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樂育堂語錄》卷一之九、 心同太虛

 sheyuchuan 2017-02-03
九、 心同太虛
太空之所以生生不已,直至億萬年而不滅者,非果空而不實也,中有至誠之神主宰其中,復有流行之氣運用於外,而太空渾渾淪淪,初不知有神,亦不知有氣,並不知為空,只自順其氣化流行、盈虛消長、與時偕行之常。故曰“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夫所謂物者何?無極而太極,太極本無極也。惟其如此,所以生化不測,變化無窮,悠久無疆也。


此言宇宙本體(本源)狀態,我人修道最終就是要達到此種狀態。這本體(本源)狀態,就是「道」,我人修道最終達到此種狀態,就是成道,成仙得道。
對「太空」的描述是古聖人在修道中的發現,非現代天文科學,或實際進行太空探索的發現。修道中的發現,是感悟,屬於哲學。
太空:指宇宙本體(源)的「道」。祂生生不已,直至億萬年而不滅。
稱其為太空,並非其空而不實,太空中「有至誠之神主宰其中,復有流行之氣運用於外,」此言「道」即神氣。下面有一段話:「夫所謂物者何?無極而太極,太極本無極也。惟其如此,所以生化不測,變化無窮,悠久無疆也。」其無極而太極(太極本無極也),生化不測,變化無窮,即其至誠之神。無極而太極,即道生一,一即先天一炁,即道運用於外的流行之氣。
「而太空渾渾淪淪,初不知有神,亦不知有氣,並不知為空,只自順其氣化流行、盈虛消長、與時偕行之常。」此言「道」自然無為,也是修煉要達到,要保持的狀態。
「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此句出自《中庸》。前一個物指道之本體(本源),渾然一體之無極狀態,以○示之;
後一個物指本體(本源)化生之萬物,是無極生太極以1示之,1生2即太極生陰陽,2生3,3生萬物,即陰陽生萬物,變化莫測。所以說:夫所謂物者何?無極而太極,太極本無極也。惟其如此,所以生化不測,變化無窮,悠久無疆也。
以上對太空──道的描述,雖講的是天地萬物化生之理,我們修道人應理解其就是先天至後天的順生過程,亦意涵後天返先天之路。


又曰:一個太空,浩浩蕩蕩,團團欒欒,分之無可分,合之無可合;寂然不動之神,具感而遂通之妙;感而遂通之際,寓寂然不動之神。故無物無感,覺性不滅,有物有感,覺性不生。夫以其生滅在物,而太空無生滅也。若太空有生滅,亦太空有斷續時也。且太空之為空,無聲無臭,又從何而生滅哉?

這一段看似在講道之本體(本源)狀況,實是修道人體道的感悟,也是修煉中元神真意之妙用狀況。
「一個太空,浩浩蕩蕩,團團欒欒,分之無可分,合之無可合;」喻元神定靜的先天狀態。以下則是後天返先天的法訣:
「寂然不動之神,具感而遂通之妙;」喻真意之妙用。
「感而遂通之際,寓寂然不動之神。」喻不起明覺心。
「故無物無感,覺性不滅,」物指先天一炁。無物指先天一炁未生發;無感,指寂然不動之神。覺性不滅,即不滅覺照之心。
「有物有感,覺性不生。」有物有感,即先天一炁一生發即感知;覺性不生,此覺性則是指明覺心,覺性不生,即不起明覺心。
「夫以其生滅在物,而太空無生滅也。若太空有生滅,亦太空有斷續時也。且太空之為空,無聲無臭,又從何而生滅哉?」指陰陽所生萬物有生滅,無極太極也就是道無生滅。其在修煉中,後天覺性(覺照之心或明覺心)有生滅,先天真性無生滅。只要保持覺照之心,不起明覺心,就能生發先天一炁,返還無極太極之先天真性狀態。


人亦太空之所生,何以獨有生死,而不得上同於太空乎?蓋受生之初,其主宰之神、流行之氣,原自渾淪磅礴,不識不知,嬰孩之所以日長也。迨至成人而後,知識日開,私欲日起,又以物欲之乘,情偽之感,憧憧往來,朋從爾思,是以人心之空直為物欲所塞,而與太空之空不相似焉。人欲成不生不滅之神,與太空同無終始,可不虛其心、恬其神,而仍恃血氣流行之氣可乎?

虛其心、恬其神,才能與道同樣無生滅,同樣無終始。唯有虛其心、恬其神,才能開啟玄關,進入道境,最終同於太空(道)。
黃元吉真人的《樂育堂語錄》主要是講入門理法,入門要明白、要修的理法,就是玄關一竅,與開啟玄關的理法。
《樂育堂語錄》五卷每一章都是從各個角度,闡示玄關一竅,與開啟玄關之理法。法在理中,理通法自明。並不是要讀完五卷《樂育堂語錄》才能明玄關一竅,與開啟玄關之理法,任何一章都有可能明白。但知道不算,要做到才算。沒有實證玄關竅開,都不是真正明白玄關一竅,與開啟玄關之理法。


吾前云玄關一竅,實在神冥氣合,恍恍乎入於無何有之鄉、清虛玄朗之境。此時心空似水,意冷於冰,神靜如嶽,氣行如泉,而初不自知也。惟其不知有神,不知有氣,並不知有空,所以與太空之空同。

這是描述玄關竅開的景象。得孕藥訣的人就知這是第幾句口訣已證,更重要的是下一步的工事。

功修至此,動靜同夫造化,呼吸本夫氣機,皆由吾身真陰真陽合而為一之氣,所以與天地靈陽之氣,一出一入,往來不停,以彼此混合,團成一區,空而不有,實而不著也。若使沾滯昏憒,烏能感之而通,如此靈妙哉?諸子必須神凝氣中,氣包神外,兩者混融,了無分合,忽焉混混沌沌,入於杳冥之地。斯真虛真靈兩相和合,不啻人呼而穀傳聲,風鳴而竅作響,自然之理也。此正靜合地體之凝,動合天行之健。其呼也,我之氣通乎天之氣,其吸也,天之氣入於我之氣。致中和,天地位,萬物育,豈有他妙?亦求諸己而已。

「致中和,天地位,萬物育,豈有他妙?亦求諸己而已。」注意「亦求諸己而已。」
呂祖純陽真人曰:「大道不遠在身中。萬物皆空性不空。性若不空神氣住。氣歸元海壽無窮。」這就說明,大道不用到處去求?分明就在我們每個人自己身中。這「大道」具體說就是金丹大道,入手工夫求玄關一竅就是在我們每個人自己身中求。
世上的一切萬物,都是空的。因為無論什東西,都有生,也有死,人生不過百年,眼睛一閉,什麼都成了空的,連自己這個身子也將不復存在,何況身外之物呢?呂祖說:「萬物皆空性不空」就是我們的天理靈性不是空的。
因此所有功修,包括神氣,皆在自己身心進行、尋求。「吾身真陰真陽合而為一之氣」是自身神氣合一;「與天地靈陽之氣,一出一入,往來不停,以彼此混合,團成一區,」是自身先後天氣合一。「其呼也,我之氣通乎天之氣,其吸也,天之氣入於我之氣。」人本存有二重天地,先天後天;四道往來,先後天之一吸一呼,這是講闔闢、橐籥。
「致中和」,神氣達到中和,也就是渾融狀態。
「天地位」,神氣達到中和渾融狀態,也就處在致虛極,守靜篤,合於開啟玄關一竅的狀態。
「萬物育」,《道德經》第十六章:「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在致中和,天地位的狀態下,玄關竅開,陽生藥產。
「致中和,天地位,萬物育。」儒學哲理。黃元吉真人在「致中和,天地位,萬物育。」繼曰:「豈有他妙?亦求諸己而已。」我的領會是講實修境界,不光講哲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