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拍出“伟大”的作品

 hercules028 2017-02-03

(被点评的照片) 

..............................

作者提问

 

徐老师,你好!你的《一招出牛片》我反复的学习,你的摄影讲评,我每期必看,启发多多,收益匪浅。这是我在乡间守候这一劳动的场景抓拍的一张照片,拍的时候也是按照你讲解的要抓住主体有意味的瞬间,有关联的陪体来拍,自认为这张照片抓拍的还不错,但心里又没多少自信,因此想请徐老师给点评一下,以利于我的改进和提高。谢谢! 

 

.................... 

徐晓刚讲评

 

这幅照片,其实主体人物瞬间抓拍的很好,但是觉得陪体烘托作用不够好,拍出好看的环境人像,有一个简单的法则,就是把人物去除了,画面仍然是一幅好看的风光片,就说明环境够好看了。你的作品,如果有优美的田园风光陪衬,这个环境人像就好看了,现在所取的环境显然还不算美。“好看”是一种思想和情感的表达,那么在“好看”之外,还有其他的创作维度吗?当然有很多,比如说,如何用现实主义的手法进一步用画面表达思想和情感。

 

我想起法国画家米勒的名画《拾穗者》,也是描写普通劳动者,下面有关于本画的赏析,我综合一下,请你看看。


《拾穗者》是米勒在1857年创作的著名油画,画面描绘了农村秋季收获后,人们从地里拣拾剩余麦穗的情景,是现实主义艺术风格的典型代表作。该画现珍藏于巴黎奥赛博物馆内。 

 

秋天,金黄色的田野看上去一望无际,风光很美,主体是三个弯腰拾麦穗的农妇,背景中是忙碌的人群和高高堆起的麦垛,天空中还有飞鸟。这三人与远处的人群形成对比,她们穿着粗布衣衫和笨重的木鞋,体态健硕,谈不上美丽,更不好说优雅,只是谦卑地躬下身子,在大地里寻找零散、剩余的粮食。然而,这幅内容朴实的画作却给观众带来一种不同寻常的庄严感。米勒一般采用横的构图,让纪念碑一般的人物出现在前景的原野上。三个主体人物分别戴着红、蓝、黄色的帽子,衣服也以此为主色调,牢牢吸引住观众的视线。三个农妇的动作,略有角度的不同,又有动作连贯的美,好像是一个农妇拾穗动作分解图。扎红色头巾的农妇正快速地拾着,另一只手握着袋子里那一大束麦穗,看得出她已经捡了一会了,袋子里小有收获;扎蓝头巾的妇女似乎已经被不断重复的一上一下弯腰动作累到了,她将左手撑在腰后,来支撑身体的力量;画右边的妇女,侧脸半弯着腰,手里捏着一束麦子,似乎正巡视那已经拾过一遍的麦地,看是否有漏捡的麦穗。农妇们就是如此往复地劳动着,为了全家的温饱,怀着对每粒粮食的感情。

 

画面上,米勒使用了迷人的暖黄色调,红、蓝两块头巾那种沉稳的浓郁色彩也融化在黄色中,整个画面安静而又庄重,牧歌式地传达了米勒对农民艰难生活的深刻同情,和对农村生活的特别的挚爱。

 

尽管脸部被隐去了,而她们的动作和躯体更加富于表情——忍耐、谦卑、忠诚。米勒以凝重质朴,造型简约的概括力,来极富表现力地塑造平凡人物。他表现的是人和大地的亲密关系,是史诗所不能达到的质朴平凡。从这三个穿着粗布衣衫和沉重木鞋的农妇身上感到一种深沉的宗教情感,在生存面前,人类虔诚地低下他们的头。虽然远处飞翔的鸟儿依旧烘托出田园诗般的意境,但人类凝重的身躯似乎预示着生存的重压。正是这种宗教般的感情使《拾穗者》超越了一般的田园美景的歌颂,而成为一幅人与土地、与生存息息相关的真正伟大的作品。

 

我们不能抛开时代去看作品,此画米勒作于1857年,是表现法国农民生活情境的作品,引起资产阶级舆论界的广泛关注。有的评论家写文章说:“画家在这里是蓄有政治意图的,画上的农民有抗议声。”又说:“这三个拾穗者如此自命不凡,简直就像是三个司命运的女神。”《费加罗报》上的一篇文章甚至耸人听闻地写道:“这三个突出在阴霾的天空前的拾穗者后面,有农民暴动的刀枪和1793年的断头台。”

 

19世纪70年代以前的法国农村,还处在封建宗法制度下,农民从事繁重的农业劳动,生活艰苦,自卫能力又很弱,对新事物不敏感。所以,对巴黎出现的革命风暴是淡漠的或持观望态度。米勒就流露出这种情况。米勒的艺术辩护人朱理·卡斯塔奈里曾这样描写这幅画:“现代艺术家相信一个在光天化日下的乞丐的确比坐在宝座上的国王还要美;当远处主人满载麦子的大车在重压下呻吟时,我看到三个弯腰的农妇正在收获过的田里捡拾落穗,这比见到一个圣者殉难还要痛苦地抓住我的心灵。这幅油画,使人产生可怕的忧虑。它不像库尔贝的某些画那样,成为激昂的政治演说或者社会论文,它是件艺术品,非常之美而单纯,独立于议论之外。他的主题非常动人,精确;但画得那样坦率,使它高出于一般党派争论之上,从而无需撒谎,也无需使用夸张手法,就表现出了那真实而伟大的自然篇章,犹如荷马和维吉尔大的诗篇。”这段话,给我们赏析提供了一个精彩的历史见证。此画的力量产生于真实,不是撒谎就能使敌人丧胆,让人民振奋。这就是现实意义。

 

米勒(1814-1875)出生于法国诺曼底省格鲁契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兄妹多而和睦,自幼参加田间劳动,淳厚朴实是他天生的秉性,勤劳清贫成了他生活的习惯。他23岁到巴黎,拜画家德拉罗什为师,由于师生不和谐而离开。到卢浮宫向米开朗基罗、普桑、曼特尼亚作品学习。1849年迁到巴黎附近的枫丹白露,后又迁到巴比松村定居。以《簸谷者》为起点,开始了他那伟大的农村风俗画的创作。此后27年坚持边劳动边作画,上午下地干农活,下午在家作画,生活贫困,常有“断炊之虞”。他的绘画主要反映农民生活,他满怀对受苦农民的无限深情,以深厚朴实的绘画语言去歌颂农民那种真挚、勤劳、朴实、善良的美德,反映他们生活的不幸与顽强的生命力。对这不合理的社会予以揭示与控诉。他是一位典型的批判现实主义画家,一生画了80多幅作品。主要作品有《播种者》、《拾穗者》、《牧羊女》、《晚钟》、《小鸟的捕食》等。

 

..................... 

总结

 

我主张摄影中的纪实作品应该学习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曾专门写过一篇文章。欢迎阅读:纪实摄影反思:重新学习现实主义

 

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不能脱离时代去看,也不能脱离时代去拍,更不能脱离生活去拍。通过米勒的作品我们看到了现实主义画家如何用画面表达思想和情感,如何描绘自己熟悉的生活。我不是说拍好农民,就要自己先去做农民,而是强调深入了解之后,现实主义作品会拍的更好。摄影具有偶然性,也许运气好,能遇到特别精彩的瞬间,并拍到了合适的环境,但不可能总遇到。拍出伟大的作品不是一件容易事,也不只是现实主义这一条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时代背景下,如果你的作品能够紧扣时代的脉搏,就也有可能伟大。如果你的作品够深入,反映的思想和情感就会更真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