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笔记版|黄简讲书法:321裹束21-变换取势2

 田牧 2017-02-03

321裹束21:变换取势2

继续上一课。听见过“起伏”这个词吗?“起伏”在书法古籍中经常出现。它形容线条就是有高有低,用于手腕就是“起倒”。当你摇腕的时候,笔心一起一倒,写出来的线条就有起伏。张怀瓘《玉堂禁经》两次讲到“起伏”,一次是:“又有用笔腕下起伏之法,用则有势,字无常形。”这句话是“九用”的纲领,“九用”的关键就是用腕。“用则有势,字无常形”,是说用腕就有势,写出来的字形就有变化。《玉堂禁经》最后总结时又讲到“起伏”:“起伏失势,岂止于散水、烈火?其要在权变。”为什么懂得用散水、烈火这些笔势,还被批评为“起伏失势”?因为“其要在权变”,不懂变换只是死套笔势,成了僵化的公式,千人一面,当然不好。所以这两句话的要点,就是这八个字,“字无常形”“要在权变”。
 
  对于取势来说,现在又上升一步了,或者说更难一点了。本来以为书法就是写字,依照笔顺就可以。学过二级课程,以为套笔势就是高手。现在才知道,用笔势还要会变化。
  你想如果所有的人,所有的作品,取势都是一样的,那不又等于一种印刷体,打印出来就是书法作品了。但套笔势比较容易,要有变化就难多了。
  2.3
  上次讲“闻鸡起舞”取势,第三个字是“起”。
  “起”字左边是“走”,右旁是“巳”。这个字对听过二级课程的人来说,套用笔势应该没有问题。“走”第一势“土”,奋笔势;也有人先写竖的,那就是竖笔势。下面是三牵绾。“巳”由奋笔势和鸟雏势所组成。现在的问题是请你取势变个样。字无常形,有没有第二种,甚至第三种样子,这事马上就犯难了。
 

  我来给大家仔细分析一下。我上次说过,欲求大圈的变化,可以看看篆隶的写法。这是青铜器铭文中的“走”字,上面不是“土”,而是一个奔跑的人。你看这个人正在努力挥动两个手臂,就是运动员那个姿势。秦始皇时整理的小篆,变成这样,注意上面那个脑袋袋写得很歪。后世隶书、真书,就是从篆书演变而来的。
  “走”字上面奔跑的人,大致变形为三种:
  一是变成了“大”字,戈法化势。二是舍不得运动员的头,所以写成“夭”或“犬”,这还是戈法化势。三是把线条全部拉直,“大”字就变成了“土”字,两个脚现在变成了一直线,这是一字马功夫,完全没有奔跑的形象,其实跟泥土一点关系都没有。
 
  “走”字下面的三牵绾是什么意思呢?这是“止”字的变形,本来是人脚的象形。人脚有五个脚趾,在古文中通常用“三”表示多。所以简化一下,就是这个字,脚趾只画三个就够了。再往后又简化了,金文、小篆中变成了这样。很显然,这是书写草率所形成的,取其简便。隶书中就出现了三种情况:单独写就是“止”。作为偏旁,会变出三牵绾这个笔势。再快点,把竖横都缩短为点,变成两点一捺。
  至于“走”字右旁的“巳”的取势,刚才讲过,是奋笔势和鸟雏势,如果带趯就是虿毒势,但写“起”字通常无须写一趯。鸟雏势本身是竖横用圆弧连接;如果拆开,不连接,那就是竖横两笔,竖笔势。还有人写成竖加点,便成倚人势。
 
  前面我们把“起”字分为四个笔势,这是最基本的分法。现在我们的选择多了,其中三个笔势有多种变化。如果你数学好,你可以算算有多少种搭配。
  其中有一些搭配在古代书法作品中是常见的。如柳公权《神策将军碑》“走”字,上面字了个“大”,戈法化势,下面是三牵绾。他的另一个作品《玄秘塔》“起”字的“走”也是这样写的。
 
  虞世南《孔子庙堂碑》“起”字,“走”字旁先写了一个“犬”,下面是三牵绾。“犬”也是戈法化势,或者说是戈法倒笔书,我在二级课程34课中讲解过。
  颜真卿《麻姑仙坛记》“起”字,起手有一撇。看上去是个“夭”字,这也是戈法化势。现在你能理解了吧?他们的写法都是有根据的。
 
  这是颜真卿《多宝塔碑》,“起”字的“走”有两种取势:左边这一个“走”,上面是“土”,下面是三牵绾。右边这个三牵绾变成了两点一捺。请各位注意,这时候“走”字的取势分法不同了:上面取十字势,省出一横和下面的两点一捺组成了“之”字形,这就是衮笔势。
  传为张即之《杜甫诗》,“走”的取势也是这样。衮笔势中间两点,现在看得很清楚。
 
  这是王羲之《金刚经》“趣”字,可以清晰地看到笔势的分法。走”上面是十字势,下面类似于走之旁,这是衮笔势。
  这种两点一捺的取势,在书法作品中相当普遍。我这里可以举出一连串的例子。从王羲之、智永、虞世南、欧阳询,一直到我们熟悉的褚遂良《阴符经》,“走”都是分为十字势和衮笔势。衮笔势中间两点,可以分写,也可以连写。王羲之《黄庭经》、欧阳询《九成宫》是分写的。智永《真草千字文》和褚遂良《阴符经》是连写的。
 
  这是“越”字,也有“走”字旁,取势和刚才的“起”字一样。
  “起”字右旁的“巳”,《阴符经》的写法,应该是先写一竖,然后移位写三横,也是竖笔势三开,移位一次。
 
  “巳”也可以取奋笔势加倚人势。如王羲之《黄庭经》“起”字,右旁的“巳”,就是这样取势的。欧阳询《张翰帖》“起”字,看起来有点怪。其实右旁的“巳”,跟王羲之取势一样,只不过拉长了一点而已。欧阳询这个“起”的四个笔势,十字势、衮笔势、奋笔势和倚人势,还是非常清楚的。
  2.4
  “舞”字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面是“無”的简省,省去了四个点,下面是“舛”。
 
  “舞”字最早和“無”是同一个字,这个字中间是“人”,左右手各提着一样东西。这东西究竟是什么,至今未能确定。后来两个字分开,分别表示一个意思:“無”字下面加上了两个脚,表示跳舞的“舞”。没有两个脚的,就是有无的“無”。我们现在写的“舞”字,下面的“舛”,其实就是两个“止”字,舞者的左脚和右脚。
  先来看看“無”的取势。第一势撇横,瞑人势。剩下这一堆横竖笔画怎么办?
 
  不用依照着笔顺去写,应该分成两个笔势:两个横笔组成奋笔势,四个竖笔组成竖笔势。汉代蔡邕《九势》说:“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有势不要停下来,势完了不可阻止。在书写时,顺势而行是一个基本原则。如“無”字的取势,瞑人势第二笔是横势,所以接下来写横势比较好,这就是顺势而行。如果接下来先写竖笔势,就是如横势那样顺。除非只剩下一个竖笔势,那没办法,只好改变行势和方向。
 
  王羲之《兰亭序》“無”字,这是行书,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的取势。第一势没用瞑人势,而是一个三开奋笔势。然后四个竖笔组成第二个竖笔势,三开半,下面加一个连波势,整个字就完成了。这个写法完全可以搬到真书中的。
  现在我们取势变化比较多了,“舞”字上半部可以参考“無”。你看这三个“無”字,都是真书,但第一势都不相同。也就是说,这样已经可以写出三种字形。顺便提醒一下,这三个“无”下面四点的取势也是不一样的。临帖时看笔势,要练习一眼就看出来。这样下笔才有把握。
 
  至于“舞”字下面的“舛”,左边是飞带势,很明显。颜真卿把飞带势的一点写得有点长,学篆书。右边横竖横竖,可认为是一个奋笔势。要注意,这第一竖是可以省略的。如《阴符经》两个“既”字,一个有一小竖,另一个就没有。也就是说,奋笔势两开可以写成多种形状。
 
  一种是把竖笔移位,好像这一个。另一种只写横横竖,也是可以的。其实是把中间的竖笔当作飞度的虚笔处理了。
  唐《兖公颂》“舞”字,就有这种取势。
 
  故宫博物院藏张即之《双松图歌》的“舞”字,最后一势也只有两横一竖。
 

  苏东坡写“舞”字,经常最后加上一点,即是补空,又是补笔。书法中经常用搬移点画位置的手法,草书尤为常见。
  简言之:
  取势变化,往往和篆隶结构有关。
  懂得文字演变,可以帮助理解笔势变化。
  书法字典提供了很多变换笔势的实例。
  篆隶本身不讲使转,但真行草书的使转不是凭空而来的。现在读过中小学的人,只是认识了一批字。而这些字怎样来的,本义是什么,如何演变,都很茫然。创作时就缺乏变换的知识。好在近代出版了很多书法字典,网上也有,查阅起来非常快捷方便。

  普通字典是解释字义的,书法字典是提供字形的。但你使用的时候要注意,晋唐以前的作品比较严谨可靠,越到后来字形变化越大,有些人是乱写,毫无根据,只求痛快,你使用时要小心。谢谢!
  本节要点:
  字无常形,要在权变。
  “起”字取势的变化。
  “舞”字取势的变化。
  复习思考:
  运用这两堂课所讲的变换取势知识,把“闻鸡起舞”这四个字写出三种不同的字形。(提示:未必每个字都有三种,只要其中几个字有变化就可以。)



  “春暖花开”这句话,你能写出两种不同取势的字形吗?


IMG_20170207_23461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