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之一)----这样的“骨气”不要也罢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说:“屁有香臭。不管谁放的屁都要闻一闻,是香还是臭?我放的屁中央要闻一闻,中央放的屁下面也要闻一闻,是香屁还是臭屁?”遵照毛领袖的教导,对原北京市市长吴晗放的屁,我不能不闻一闻。 吴晗在《谈骨气》一文中说,所谓“骨气”就是“英雄气概”,并以”不食嗟来之食”为论据,来证明“中国人民是有骨气的”。不错,中国人当然是有骨气有英雄气概,但“不食嗟来之食”的行为,绝不是“英雄气概”,也不是’有骨气”的表现. 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见于《礼记·檀弓下》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有人把“嗟来之食”说成是“侮辱性的施舍”,如果是这样,为了维护自已高尚的人格断然拒绝施舍而宁肯饿死,这当然是大大的骨气。然而问题并非如此。你看,黔敖,在路边摆放了食物,完全是为了救济饥民,看到饿者来到,他捧着食物端着汤,远远地就热情地打招呼:”喂,来吃饭!”多么亲切多么慈爱!这就是所谓的“嗟来之食”,并被那些别有用心的人主观臆断为“侮辱性的施舍”!凡是良知尚未泯灭的人都会看到,这哪有一丝一毫侮辱的意思?“饿者”根本就不是来这里接受施舍的,他只是路过,怕被黔敖发现所以才用袖子捂着脸,当黔敖喊他时,他才“扬其目而视之”并告诉黔敖:“我不接受你的施舍,我也没有接受别人的施舍,正因为这样我才到了现在快要死的地步。”既然黔敖的“嗟来之食”不是侮辱性的施舍,没有损伤饿者的尊严和人格,那他为什么要拒绝黔敖的施舍呢?因为他是一位“廉者”。 《东周列国志第八十五回》中说到乐羊子妻劝告乐羊子的两句话:“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廉者”指的就是这个“饿人”。廉,不受的意思。不收受别人赠送的财物为之“廉”。看来“饿人”很可能是位破落贵族出身,尚保留绅士风度,认为生活在别人的怜悯和同情之中是一种耻辱,为了保持廉洁,他拒绝接受别人的施舍,而最终饿死。这是他清高自许、死要面子而导致自杀,并非是他与外界恶势力抗争以至于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所以,“饿人”之死,是他懦弱脆弱丧失斗志失去生活勇气的表现,绝不能表明他有骨气。 吴晗,一位历史学家,不尊重历史事实,带有政治倾向的引用“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并牵强附会主观臆断作出错误的结论:“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因受政治倾向的左右,吴晗的思想方法也陷入偏颇:就算“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试问:那些接受嗟来之食的民众,又表现了中国人的什么呢?毕竟,不接受嗟来之食的人少,而接受嗟来之食的人数众多啊,谁更有代表性?
|
|
来自: 杨八九的图书馆 > 《存稿(269)(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