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启中华医学会创立之门的博习人

 苏迷 2017-02-02
开启中华医学会创立之门的博习人
  1915年2月5日,伍连德、颜福庆等21位医界精英,在上海参加博医会期间,在Yilung Lao餐厅开会,拟定章程,宣告中华医学会正式成立,这在中国近代医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在21位创建者中,博习医院有三位医生参与了中华医学会的创建。他(她)们是:毕业于博习高等医学堂(博习医院创办)的成颂文、李咏和医师;毕业于苏州妇孺女医学堂(与博习医院联办,后更名为博习高等医学堂,下同)的陶漱石医师。他们先后在苏大附一院前身博习医院里襄理院务,救死扶伤,受到世人赞誉。

  医务襄理成颂文

  成颂文(1873-1965),苏州人,祖籍青浦朱家角(现上海市青浦区)。1880年初,随胞兄到苏州天赐庄安居。早年就读美国基督教监理会所办的中西书院,后进博习医院当练习生。此间他刻苦学习,医学知识增长较快,得到博习医院美籍院长柏乐文的赏识。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他入苏州博习高等医学堂学习,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毕业后,受博习医学堂总理、博习医院美籍院长柏乐文之聘,留在学堂襄理医院院务,任医学堂提调。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由教会资助他赴美国学习。回国后,征得博习医院同意,他在苏州天赐庄自设诊所开业(诊所在现十梓街圣约翰教堂对面)。他运用西医技术治疗疾病,迅速得到各界认可,成为苏州著名的儿内科医师。他的学生中有的后来成为苏州著名的医师,如顾福如,原为中医师,后师从成颂文学习西医,在苏州因“中西汇通”而闻名。1924年,他与俞凤宾同被推为中华医学会生理名词审查代表,出席第十次科学名词审查会等。
  抗日战争期间,成颂文寓居上海。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回到苏州重新开业。他多次担任吴县医师公会理事、监事等,曾兼东吴大学校医。他在苏州积极参加卫生公益活动,他曾会同杨济之等在夏秋发起创建时疫医院(传染病医院),专治痧症、泻症、痢症病人,凡入院病人治疗概不收费。此外,他还承诺平时每天为12名病人免费诊病给药,星期天假日的诊金收入捐赠慈善机构。
  成颂文心系病家,直到90岁高龄还在为病人诊病,1965年病故于苏州寓
  所,享年92岁。

  医院监理李咏和

  李咏和(李詠和、李永和,生卒不详),1904年毕业于博习高等医学堂,同年留在博习医院任医师,之后兼任医院监理,是医院的主要技术骨干。据柏乐文60寿庆纪念册记载:当时美国监理会博习医院干事共7人,柏乐文列首席,前3位均为外籍人士,李咏和列国人第一。
  李咏和在医院创建验病室(检验室),用显微镜进行粪便、血液等检验,用于临床诊断。他用显微镜检查疟原虫,并使用金鸡纳霜治疗取得显著成绩。如《博习医院成绩记》记载:一位女孩卧病已愈五月,亲友辈皆决谓劳症无愈望矣……延医服药之外,而病无起色、食欲呆滞……肌肉消瘦、奄奄一息。后经博习医院李咏和医生运用显微镜检查,“见肠中稍有寄生虫,复取其血细加检查”“盖其全身血中满生虐虫也……”“服数之金鸡纳霜”“今此孩业已痊愈、喜形于色”。
  在辛亥革命前后,他与博习医院美籍院长苏迈尔、王拙存办戒烟所,在社会
  反响极好,被世人誉为“成效卓著”。

  妇产科副主任陶漱石

  陶漱石(1888-1984),吴县人。1909年进入苏州天赐庄的妇孺医院女医学堂学习;1914年夏毕业,留在妇孺医院任职。1917年秋,她参加医疗队,奔赴海参崴当地红十字医院,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伤病员救护工作。1918年,她回到苏州,仍然在妇孺医院工作,直至医院停办(1919年)。次年,她到苏州上津桥妇孺医院任医院院长。1922年秋,她赴美国学习,学成后仍然回上津桥的妇孺医院工作,直到1926年。1927年7月-1928年9月,她任博习医院妇产科副主任。
  1929年,她到上海医学院(时称中央大学医学院)任助教;任中华医学会(上海)卫生实验处儿妇科、內科主任。1930年前后,她担任女青年会全国协会理事,还在多处医院任职。抗日战争胜利后,她任上海申新二厂医务主任。
  1984年,陶漱石医生在上海去世,享年96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