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析曹雪芹即冒辟疆、林黛玉即董小宛

 等待MYLOVE 2017-02-03

浅析曹雪芹即冒辟疆、林黛玉即董小宛

自从《红楼梦》诞生后历经了“旧红学、新红学、当代红学”三个时期,出现了许多“红学”研究的流派:考证派、索隐派、评点派、艺术鉴赏派等,研究的范畴包括:对《红楼梦》主题的研究、人物的研究、《红楼梦》作者生平的研究、《红楼梦》版本的研究、《红楼梦》与其它古典名著的相互影响等等。一些“红学”研究者对《红楼梦》人物的研究,也各有千秋。由于《红楼梦》中人物众多,单是女性就创作了二百多名不同的形象,(《红楼梦》中究竟写了多少人物,清朝嘉庆年间姜祺统计共四百四十八人;姚燮的《读红楼梦纲领》统计为:男二百八十二人,女二百三十七人,共得五百十九人……等等。)由于作者“曹雪芹”(冒襄)对林黛玉的描写在这么多的女性描写中当属首屈一指,堪称百花齐放中的一朵奇葩,对于林黛玉的研究,各流派也发表了不少专著,各执己说,争论不休。

《红楼梦评论》(作者:王国维 1877-1927 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是我国近代享有国际盛誉的著名学者。)第五章 余论:……“若夫作者之姓名(遍考各书,未见曹雪芹何名)与作书之年月,其为读此书者所当知,似更比主人公之姓名为尤要,顾无一人为之考证者,此则大不可解者也。”

《王国维点评红楼梦》第五章、余论:“……而《红楼梦》自足为我国美术上之唯一大著述,则其作者之姓名与其著书之年月,固当为唯一考证之题目。而我国人之所聚讼者,乃不在此而在彼;此足以见吾国人之对此书之兴味之所在,自在彼而不在此也,故为破其惑如此。”

浅析曹雪芹即冒辟疆、林黛玉即董小宛

这一段是为本章作总结,认为读者若是读过前文论述《红楼梦》的艺术与伦理价值的内容,自然不会再生出“非局中人不能道”之类的想法。不过,适当的考据也是必要的,《红楼梦》既然是“我国美术上之唯一大著述”,作者的姓名与著作的年代自然应当成为一个考证的题目,但也仅仅是唯一的考证题目。王国维感叹时人完全缺乏美学趣味,所以才在那些本不值得考据的地方大加考据,对这个“唯一考证之题目”却冷淡得很。 令人欣慰的是,王国维这篇里程碑式的文章为后来的“红学”研究指出了一条正确的途径,我们知道,对《红楼梦》作者的研究确实已经成了“红学”中的一个大题目,只是王国维想要“破其惑”的那种索隐作风反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了。

《红楼梦》作者是谁?长期以来也是众说纷纭。

胡适的《红楼梦考证》认为索隐派共同的特点是收罗许多不相干的零碎史实去附会《红楼梦》里的情节,落入了影射时事、猜度秘闻的窠臼。他据引孟森《董小宛考》,证明小宛二十八岁入宫,其时清世祖年方一十四岁,断无生前邀宠之理。胡适认为这种附会是十分勉强的。同时胡适考得了《红楼梦》的作者为“曹雪芹”及所谓“曹家家世”。……纵观胡适考证结果,他将“红学”认定为“曹学”,认为《红楼梦》中所言所写均为“曹雪芹家事”,同时也就“否定了”历史索隐派关于林黛玉即董小宛的说法。

不少人认为曹雪芹不是《红楼梦》的作者,也有人说历史上并无曹雪芹其人。

《红楼梦与百年中国》作者:刘梦溪 (红学公案—三个死结):

“红学研究中有三个死结:一是脂砚何人;二是芹系谁子;三为续书作者。……曹雪芹是谁的儿子问题,自胡适提出系曹之子以后,一度为大多数研究者所接受,但后来动摇了,因为胡适立此说完全建立在无证枉说的基础上依凭的是逻辑推论——既然继曹寅织造位的曹颙短命早夭,由过继的曹接替自然雪芹就是曹之子了。认为雪芹是曹颙遗腹子的说法,在相当一部分研究者中也颇流行,但同样缺乏实证。而且需要解决一个矛盾,即必须证明曹天祐和曹雪芹是一个人。……而且《五庆堂曹氏宗谱》列曹天祐为十五世,注明“颙子,官州同”。如果曹雪芹即曹天祐,能够“官州同”,他何必“举家食粥”呢?显然此说的障碍也不少。……总之曹雪芹是谁的儿子,是一个根本未获解决的问题。”

《红楼梦时间背景新考》 作者:陈传坤 6.4敦诚是作者乎?:“…… 什么这么说呢?既然敦敏两兄弟与雪芹关系非比寻常,现在我们对于曹雪芹的了解,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他们两兄弟的诗集,可以推论他们对于曹雪芹写书岂能一无所知呢?既然大家都是落魄之士,又都常常在一起吟诗作画,他们可能不看曹雪芹写的《红楼梦》吗?所以有以下推论:……譬如敦敏两兄弟并没有自己的手抄本和评注,那么《红楼梦》的作者是不是雪芹就探讨的危险了——曹雪芹根本就不可能是作者!……在历史或文学史上《红楼梦》第一回中的曹雪芹,与历史上的曹寅毫无血亲关系,基本上和这些文献记载可能是另外的人。否则结论是荒唐的。”

冯其庸先生在他的《敞帚集》中有一篇,篇名为《五庆堂重修辽东曹氏宗谱》考畧。这篇文章的第五部份为:

《五庆堂》重修的《辽东曹氏宗谱》,无论是正本或副本,在第四房的十四世,都只有曹天佑而无曹雪芹;在另谱的世系表上,曹寅、曹玺、曹鼎以下的人一个也没有,更不用说曹天佑和曹雪芹了。

《一代春娇寂寞:重读红楼》作者: 陈斯园 简介:“近百年红学,其实是“红内学”,就是“作者之争”。

自序: 关于《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一切都没有正史的证据,都是从小说《红楼梦》开篇与结尾的两句话演绎的!曹雪芹是笔名,可以是“曹家雪芹”,也可以是“吴雪芹”、“洪雪芹”。

《红楼梦》是一部以言情形式出现但隐含政治寓意的小说,矛头直指清朝,谁敢冒杀头甚至株连九族之险署上真名实姓,所以,曹雪芹是笔名(假名)无疑。

根据“红学”书刊资料的不完全统计,发现《红楼梦》的作者不仅是曹雪芹,而且有吴梅村、冒辟疆、王夫之及其弟子、朱明末系隐王、洪昇、曹寅、曹頫、曹溶、张岱、查继佐、董小宛、脂砚斋、顾景星、曹雪芹恋人、墨香、万斯同、吴禄、……等二十多人。

我是“红学”门外汉的一个小小老百姓,我不怕别人说好道歹,甚至是“大怒、生气、讥笑,”我也不对别人说好道歹。我仅是因为个人爱好和兴趣,根本称不上“红学”研究,只是通过阅读了《影梅庵忆语》和部分“红学”方面的著作,发现《红楼梦》的女主角林黛玉与《影梅庵忆语》的女主角董小宛的相似、相同之处,例如:索隐派普遍认为董小宛这样的人物形象对于《红楼梦》中林黛玉这样的人物形象影响的积极作用。通过将冒襄《影梅庵忆语》中美学思想、艺术情趣等方面研读时发现,《影梅庵忆语》确实在人物构造以及整体创作理念上与《红楼梦》好像出自同一个人的如椽之笔。甚至如同看到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

在《红楼梦》大观园中上演着“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真实体现。

不少文学评论家都指出《影梅庵忆语》的美学思想对《红楼梦》作者具有积极影响。

浅析曹雪芹即冒辟疆、林黛玉即董小宛

而我的观点是:既然“红学”界不少人认为董小宛和林黛玉的形象,在美学思想、艺术情趣等方面所具有的高度同源性。与其说《影梅庵忆语》对董小宛的描写和《红楼梦》对林黛玉的描写存在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作用,不如说两部著作出自同一个人的手笔,这个人就是冒辟疆,董小宛就是林黛玉,冒辟疆就是“曹雪芹”。所以我认为《红楼梦》的作者是冒辟疆,“曹雪芹”是冒辟疆的笔名。(冒辟疆著作《红楼梦》为何署名曹雪芹?参见拙作《曹雪芹是冒辟疆的笔名》一文)

我们首先来看看《红楼梦》研究的索隐派关于董小宛和林黛玉是同一个人的分析、论述:

1、蔡元培在《〈石头记〉索隐》中写道:“辟疆之别墅曰水绘园。《石头记》五十二回:“宝琴说曾见真真国女子。”盖用《闻奇录》中画中美人名真真事,以影绘字。此女子所作诗,有曰:“昨日朱楼梦,今宵水国吟。”上句言其不忘明室,下句则即谓水绘园也。

古人尝以千里草影董字,后汉童谣“千里草,何青青”是也。《石头记》五十回:“李绮灯谜,以萤字打一个字。宝琴猜是花草的花字。黛玉笑道:‘萤可不是草化的。’”殆亦以草字影董字也。……草化为萤(董),疑即指此。”

2、王梦阮在《红楼梦索隐》的《序》言写道:“玉溪《药转》之什,旷世未得解人;渔洋《秋柳》之词,当代已多聚讼。大抵文人感事,隐语为多;君子忧时,变风将作。……” “若夫传奇纪异,谊不附于通人;……如世所传《红楼梦》一书者,其古今之杰作乎!”“其事为古今未有之奇谭;闺阁风尘,其人亦两间难得之尤物。”就是说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药转》和清代诗人王士禛的《秋柳》真意都很难解,人们的解释颇多分歧。而从《序》言引用历史上这些难解的诗意来看,就是为了说明《红楼梦》虽然是古今之杰作,也是真意难明、不易解释的作品。

综合王梦阮、沈瓶庵《红楼梦索隐》等索隐派,以及来自网络的研究资料,兹将认为《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是《影梅庵忆语》中的冒襄之妾董小宛的内容,整理汇集如下:

小宛名白,黛玉名黛,粉白黛绿之意也;小宛苏州人,黛玉亦苏州人;小宛在如皋(当时属扬州),黛玉亦在扬州;小宛来自盐官,黛玉来自巡盐御史之署。巡盐御史,即为“盐官”二字;小宛、黛玉二人都体弱多病;小宛有“冷美人”之称,黛玉被誉为“病西施”;小宛爱花且善栽种,黛玉亦爱花卉,二人都爱葬花;小宛爱月,黛玉爱竹;小宛善曲,黛玉善琴;小宛能烹调,黛玉善裁剪;小宛能饮不饮,黛玉最不能饮;小宛爱闻异香,黛玉雅爱焚香;小宛熟读楚辞,黛玉好拟乐府;小宛爱《义山集》,黛玉熟《玉溪诗》;小宛有《奁艳》之集,黛玉有《桃花行》、《葬花辞》等名篇;小宛避难不弃书史,黛玉卧室有若书房。;小宛游金山时,人以为江妃踏波而上,黛 玉在大观园诗社号称潇湘妃子;小宛姓千里草,黛玉姓双木林,乃天然绝对;小宛以母丧回姑苏,黛玉以父丧回姑苏;小宛教冒氏幼子读诗,黛玉教薛氏稚妾学诗,小宛、黛玉都有焚诗稿之举;小宛精晓琴棋书画,名噪秦淮,占“秦淮八艳”之魁,黛玉对诗词歌赋造诣颇深,艺压群芳,居“金陵十二钗”之首……。

3、郭励 作《红楼梦考据》章节-7董小宛、林黛玉 相同之处:

①从身世看,二人都出生于苏州,董幼失双亲,被卖到南京秦淮河,青楼女子陈墨心将其收养;林自幼丧母,寄居于南 京的外婆家(贾府)。

②从经历看,两人一生都主要到过苏州、南京、扬州等地。

③从容貌看,两人都是一代乱世佳人,董有“冷美人”之称,林则被誉为“病西施”。

④从体质看,董羸弱多病,林更是弱不禁风。

⑤从性格上,两人均多愁善感,有“妙龄三多”之称。

⑥从爱好看,董精晓琴棋书画,名噪秦淮;林对诗词歌文造诣颇深,艺压群芳。

⑦从爱情观看,两者对心上人都是忠贞不二,至死不渝。

⑧从世界观看,董十分支持冒辟疆不作二臣、修身守节的行为;林则对贾宝玉厌恶仕途经济的言行很是欣赏。

⑨从二人所寄生的环境看,冒、贾两府均是世代官宦之家。

⑩从她俩在“群芳”中的地位看,董占“秦淮八艳”之魁;林居“金陵十二钗”之首。

⑾从最终归宿看,两人均是患“女儿痨”(即肺结核病)而香消玉殒;董在临终前将其精心编纂的《奁艳》一书付之一炬,林病危时也烧毁了自己心爱的诗稿。

加之“曹雪芹”(冒襄)创作活动的区域与董小宛相同,时间则在董之后。上述种种,并非巧合,由此可见董小宛就是《红楼梦》中女主人公林黛玉的原型。

郭励认为《红楼梦》是董小宛“自传体”小说作品。

谈学术免不了争论,各执己说,原本正常,百姓也议论,说好道歹,各有依从,也在常理,应该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局面。胡文彬先生在杨兴让作《红楼梦研究》序言中写道:“只要《红楼梦》的“真相”不明,“索隐”便永远不会绝迹。“红学”研究不仅需要鉴赏、文学式的评论,而且也需要“考证”、“索隐”。”“不久前,广东《文化参考报》上刊载了一则短短的报导,其中引述了周汝昌先生的一段话颇有启迪。周先生说,“看事情应从大处着眼,认识新事物开创之可贵,而不要纠缠于琐屑末节。对年轻人的新思想,只要是真诚的,我们就不妨少一点‘大怒’,多点耐心’,不必生气,不必讥笑,看看其间是否隐着些我们未知的东西”。

由于不少文学评论家都指出《影梅庵忆语》的美学思想对《红楼梦》作者具有积极影响。也就是说:“红学”界不少人认为冒辟疆《影梅庵忆语》中董小宛美学思想对《红楼梦》林黛玉形象起到积极的影响。即:董小宛就是林黛玉。因此本人仅对上述各流派的观点及有关资料,结合个人研读多种版本的《石头记》、《红楼梦》等“红学”书刊及冒辟疆《影梅庵忆语》,的研读体会,作如下分析、探讨,借以进一步确定:“曹雪芹即冒辟疆、林黛玉即董小宛”。

《红楼梦》(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假借石头“通灵”之口,在开篇第一回自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推了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堂堂之须眉,诚不若彼一干裙钗?蒙侧批:何非梦幻,何不通灵?作者托言,原当有自。受气清浊,本无男女之别。我实愧则有馀,悔又无益,大无可如何之日也。”……“石头笑答道:‘但我想,历来野史,皆蹈一辙,莫如我这不借此套者,反倒新奇别致,’”……“更有一种风月笔墨,其淫秽污臭,涂毒笔墨,坏人子弟,又不可胜数。至若佳人才子等书,则又千部共出一套,且其中终不能不涉于淫滥,以致满纸潘安子建、西子文君,”……“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甲戌眉批:事则实事,然亦叙得有间架、有曲折、有顺逆、有映带、有隐有见、有正有闰,以致草蛇灰线、空谷传声、一击两鸣、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云龙雾雨、两山对峙、烘云托月、背面敷粉、千皴万染诸奇书中之秘法,亦不复少。余亦于逐回中搜剔刮剖明白注释以待高明,再批示误谬。】 鲁迅先生说《红楼梦》“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它的叙述和描写就像生活本身那样丰富、深厚、逼真、自然。

冒襄对于《影梅庵忆语》中叙事线索清晰,时间、地点、人物、情结均详实可靠,尤其是故事正好发生在明亡清兴的历史时期,其中涉及的历史事件,通过对《影梅庵忆语》的解读,有助于了解冒襄的真实内心世界。

《影梅庵忆语》是冒辟疆追忆他和其妾秦淮名姝董小宛的爱情故事。名士名媛,才情俱至,字里行间,哀感惋艳,虽琐碎记来,却情真语挚,不难领略到封建礼教下透露出的一缕春光。由于作者对女主人公怀着刻骨铭心的爱,故而这篇文章拿他自己的话来说,是用血泪和着墨水写成的。他在开篇时亦明确表达:

“爱生于昵,昵则无所不饰。缘饰著爱,天下鲜有真可爱者矣。矧内屋深屏,贮光阒彩,止凭雕心镂质之文人,描摹想像。麻姑幻谱,神女浪传。近好事家,复假篆声诗,侈谈奇合。遂使西施、夷光、文君、洪度,人人阁中有之。此亦闺秀之奇冤,而啖名之恶习已。”“每冥痛沉思姬之一生,与偕姬九年光景,一齐涌心塞眼。虽有吞鸟梦花之心手,莫能追述。区区泪笔,枯涩黯削,不能自传其爱,何有于饰?”“岂至今复效轻薄子漫谱情艳,以欺地下?”。

《红楼梦》第三回:“……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甲戌侧批:写美人是如此笔仗,看官怎得不叫绝称赏!】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甲戌侧批:为黛玉写照。众人目中,只此一句足矣。甲戌眉批:从众人目中写黛玉。草胎卉质,岂能胜物耶?想其衣裙皆不得不勉强支持者也。】……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量了一回,【甲戌侧批:写阿凤全部传神第一笔也。】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甲戌侧批:这方是阿凤言语。若一味浮词套语,岂复为阿凤哉!甲戌眉批:“真有这样标致人物”出自凤口,黛玉丰姿可知。宜作史笔看。】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甲戌侧批:仍归太君,方不失《石头记》文字,且是阿凤身心之至文。】……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甲戌眉批:又从宝玉目中细写一黛玉,直画一美人图。】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甲戌侧批:奇眉妙眉,奇想妙想。】一双似喜非喜含露目。【甲戌侧批:奇目妙目,奇想妙想。】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甲戌侧批:至此八句是宝玉眼中。】心较比干多一窍,甲戌侧批:此一句是宝玉心中。甲戌眉批:更奇妙之至!多一窍固是好事,然未免偏僻了,所谓“过犹不及”也。】病如西子胜三分。【甲戌侧批:此十句定评,直抵一赋。甲戌眉批:不写衣裙妆饰,正是宝玉眼中不屑之物,故不曾看见。黛玉之举止容貌,亦是宝玉眼中看、心中评。若不是宝玉,断不能知黛玉是何等品貌。】

董小宛在冒襄眼中是“面晕浅春,缬眼流视,香姿五色,神韵天然,懒慢不交一语。余惊爱之,……”“秦淮佳丽。近有双成,年甚绮,才色为一时之冠。”

董小宛、林黛玉如果光有外表的美丽,是不能让几百年之后的人推崇备至的。董小宛与林黛玉能够成为著名的人物形象,在于作者给我们展现了她们那种特别的气质、智慧、修养、品质、境界,以及她俩的艺术志趣情调,或者是艺术情意、志趣爱好。

冒襄笔下《影梅庵忆语》的女主人公董小宛,和《红楼梦》的女主人公林黛玉,都不仅是美女,而更是才女。苏州和扬州自古就是经济繁荣、人文荟萃的文化名城,这些地方因文人的雅集而声名远扬,因文人的群居而平添了深深的文化底蕴,在耳濡目染中感受着文化的熏陶,在诗情画意中体悟文人雅士的高洁。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苏、扬女孩,钟灵毓秀,蕙心纨质,才貌双佳。她们可与夫子高人谈经论典,指点江山青史;敢和才子诗人竞咏华章,抖落珠玉琳琅;能与妙手丹青同案泼墨,叫人叹为观止。她们不仅仅是苏、扬美女,更是苏、扬才女。从这个层面上来看,不管是林黛玉还是董小宛均有在这些文化底蕴极为深厚之地生活的经历。而这些经历也成为了她们多才多艺的先决条件。

董小宛的原籍据《影梅庵忆语》中所言是“籍秦淮,徙吴门。在风尘虽有艳名,非其本色。倾盖矢从余,入吾门,智慧才识,种种始露。”于崇祯九年即1636年迁徙军苏州半塘,居住了六年之久。半塘当时是苏州的繁华区域,后来历尽坎坷,终于归冒襄,遂居于冒襄祖籍如皋,如皋当时隶属扬州府管辖,她最幸福的时光是在如皋度过。

而林黛玉原籍是苏州,后来其父林如海任巡盐御史,调任扬州,所以林黛玉在进入贾府以前,其活动地域在苏、扬一带。 林黛玉之美,“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 还表现在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

《红楼梦》第十七回: 因林黛玉好静,在大观园里居住的是潇湘馆,潇湘馆是大观园中一景,位于大观园西路,与怡红院遥遥相对,这是一处带有江南情调的客舍。《红楼梦》书中描写贾政等走到潇湘馆前:“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所在!’【庚辰侧批:此方可为颦儿之居。】于是大家进入,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庚辰双行夹批:不犯超手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两三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后院墙下忽开一隙,清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贾政笑道:“这一处还罢了。【庚辰侧批:一处。】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潇湘馆中以竹子最盛,正是:“ 宝鼎茶闲烟尚绿【庚辰双行夹批:“尚”字妙极!不必说竹,然恰恰是竹中精舍。】 幽窗棋罢指犹凉。【庚辰双行夹批:“犹”字妙!“尚绿”、“犹凉”四字,便如置身于森森万竿之中。】凤尾森森,翠竹环绕”。翠竹,象征的是一种不屈不挠的可贵品质,高洁中带着儒雅,含蓄里透着活力。而林黛玉皎美的容颜、浓郁的诗人气质造就了一个内慧外秀的“红颜”。林黛玉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无所不通,所以其“窗下案上设着笔砚,又见书架上放着满满的书”。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片静谧的幽居景象,这样的住处才能让林黛玉吟诗填词、谱曲弹琴,幽芳自赏,在喧嚣的贾府内避世而居。林黛玉在大观园里是数一数二的才女,她与薛宝钗可谓“双峰对峙,二水分流,”远远高出于诸裙钗,在博学多识方面,可能略逊宝钗;但在诗思的敏捷,诗作的新颖别致、风流飘洒方面,林黛玉却是出类拔萃、孤标独树的。她所处的环境是个少女的闺阁,生活中却充满了大家闺秀的闲情与雅意。此是奉元春命住进大观园时黛玉自己选定,因“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更觉得幽静”。她在这里伴随着修竹、诗书、幽怨、孤独和泪水,度过了一生。

董小宛厌恶秦淮河畔的纷乱奢华,爱慕吴门清丽的山水,和最具江南文化

性格的苏州半塘,在柳树掩映的河滨建起竹篱茅舍。从董小宛的喜好来看,嫁给冒襄后,其居住在冒家的艳月楼中,她的艺术才情赢得冒家的赞许。“但见余妇茕茕粥粥,视左右手罔措 也。上下内外大小之人,咸悲酸痛楚,以为不可复得也。传其慧心隐行,闻者叹者,莫不谓文人义士难与争俦也。”董小宛素喜孤静,品格高洁,琴棋书画、膳食烹饪、女红裁剪、吊露酿酒无不精研。“……姬于事涉闺阁者,则另录一帙。归来与姬遍搜诸书,续成 之,名曰《奁艳》。”“于女红无所不妍巧,锦绣工鲜。……剪彩织字、缕金回文,各厌其技,针神针绝 ……。”“沸乳看蟹目鱼鳞. 传瓷选月魂云魄”,她亲手制作的酥糖,即流传至今的董糖,远近闻名。还有董菜、董肉(虎皮肉)桃膏、瓜膏、红乳腐等。她仰尚的是宁静诗意的生活,把生活变成高雅的艺术,用鲜花让厅室弥漫“冷韵幽香”,并且善于将四时花卉“酿饴为露”,同时她还精于茶道等等。

小宛爱花。她不爱“艳肥红”,而独爱梅兰菊的冷韵幽香,淡雅秀美。“秋来犹耽晚 菊,即去秋病中,客贻我“剪桃红,”(剪桃红—— 名贵菊花名)花繁而厚,叶碧如 染,浓条啊哪,枝枝具云罨风斜之态。姬扶病三月,犹半 梳洗,见之甚爱,遂留榻右,……设小座于花间,位置菊影,极其参横妙丽。 始以身入,人在菊中,菊与人俱在影中。回视屏上,顾余 曰:‘菊之意态足矣,其如人瘦何?’至今思之,淡秀 如画。

闺中蓄春兰九节及建兰。自春徂秋,皆有三湘七 泽之韵,沐浴姬手,尤增芳香《艺兰十二月歌》皆以碧 笺手录粘壁。去冬姬病,枯萎过半。楼下黄梅一株,每腊 万花,可供三月插戴。去冬姬移居香俪园静摄,数百枚不 生一蕊,惟听五鬣涛声,增其凄响而矣。”

小宛爱月。“ 姬最爱月,每以身随升沉为去住。夏纳凉小苑,与幼儿诵唐人咏月及流萤纨扇诗,半榻小几,恒屡移以领 月之四面。午夜归阁,仍推窗延月干枕簟间,月去复卷幔 倚窗而望”。“人似身入波烟玉世界之下,眼如横波,气如湘烟,体如白玉,人如月矣。月复似人,是一是二,觉贾长江“倚影为三”之语尚赘,至“淫耽”、 “无厌”、““化蟾’之句,则得玩月三昧矣。”这就说明董小宛非常爱月,自古才子佳人皆爱月,关于月的诗词歌赋也非常多,黛玉爱竹、小宛爱花、爱月,作者虽然在《红楼梦》和《影梅庵忆语》两部著作中写的是林黛玉和董小宛两个人,实际上他深切怀念的是同一个人“亡妾董氏,名白,字小宛,复字青莲。”这些诗情画意的描写不仅感人至深,而且更令人叹为观止。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黛玉初次葬花。“……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庚辰侧批:好名色!新奇!葬花亭里埋花人。】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庚辰侧批:宁使香魂随土化。】岂不干净。”【庚辰双行夹批:写黛玉又胜宝玉十倍痴情。】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黛玉再番葬花。“……只听山坡那边有呜咽之声,一行数落着,哭的好不伤感。【甲戌侧批:奇文异文,俱出《石头记》上,且愈出愈奇文。】宝玉心下想道:“这不知是那房里的丫头,受了委曲,【甲戌侧批:岔开线络,活泼之至!】跑到这个地方来哭。”一面想,一面煞住脚步,听他哭道是:【甲戌侧批:诗词歌赋,如此章法写于书上者乎?】【甲戌眉批:“开生面”、“立新场”,是书多多矣,惟此回处更生更新。非颦儿断无是佳吟,非石兄断无是情聆。……】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 明年闺中知有谁?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甲戌侧批:余读《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感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加批。有客曰:“先生身非宝玉,何能下笔?即字字双圈,批词通仙,料难遂颦儿之意。俟看过玉兄后文再批。”噫嘻!阻余者想亦《石头记》来的?故掷笔以待。】宝玉听了,不觉痴倒。”

小宛葬花:董小宛跟随丈夫避难于海盐南北湖。董小宛在这样战乱年代,作有一些诗篇,现录两首于后:

《孤山伤逝》

孤山回首已无家,不作人间解语花。处士美人同一哭,悔将水雪误生涯。

《与冒辟疆》

事急投君险遭凶,此生难期与君逢。肠虽已断情未了,生不相从死相从。

红颜自古嗟薄命,青史谁人鉴曲衷。拼得一命酬知己,追伍波臣做鬼雄。

董小宛与冒辟疆客居他乡,忧虑冒辟疆要离她而去,百感交集,看到春尽花落,怅感身世飘零,又将无依无靠,更不知自己将会葬身何处?但她不肯向命运低头,她以扫残红、埋香丘的行为,自喻将自己葬于鸡笼山麓;她以写“一个西湖看不够,郎休别处慕虚名”的诗,多次向冒辟疆表示从一而终、与命抗争的决心。用如此种种的举措去打动丈夫的心怀。董小宛葬花之举,为自己赢得了美好人生。有诗为证:

过董小宛葬花处

海盐南北湖:

南北湖边千里草,蝴蝶岛上白青莲。

情随凤帚残红扫,意系玉锄香丘埋。

辞别风流为真爱,挽留知己续姻缘。

鸡笼山里葬花事,村夫逢人说以前。

浅析曹雪芹即冒辟疆、林黛玉即董小宛

(此地有“董小宛葬花处”石碑残存)

《红楼梦》第二十九回,林黛玉所关心的是挚爱的宝玉,“那宝玉心中又想着:“我不管怎么样都好,只要你随意,我便立刻因你死了也情愿。你知也罢,不知也罢,只由我的心,可见你方和我近,不和我远。”那林黛玉心里又想着:“你只管你,你好我自好,你何必为我而自失。殊不知你失我自失。可见是你不叫我近你,有意叫我远你了。”林黛玉的精神之美,更集中更强烈地体现在她对贾宝玉的爱情之中。黛玉是宝玉的真知己,他们的爱情是一种新型的,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属于未来的爱情。这种爱情的最根本的特点,是建立在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恋恋与叹惋上的,是建立在互相了解、思想一致基础之上的,表现得非常纯真、深挚、坚贞。林黛玉本是一个“情痴”、“情种”,她为爱情而生,又为爱情而死,爱情是她的生命所系。她对贾宝玉爱得真诚,爱得执著,始终如一,至死靡它。然而,他们的爱情又是在封建的、不能自由的环境中发生、发展和生存的,总带着一种忧郁的调子,带着对未来的一种恐惧和忧虑,就是到时候怎么样怎么样?带着'何处是归程'这样一种忐忑不安,因而是痛苦的。再加上她诗人的气质和悲剧的性格,这种被压抑的爱情,只能用诗词和眼泪来抒发、来倾泄,甚至要为爱情付出生命的代价。

冒襄与董小宛的因缘,并不像一般才子佳人吟诗作赋那样浪漫温馨。他们二人之结合,主要由于董小宛百折不挠的意志加上朋友的资助。冒襄乃恪守宗族礼法之士,冒、董婚姻关系之维持主要是董小宛能够委曲求全,一切谨遵妾媵之道。冒襄在《影梅庵忆语》中表现的是一种伤心流泪的含义,只有这样才能铭记与董小宛短暂的九年光景。“面晕浅春,缬眼流视,香姿玉色,神韵天然,懒慢不交一语。”微醉的佳人无言倚栏的画面令冒氏顿生怜爱。小宛厨艺娴熟,待客殷勤、热情,“竭其美洁,出佐盘面”。她酿制各种鲜花蜜、蜜炼桃汁,西瓜汁;精制豆鼓;细心腌蔬菜,熏腊味……。“忆年来共恋此味此境,恒打晓钟尚无著枕。与姬细想闺怨,有斜倚薰篮,拔尽寒灯之苦,我两人如在蕊珠众香深处”。“扃人与香俱散矣,安得返魂一粒,起于幽房今室中也!”在冒氏立下鸿志汇集四唐诗时,小宛“终日佐余稽查抄写,细心商订,永日终夜,相对忘言”。即使在她生命的最后一天,“必求见老母,始瞑目”。“金珠红紫不以殉”,却怎么也放不下冒氏为她题字的手镯,只因那上面有爱人生生世世的誓言:“比翼”、“连理”。“不用一金珠纨绮,独留跳脱不去手,以余勒书放。”这样的女子,怎不叫人千回百转的思量,难怪冒辟疆在多年以后依旧痛不欲生地说:“吾不知姬死乃吾死!”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潇湘妃子乃“曹雪芹”(冒襄)借起诗社要起号的名义为林妹妹起号”潇湘妃子”,关于潇湘妃子的雅号算是“探春”送她的。探春有一段话:“当日娥皇、女英洒泪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她住的是潇湘馆,她又爱哭,将来她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她作潇湘妃子就完了。”正是这样一种高贵而自然脱俗,婀娜而风姿绰约的魅力。故黛玉号‘潇湘妃子’,实从‘江妃’二字得来。林妹妹也比较喜欢诗社里的这个雅号,在诗社里也一直以潇湘妃子自居,她的诗文也一直以潇湘妃子署名。

小宛游金山时,人以为江妃踏波而上, 《影梅庵忆语》卷一载:“壬午清和晦日,姬送余至北固山下,坚欲从渡江归里。余辞之,益哀切,不肯行。舟泊江边,时西先生毕今梁寄余夏西洋布一端,薄如蝉纱,洁比雪艳。以退红为里,为姬制轻衫,不减张丽华桂宫霓裳也。偕登金山,时四五龙舟冲波激荡而上,山中游人数千,尾余二人,指为神仙。”

《红楼梦》第三十八回 林潇湘魁夺菊花诗,林黛玉作诗三首:“

咏菊 潇湘妃子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问菊 潇湘妃子

欲讯秋情众莫知, 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 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 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 解语何妨词组时。

菊梦 潇湘妃子

篱畔秋酣一觉清, 和云伴月不分明。

登仙非慕庄生蝶, 忆旧还寻陶令盟。

睡去依依随雁断, 惊回故故恼蛩鸣。

醒时幽怨同谁诉? 衰草寒烟无限情。

众人看一首赞一首,彼此称扬不绝。李纨笑道:“等我从公评来。通篇看来,各人各人的警句。今日公评:《咏菊》第一,《问菊》第二,《菊梦》第三,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恼不得要推潇湘妃子为魁了;然后《簪菊》《对菊》《供菊》《画菊》《忆菊》次之。”

《论红楼梦》作者李颉:“ 林黛玉的自我诉说是在一次次诗会上的吟唱中完成的。大观园题咏中诸如“一畦春韭熟,十里稻花香”那样的诗句如同引子一般写出她那绛珠仙草的渊源来历和自然天性,灯谜“更香”一诗诉说她那“焦首煎心”的人生命运,白海棠之咏一气挥就她那“娇羞倦倚”的潇湘姿容,及至这次菊花诗作,其自叙达到高潮性的挥发。“咏菊”一诗中,以“临霜写”“对月吟”“题素怨”“诉秋心”四句一气写出因孤苦无告而情注笔端的无奈心境,其意蕴一如“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感叹。最后以陶令自比,满腹幽怨被诉诸千古高风。“问菊”一作无疑是潇湘自问,孤标傲世,花开为迟,还有那样的寂寞相思,而且举世无谈。可见,“问菊”问出的乃是一个潇湘馆女主人的临世风貌。这样的心气情致是如此的执着,以致于到了一片忧伤的怅望:衰草寒烟,前景渺茫。

这样的自叙且不说贾宝玉那样的灵魂知己,即便枯木般的李纨也为之感动。”

而董小宛自感出身低微,在她的思想深处总觉得自己的身份不能和别人相比,在她对冒襄的多次追随中可以看出一个风尘女子的无奈,到了冒家后也是妾侍待遇,“凡九年,上下内外大小,无忤无间。其佐余著书肥遁,佐余妇精女红,亲操井臼。以及蒙难遘疾,莫不履险如夷,茹苦若饴,合为一人。”董小宛本来就体弱多病,又由于这种心力交瘁的生活,致使董小宛来冒家九年,芳龄二十八岁即撒手人寰、驾鹤西去。冒辟疆对女主人公怀着刻骨铭心的爱,用血泪和着墨水写成《影梅庵忆语》。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林黛玉在教香菱作诗时,主张学诗要学最上乘。先从王维的五律、杜甫的七律和李白的七绝入手。 “……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三个人做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刘、阮、庾、鲍等人的诗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这是很有见解的,可见她做诗花了不少心血,显示出很深的造诣和很高的才华。

“曹雪芹”(冒襄)笔下的林黛玉,是一个诗化了的才女,她有多方面的才能: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她爱书,不但读《四书》,而且喜读角本杂剧《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对李、杜、王、孟以及李商隐、陆游等人的作品,不仅熟读成诵,且有研究体会;她不仅善鼓琴,且亦识谱。大观园中诗翁不少,宝钗、湘云、宝琴、探春都有一些锦心绣口之作,但是创作最多的是林黛玉。她的作品计有二十三首,除应制联句和起社的作品,还有《葬花辞》.《桃花行》《秋窗风雨夕》等名篇。数量之多,只有贾宝玉可以与之匹敌。但很明显,林黛玉诗作大多是精品,而贾宝玉诗的质量则是参差不齐的。只有林黛玉既有敏锐的感悟力,又具备足够的才气与创作自觉。黛玉之美,还因她有着诗意的灵魂,因而她最具诗人气质。她把作诗作为抒发情怀、寄托理想的唯一手段。“曹雪芹”(冒襄)似乎有意将历代才女如薛涛、李清照、李双卿等的某些特点,融进林黛玉的性格。

“曹雪芹”(冒襄)在《红楼梦》中通过贾宝玉表达了对于林黛玉的爱,将林黛玉化为绛珠仙草,还泪神瑛侍者,小说感人至深。

《影梅庵忆语》“……而嗜茶与余同性。又同嗜界片。每岁半塘顾子兼择最精者缄寄,有片甲蝉翼之异。文火细烟,小鼎长泉,必手自吹涤。余每诵左思《娇女诗》 ‘吹嘘对鼎砺’之句,姬为解颐。至‘沸乳看蟹目鱼鳞. 传瓷选月魂云魄’,尤为精绝。花前月下,静试对尝,碧沉香泛,真如木兰沾露,瑶草临波,备极卢陆之致。东坡云:‘分无玉碗捧峨眉。’余一生清福,九年占尽,九年折尽矣。”同样感人至深。

《红楼梦》第六十二回,林黛玉为贵族小姐,却因父母双亡而寄人篱下,天生的敏感性情使她不像史湘云那样活泼开朗,她初入贾府之时,'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但是要她象宝钗那样每日'只愁我人人跟前失于应侯',却又违背她的性情,她不愿意把精力心思花费于此。关于探春管事期间,……黛玉便说道:“你家三丫头倒是个乖人。虽然叫她管些事,倒也一步儿不肯多走。差不多的人,就早作起威福来了。”宝玉道:“你不知道呢。你病着时,她干了好几件事。这园子也分了人管,如今多掐一草也不能了。又触了几件事,单拿我和凤姐姐作筏子,禁别人。最是心里有算计的人,岂只乖而已!”黛玉道:“要这样才好,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你们一算计,出得多进得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这也许是林黛玉关心家事的唯一的话了。

《影梅庵忆语》“余出入应酬之费与荆人日用金错泉布,皆出姬子。 姬不私银两。不爱积蓄.不制一宝粟钗钿。”“……而荆人米盐琐细,以及内外出入,无不各登手记,毫发无遗。其细心专力,即吾辈好学人鲜及也。

在冒襄的笔下,林黛玉和董小宛的持家观点就是八个字:“精打细算、量入为出。”

《红楼梦》第八十七回中林黛玉“因史湘云说起南边的话,便想着:‘父母若在,南边的景致,春花秋月,水秀山明,二十四桥,六朝遗迹。不少下人服侍诸事可以任意,言语亦可不避。香车画舫,红杏青帘,惟我独尊。今日寄人篱下,纵有许多照应,自己无处不要留心。不知前生作了什么罪孽,今生这样孤凄。真是李后主说的‘此间日中,只以眼泪洗面’矣!’一面思想,不知不觉神往那里去了。”由于《红楼梦》是文学作品,而且其中地名往往不可考,或者说是刻意隐瞒,但就林黛玉思乡一节说,她怀念的还是苏、扬两地。

因为林黛玉和董小宛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苏扬一带文化的长期熏陶,使得不管林黛玉还是董小宛都是作者“曹雪芹”(冒襄)眼中的美人,且美在神韵,无法勾勒白描,只能作含情写意。这样的女子似乎也多出现于苏、扬之地。“曹雪芹”(冒襄)为董小宛、林黛玉选择这样一个出生与成长的地方,实是为董小宛、林黛玉的美丽与才情作了铺垫,也惟有此地的山水风月能够孕育出孤高清洁的董小宛和林妹妹。

《红楼梦》第九十七回黛玉焚诗:“……黛玉这才将方才的绢子拿在手中,瞅着那火,点点头儿,往上一撂。紫鹃唬了一跳,欲要抢时,两只手却不敢动。雪雁又出去拿火盆桌子,此时那绢子已经烧着了。紫鹃劝道:“姑娘,这是怎么说呢?”黛玉只作不闻,回手又把那诗稿拿起来,瞧了瞧,又撂下了。紫鹃怕她也要烧连忙将身倚住黛玉,腾出手来拿时,黛玉又早拾起,撂在火上。此时紫鹃却够不着,干急。雪雁正拿进桌子来,看见黛玉一撂,不知何物,赶忙抢时,那纸沾火就着,如何能够少待,早已烘烘的着了。雪雁也顾不得烧手,从火里抓起来,撂在地下乱踩,却已烧得所余无几了。那黛玉把眼一闭,往后一仰,几乎不曾把紫鹃压倒。紫鹃连忙叫雪雁上来,将黛玉扶着放倒,心里突突的乱跳。……”黛玉焚化的诗稿中包括她的题帕三绝 :

其一

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

尺幅鲛鮹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

其二

抛珠滚玉只偷潸,镇日无心镇日闲,

枕上袖边难拂拭,任他点点与斑斑.

其三

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

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

《林黛玉笔记》(清)喻血轮 著 吴醒亚 批 章节17“余乃命雪雁将前日所谓诗稿取至,又命取余箱,觅得诗帕,此诗原已载诸笔记,今已无用矣。……引手撕之,顾余手已僵,竟不得碎,随纳之袖中。又命雪雁笼火盆至,……及火盆至,余亟取诗帕投火盆中,顷刻灰烬;又取诗稿,略一审视,亦付之於火。紫鹃惊曰:'姑娘,此又何为?'雪雁亟起抢出,则已焚烧过半。余曰:'一生心血,均集於此,今既垂死,留之何用?不如焚之。'

林黛玉焚稿断痴情,焚化的是林黛玉往昔她和宝玉朝夕相伴在一起的温馨记忆,她怀着对宝玉的深深爱意痴情而写下了这些诗作,所以这些诗其实是黛玉心中对她和宝玉之间爱情的一种承载,而焚化这些诗稿对她而言自然就等同于自此斩断对宝玉的痴情了。至此她的叛逆性格到了高峰。一个美丽、柔弱、勇敢、决绝的悲剧形象,便深深铭刻在读者心中,屹立在中国文学史上。为了突出林黛玉的悲剧性格,还在她出世之前,“曹雪芹”(冒襄)就用浪漫的笔调、奇特的想象和诗意,创造了新奇绝妙的亘古未有的“还泪”之说,以象征林黛玉是带着宿根、宿情、宿恨来到人世的;

小宛焚诗(书)《影梅庵忆语》:“乙酉客盐官,尝向诸友借书读之。凡有奇僻,命姬手抄。姬于事涉闺阁者,则另录一帙。归来与姬遍搜诸书,续成之,名曰《奁艳》。其书之瑰异精秘,凡古人女子自顶至踵,以及服食,器具、亭台、歌舞、针神、才藻,下及禽、鱼、鸟、兽,即草木之无情者,稍涉有情,皆归香丽。今细字红笺,类分条析,俱在奁中。春顾夫人远,向姬借阅此书,与龚奉常极赞其妙,促绣梓余即当忍痛为之校仇鸠工。以终姬志。”惜《奁艳》一书,据说在董小宛去世之前已付诸一炬,今已不存。

“董小宛、林黛玉”葬花焚诗,以死向黑暗的社会表示强烈的反抗。

董小宛和林黛玉均用女性的温柔与智慧诠释了封建社会女性的才华,他们有着许多相同之处,在不同的人生画廊下,她们演绎着众多相似的品格、相似的人生。毋庸置疑,“曹雪芹”(冒襄)有意将董小宛的某些经历、特点,演绎成林黛玉的故事。

林黛玉和董小宛才情相通,对于爱情的追求矢志不渝也有相通之处,这些都是古代封建女性追求自由爱情的表现。董小宛是秦淮八艳之一,名气享誉旧院,对爱情显得较为主动。董小宛初识冒襄后便欲托付终身,虽然冒襄多次拒绝仍然苦苦相随;而《红楼梦》中林黛玉前世注定要还泪给神瑛侍者贾宝玉,来贾府后便与宝玉志趣相投,朝夕相处,她处处留意,在贾宝玉身上倾注了全部的心血,黛玉的爱情是纯粹而彻底的,她从看见宝玉的第一眼就爱上了他,从未思虑怀疑过,一生中没有一分钟摇摆,其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得到贾宝玉。董小宛和林黛玉在追求爱情,追索生命价值中表现出封建女性少有的坚持。

《影梅庵忆语》与《红楼梦》中女性形象都是诗性的、艺术的,董小宛经历了风尘的不堪,嫁给冒襄无疑是她理想的归宿,她在托付终生于冒襄后,一路追随他,在这途中遭冒襄拒绝多次,若非董小宛执着的追求感动了当时文坛泰斗钱谦益并得到他们的鼎力相助,也许不会有今天的才子佳人的故事了。但是冒襄迎娶董小宛后,董小宛作为妾室,她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以获得冒家的上线支持,尽管董小宛以其兰心蕙质赢得了冒家众人的认可,但在封建体制下,她的地位还是低下的,这就是她人生与命运的悲剧。

通过“董小宛、林黛玉”命运悲剧的分析,我认为自古红颜多薄命,在封建时代,女子的命运如同草木,于风雨飘摇中不能自保,天生的细腻情感又使她们格外关注自身的处境,她们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更不要说改变。

从冒襄对于《影梅庵忆语》中的董小宛和《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这两个女性的描述来看,难道不可以说:董小宛和林黛玉就是同一个人吗?

也只有冒襄最了解董小宛,所以才能作出如此深刻详细的描述,其他人诸如:吴梅村、王夫之及其弟子、朱明末系隐王、洪昇、曹寅、曹頫、曹溶、张岱、查继佐、脂砚斋、顾景星、墨香、万斯同、吴禄、……等所谓《红楼梦》作者,谁都不可能将《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描述得和《影梅庵忆语》中的董小宛神形兼备十分雷同,简直是如影随形、难分彼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综上所述,笔者的观点是:“林黛玉和董小宛的形象绝对不仅仅是《红楼梦》中林黛玉形象受《影梅庵忆语》中董小宛美学思想的影响。而应该认定是同一位作者笔下的同一个人,也就是说:“曹雪芹即冒辟疆、林黛玉即董小宛,”因此,《红楼梦》的作者就是冒辟疆,“曹雪芹”是冒辟疆的笔名。当否?谨借用周汝昌先生大作《红楼十二层》序致读者:“ 看官:‘请您评量这册拙著,给以评估;您以为可以的,赐予鼓舞;认为不然、错谬,惠予指正。倘蒙不弃,幸甚幸甚’。”作为本文的结束语。谢谢!

如需参与古籍相关交流,请回复【善本古籍】公众号消息:群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