稳定患者情绪。给予有营养饮食,食物避免粗糙、硬、过热,防止消化道黏膜出血,溶栓期间还适当限制绿叶蔬菜及新鲜水果,防止食物中过多VitK进入机体,影响抗凝效果。尽量避免各种注射操作,注射后应局部压迫5 min~10 min。
3.4 正确判断冠脉再通情况
3.4.1 心电图
  12导联心电图常用于观察心脏灌注的改变。再灌注治疗前后最大ST段抬高高度以及T波均可用于评价溶栓疗效。目前关于冠脉再通的无创性指标为2 h内抬高的ST段下降50%。在溶栓过程中的ST段可一过性抬高,也可作为再灌注的可靠指征之一。血管未再通者,抬高的ST段常在数小时内逐渐下降。
3.4.2 最近把注意力转移到肌红蛋白和肌钙蛋白(I/T)的检测上,它们在血中出现的时间更早且特异性好,在评价溶栓疗效中有一定意义。
4 讨论
  尿激酶能直接作用于纤溶酶原,使之转变为纤溶酶,部分药液渗入血栓的内部,激活血栓中纤溶酶原,从而溶解冠脉内血栓,使闭塞的血管再通。实践证明,溶栓时间越早,血管再通率越高。获益最大的是那些症状发生后3 h内接受溶栓治疗的病人,而症状发生3 h~6 h之间接受治疗获益相对要小。因为尿激酶作用特点是对新鲜形成的血栓有良好的疗效,血栓形成的时间越长,纤维蛋白凝血块愈硬,越难被溶栓剂溶解。因此,AMI发病后,应设法使患者尽早接受溶栓治疗,以取得较好效果。一般于起病6 h内溶栓,对少数6 h,但24 h,临床症状和心电图表现为心肌梗死者,为最大限度挽救高危心肌,也应考虑溶栓。
  溶栓药物应用后,残存的血栓有强烈的促凝作用。溶栓剂停用后,体内导致纤溶后的高凝状态,故必需及时给予抗凝药物及抗血小板药物,以免再通后的血管发生再闭塞。阿司匹林主要使血小板的环氧酶乙酰化,从而抑制了环内过氧化物形成,血栓素A2的生成减少,而抑制血小板的第二相聚,溶栓治疗后同时服用小剂量ASA,可抑制血小板积聚,从而加强溶栓效果。
【参考文献】
  [1]黄从新. 冠心病治疗的最新进展 [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6(8): 449-451.
  [2] 周红勤,王钟林,孙 明,等.尿激酶溶栓治疗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J].临床心血管并杂志,2005,16(5):209-21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