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巴菲特的复利人生

 核聚派 2021-12-09

今天聊聊巴菲特在26岁之前为什么能够实现财富自由。

我们要探寻的不是许多个原因,而是唯一原因。

在《巴菲特如何在26岁之前实现财富自由》这篇文章里,我们聊巴菲特26岁之前的种种经历。有人说,这里面有太多偶然原因。

比如巴菲特生在美国,而且他爸爸是知识分子,干的是金融行业,美国的金融业比较成熟,巴菲特选择了投资,又恰好在10岁的时候读了《赚1000美元的1000招》弄懂了复利法则,他读的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沃顿商学院,后来读的是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生,师从投资大师格雷厄姆等等。

这些因素中哪一项看起来都太偶然。所以巴菲特的财富自由之路,只能看作是一个偶然事件。

但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偶然,所有的偶然之中都有必然。

归之于偶然,是掩盖无知或者免于求知的借口。

真正的高手都善于把握必然,通过掌握法则、运用法则,从而掌握自己的命运。

世界上在26岁之前实现财富自由的人当然不止巴菲特,比尔盖茨、扎克伯格,这些人就不是干投资的,而是做互联网的,家庭环境也不一样。有人会说,这些人都是美国人。这不需要辩论了,如果看了足够多的例子,就会发现事儿跟国别、跟行业没有必然联系。

必然原因在所有的表象之后。

如果搞明白巴菲特26岁之前实现财富自由的根本原因,实际上就是把握了普遍法则。

表面原因、深层原因与根本原因

巴菲特10岁的时候就想明白了复利法则,读了哥伦比亚大学而且师从格雷厄姆,这都是他取得投资成功的重要因素。但是,这些都是表面原因。为什么?因为这些事件都跟他喜欢阅读有关系。读到了《赚1000美元的1000招》才让他明白的复利法则,读到《聪明的投资者》这本书,他才想去跟格雷厄姆学习,而格雷厄姆恰好在哥伦比亚大学。

不但如此,你会发现阅读是巴菲特非常重要的一个学习工具。正是通过阅读,巴菲特不但了解了复利法则,而且知道了格雷厄姆,正是通过阅读,巴菲特了解了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让他的社交能力提升,后来还专门上了卡耐基的演讲课,这有助于他成为优秀的教师和演说家。通过阅读,帮助他分析公司的价值,等等。

所以阅读是更深层次的原因。

那么阅读是不是根本原因呢?

不是,还有更根本的原因。

这根本的原因不是归纳出来的,也不是推导出来的。而是那些对人生有着深切体悟的人的悟出来的。对于财富自由这件事儿,最好是白手起家实现了财富自由的人悟出来的才算数。而对于巴菲特的财富自由的根源,除了他自己说之外,只有跟他有相似经历的亲近之人才能道出本质。这样的人,或者是他本人,或者是他一生的合作伙伴和挚友查理芒格,是最合适不过的。

巴菲特自己总结道:

我的财富来自这三者的混合,生于美国,某些幸运的基因,还有就是复利。

My weath has come from a combination of living in America, some lucky genes and compound interest.

显然,前两者不是自己可以把握的,复利才是可以把握,甚至可以无限放大的。

芒格有一次谈到巴菲特时说,他可以获得任何领域的博士,只要他愿意。用更简洁的语言来说,巴菲特是个学习机器。

利用复利法则和成为学习机器,这两者实际上是同一个意思。

学习机器与超级学习者

芒格在南加州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谈到:

“我不断地看到有些人在生活中越过越好,他们不是最聪明的,甚至不是最勤奋的,但他们是学习机器,他们每天夜里睡觉时都比那天早晨聪明一点点。”

这其中当然包含巴菲特。

聪明的人遍地都是。从幼儿园到大学,再到职场,你会发现各种各样的聪明人。反应机敏,左右逢源,各种话题滔滔不绝。但聪明的人不一定成绩好,聪明的人也不一定干出好事业,聪明的人不一定财富自由。

勤奋的人就更多了。现在流行一个词儿叫“死磕”。死磕磕成了的人很多,但更多的是磕死,例子就不用举了,古往今来遍地都是。

但是“每天夜里睡觉时都比那天早晨聪明一点点”的人就不多了。无论在什么时代,这样的人都是极少数。简单来说,这些人的特点就是每天都在进步,不断的进步,各种各样的进步。

芒格称这样的人为学习机器,用我的话来说是超级学习者。学习机器是个比喻,而超级学习者就比较写实,也比较人性化。

为什么芒格说巴菲特是学习机器,而不是说他有超级学习能力?原因很简单。有超级能力的人,未必常常运用这种能力。比如,大家都有智能手机,都生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有的人就成了大V,成了有名的博客主,做了很好的订阅号。大部分的人则不成。就是因为,前者运用这些工具,而后者不用,或者不善于用。

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巴菲特是一架学习机器,而且他让这架机器高效运转起来,这才是他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用我的话来说,训练出极强的学习能力,并且不断运用这种能力的人,就是超级学习者。

学习机器是如何运转的

如果说学习机器,是巴菲特财富自由的根本原因,事实上也是取得一切成就的根本原因。那么接下来的关键问题就是:这架学习机器是如何运作的?

从巴菲特的经历来看,他这架学习机器的核心是六个模块:动机、行动、策划、检验、阅读和社群。

1.动机

学习机器得有开关,这个开关就是动机。

早年巴菲特家庭生活比较拮据,巴菲特的妈妈利拉常常不吃饭、以便让巴菲特的父亲霍华德能够吃上饭。艰难的家庭生活,让巴菲特形成了一个概念,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这是他最初挣钱的动力。

另外,巴菲特的妈妈是特别能干的家庭主妇,对巴菲特的父亲非常支持,操持家务,照顾三个孩子,在外人面前形成了一个完美的母亲和妻子的形象。但是,利拉的内心压力非常大,这种压力都宣泄到三个孩子身上了。她对巴菲特的姐姐多丽丝和巴菲特,常常大发雷霆。

据巴菲特回忆:

“我们可能做了什么或者说了什么,然后有那么一瞬间她的脾气就爆发了,没有消停和减弱的迹象。你过去犯的全部错误都会被翻出来。事情就这么无休无止。我母亲有时会把这归因于神经痛,但是她在外从未发作过。”

盛怒之下的利拉会不停地责骂孩子,内容千篇一律:他们的生活显然来自她做出的牺牲;他们一无是处、不知感激、自私自利,他们应该觉得羞愧;她会挑剔每个真正或想象出来的错误;她会把同样的话说上至少一个小时,有时还长达两个小时,直到两个孩子认错,流下无助的眼泪,她才结束。

巴菲特从儿童和少年时代总是喜欢跑到同学家玩耍,或者自己挣钱,都跟有意逃避母亲有关。甚至到结婚之后,巴菲特仍然刻意回避母亲。

随着阅读和智力的发展,巴菲特在10岁的时候意识到他要挣钱的更深刻的理由:独立和自由。他说:

“钱可以让我独立。然后,我就可以用我的一生去做我想做的事情。而我最想做的事情就是为自己工作,我不想让别人主导我。每天做自己想做的事,这对我来说非常重要。”

对独立和自由的向往,是人性的倾向。

到后来,巴菲特在格雷厄姆纽曼公司工作的时候,他把挣钱当做竞赛。

但无论在什么样的情景和人生阶段,巴菲特总能把他的各种动机转化成清晰的目标,那就是:挣钱。

而且挣钱的目标随着年龄的成长越来越清晰,他十岁的时候梦想在35岁的时候成为百万富翁。此后的十几年的时间,念念不忘,不断衡量此刻与目标之间的距离。

相比之下。许多人之所以不成事儿,正是应了蒙台梭利那句话:

“通往地狱的道路是由良好的愿望铺就的。”

愿望都不错,但都是空想,没有明确的目标,更没有行动。而且愿望还一大堆,今天想当作家,明天想开公司,等等。“苦莫苦于多愿”,愿望没有帮助他们成长,反而把生活搞得一团糟。

2. 行动

巴菲特的第二个行为特征就是行动。挣钱的事儿,他绝不是想想就算了,而是随时随地付诸行动。6岁的时候,开始卖口香糖。后来发现汽水更赚钱,他开始挨家挨户卖汽水。稍大一点儿,卖报纸、卖花生和爆米花,再大一点而,卖二手网球和高尔夫球,再后来经营弹子机,后来买股票、赌马,等等。20岁之前他已经干了十几个行业。

巴菲的行动有这么几个特点。

第一,快。几乎是有了想法之后就立即行动。

第二,务实。总是从自己的能力出发,而不是异想天开。

第三,迭代。他总是从行动中获得教训和启发。例如10岁到橄榄球场卖爆米花,因为佩戴政治人物的胸章,最终钱和胸章都被经理没收了。他认为是他经商以来的第一个教训。他11岁的时候拉姐姐多丽丝入伙一起卖股票。虽然没亏钱,但是少赚好几百美元。他又得到一个教训:没有十足的成功把握,不要拉亲近的人入伙。等等。

第四,稳健。巴菲特干了十几个行业,但是卖报纸一直是他最稳定的工作,也是他最稳定的收入来源。即便他在高中时有了弹子机这个财源滚滚的生意之后。他还是在卖报纸,事实上直到研究生的暑假期间,他仍在卖报纸,当然那时的规模更大。

第五,冒险。为了赚的更多、更快,就得不断发现新机会,既然是新机会就得冒险。这十几个行业,其中的好几个是冒险的产物。当然,有些事儿成了,例如网球、高尔夫球、弹子机、还有经营农场。但是有些是失败的。比如经营二手网球失败了好几次,赌马失败了,造假币也失败了。显然,他所有的这些冒险都是有基础的。首先他有稳定的经济来源,甚至是稳定的经济保增长的途径——例如卖报纸。其次,他的这些尝试,都不会对他的财富伤筋动骨。例如,高中之前损失最多的是赌马,输了175美元。从此他再也不干了。研究生的时候,和朋友经营加油站,最终赔了2000美元。

巴菲特的经历简直就是《精益创业》或者《零成本创业》的活教材!

  3 .策划

简单的行动,无需太多的策划。但是稍微复杂一些的行动目标,就需要策划了。

为了一次行动的成功,巴菲特可以大动干戈。

例如,16岁赌马这件事。巴菲特先是迷上了赌马,他发现这事儿有规律,而且能赚钱。于是,一有机会跟着大人去赛马场。为了寻找规律,他叫上小伙伴儿一起到处捡票根儿,偶尔能捡个漏儿。但是,年龄限制,没有注册的资格。他想到的办法就是编《马经》,靠卖《马经》赚钱。两个16岁的小伙子在地下室热火朝天的在打字机上编《马经》的场面,然后拿到赛马场上叫卖。但是,赛马场的管理人员不许他们卖,因为无法从中得到好处。即便卖《马经》不成,这事儿还不算完。他又威逼利诱父亲霍华德,把图书管理几百本有关赛马的书全都借回来研究。看书,订阅杂志,实地考察,让他对赛马的认识大涨,而且总结了不少规律。一旦有资格赌马,他真的去赌了。虽然结果以失败告终,但可想而知,在赛马这个项目上,巴菲特花了多大的力气来策划和实施。

最能体现巴菲特策划特点的,当属弹子机的生意。这件事,他足足策划了七年。

巴菲特十岁的时候偶然在图书馆借到了《赚1000美元的1000招》。这本书显然是写给成年人的,书中的所有办法都不适合他那个年龄去干。其中有些办法让他想到体重秤。体重秤的赚钱方式符合复利法则。但是他没有买体重秤,也没有跟他爸爸要钱或者借钱买体重秤。他认识到,自己还没有运营体重秤的能力。但这事儿没完。到他17岁的时候,他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弹子机。弹子机的生意想起来是具有复利效应的,钱生钱越生越多。他鼓动小伙伴儿丹利加入,告诉丹利这个主意、并且让丹利负责弹子机维修的时候,巴菲特已经花了25美元买了一台二手弹子机。不但如此,就连怎么跟理发店老板谈合作,他都已经想好了。可见,他对这件事儿进行了充分的策划,而且已经有了成功的把握。当然,弹子机的项目成功了,这件事儿让他财源滚滚,成了学校的名人,许多同学想要入伙儿。

当他开始在格雷厄姆-纽曼公司工作的时候,让他一战成名的联合电车公司和可可豆交易,他下了更大的功夫。他首先研究了格雷厄姆公司的所有材料,不放过一页纸。为了找到有价值的“烟蒂”公司,厚达10000页的《穆迪手册》,他翻了好几遍。为了真正判断出公司的价值,他直接跑到待评估公司去实地调查。他所主导的这两个项目,是符合格雷厄姆公司的操作标准的,他为公司赚了很多钱。但是,他的计算和调查表明,更大胆的行动,可以赚的更多。在他用自己资产进行的交易中,巴菲特确实赚的更多,事实上他破纪录了。这两笔交易为他赚了3.5万美元。

总之,巴菲特的策划有这么几个特点:1.非常执着,他不到黄河不死心;2.非常有耐心,为了一个项目的实施,他可以策划七年;3.非常细致,为了分析判断的准确,他填写成百上千张用于格雷厄姆-纽曼公司作决定的简单表格;4.非常全面,为了掌握到尽可能多信息,无论是纸面上的还是实地调研,他可谓无所不用其极;5.非常犀利,行动策划一条线直指近乎难以实现的目标,例如联合电车和可可豆一战。

最后一点,就是下手非常狠。为了给他将来的导师——哥伦比亚大学金融系系主任多德流下深刻的印象。巴菲特不知道看过多少遍《证券分析》,其效果就是,他比多德还要了解上课的教材,“我可以引述书里的任何一段内容。这本书差不多有五百页,我知道里面的每一个例子,我已经把内容全都吸收了。”

  4 .检验

巴菲特做的事情大多是容易检验的,无论是自己做生意、还是股票投资,这些事儿本来就是可以量化的。甚至做得好坏,很快就能得到数字反馈。

巴菲特对自己的行动、策划进行检验的高明之处在于,即便很难量化的东西,他都想办法进行可量化的检验。

巴菲特在高中的时候人缘很差,当他在爷爷的书架上看到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的时候,被打动了。他把卡耐基与人交往的法则写下来,列上表格做实验。当然是用与同学交往当做实验。按照这些法则做是什么效果,不按照这些法则做是什么效果,他都进行了评估。当然,他发现这些法则对于他来说是很有用的。

当然,他所做得最重要的检验对象就是:复利法则。

十岁的时候读到《赚1000美元的1000招》这本书的时候,他想明白了复利的概念。首先,他对这个概念掌握之彻底达到了这个程度:在他眼里1美元和100美元近乎没有差别,之间只不过联结着一个等式。以至于,他随即宣称,他要在35岁成为百万富翁。其次,他也想明白了哪些项目是具有复利的指数增长特征的。最后,他一有机会就去检验。实际上,7年之后,当他和丹利做弹子机生意的时候,才真正检验了复利法则。

此后的一生,他不断检验着复利法则。当然他的目标越来越高。那本书上写的是10%的回报率等上五年、十年再见到效果。他提出的目标更高,他在研究生的时候就能够让他的资金年回报率达到了61%!

5. 阅读

将目标转化为动机,付诸行动,进行策划,对效果进行检验,这是任何一个人天生的能力。而阅读,并非先天的。巴菲特却把这项能力发挥到了极致。

从六七岁在父亲的办公室里看书开始,阅读是巴菲特一生中最重要的学习方式。

他一生中的所有的关键节点的背后都有阅读的身影。

读了各种投资报纸,他想着买股票。读到了《赚1000美元的1000招》才让他明白的复利法则,并且17岁的时候付诸实施,并主导了他的一生。读到《聪明的投资者》这本书,帮他找到了投资的导师。读了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帮他弥补了社交的缺点,让他专门上演讲课锻炼演讲能力,从而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和演讲者。等等。

对于阅读,他说:

“每天读500页。然后你就体会到知识的威力。知识的增长就像是复利。”即便晚年,当记者问他如何能够跟上时代的时候,他的回答依然是:阅读。


学习机器才是本质

巴菲特的财富、他主导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财富的指数增长,只是表象。目标、行动、策划、检验、阅读和社群,这六个环节的高效运转背后的学习机器,才是本质!

巴菲特的一生,财富的积累只是表面现象,背后的知识、技能、人际关系的复利增长才是本质。前者是果,后者才是因。

正因为如此,巴菲特才如此自信:

我从来都知道,我将富有。

甚至连1分钟都不曾怀疑过。

I always knew i was going to be rich.I don't ever doubted it for a minute.

  

这就是学习机器的威力:它消灭了偶然!

如果这个本质把握住了,再来理解比尔盖茨、扎克伯格、乔布斯、马斯克,以及爱因斯坦、牛顿、霍金等等人,都比较容易。因为在根本原因上,都是相似的,甚至是相同的。

每个人身上都有秘密,那些影响力比较大的人身上有更多、更大的秘密。无论是哪种秘密,对于我们认识人、认识世界,还是实现财富自由,都有特殊的意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