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西狭颂》的学习(一)--志茹

 新用户96181648 2023-04-11 发布于北京

      提到汉三颂,总是让人内心激动,山林气的自在洒脱在胸中鼓荡。其中的《西狭颂》,有誉其“方整雄伟,首尾无一缺失”者;有评其“宽博遒古”者;有赞其“疏宕”,甚至“疏散俊逸,如风吹仙袂飘飘云中,非寻常蹊径探者,在汉隶中别饶意趣”者;亦有叹其“雄迈而静穆,汉隶正则也”者。那么,哪个才更贴近它?并于何处体现?

     临写摩崖或许与临写庙堂碑不同,摩崖更多的是写出它的气势。那便是全从大处着眼了?并非如此,因总体气势的体现,除了来自于核心的精神特征外,更是于细微处,生发而出。试着谈谈。

Image

《西狭颂》原石

一、用笔:

     《西峡颂》的笔法很丰富,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其行笔中有丰富的变化:如“督”字,笔画外形可以看出,在行笔过程中有不断地调锋动作。同时,其多融篆书笔意,如“于”字。以篆笔作隶,有古意;以篆入隶,圆劲古厚,气势磅礴。另外,其用笔也方圆兼备,如“面”字纯为方笔,“治”字用笔方圆结合。还有,其起收笔亦多有变化(当然有刻工成分),起笔有细微小动作,收笔有书写的率意,总体用笔不拘一格,因势而成。

Image

Image

     细看其线质,便可思考它的用笔。《西峡颂》的用笔不似《礼器碑》更多强调契入纸中之感,嵌进去的力量;而是契中有裹、抓牢、裹住、咬实的力量;线条很扎实,又很厚重。即,行笔如逆水行舟,迟涩中内力凝聚,线条中充满了力的积蓄,及方向的不断调整,上下提按的控制等。这对于我们实现“留得住笔”是一个很好的训练。可以说其线条中有《礼器》的万毫齐立,又有《张迁》的裹锋前行。一波荡开之感,完全是摩崖的气魄;却又不似《石门颂》的尽情挥洒,是沉稳人作潇洒状;既飘逸又端庄。如“是”“约”“对”等字,行笔起伏变化,内质丰富。

Image

     所以,我们在临写《西峡颂》时,要善于“停”笔,为了找力感(蓄力、加油),也为了调整方向,增加线条的内在变化。不再“起笔便走”,而是“起好笔,笔锋调到位”再走顶锋逆行之感时刻保持,如此便会有中锋的“圆”,亦有逆行的“毛”;笔笔到位,笔笔留住,笔笔扎实。这是隶书书写的基础,对于其他书体,无论楷行草也都有根本性的帮助。

     唯有线条质感的改变,才是进入书法艺术之门的开始。所以,如果你对线条的看法没有改变,便永远无法真正进入书法艺术之门。无论写的多么的美妙、精彩,只是在门外散步、跳荡。因此,篆隶的学习可以是你的主要追求,更可是你书写其他书体的基本功。而有这样的认知,不是单纯努力便可达到的,是需要一定的积累做基础的;实践的积累会带来认知的积累,实现认识的改变。

Image

《郙阁颂》

     另外,在临写《西峡颂》,感受每一个笔画里的复杂控制时,你会体会到,线条中黑的细微变化,带来的空间分割的美感的改变。而当你对线条的质感有了此种认知时,你对书法艺术的感受上和理解上,便有了质的飞跃。你自然懂得了如何欣赏碑的剥蚀感,如欣赏《郙阁颂》。

     而有这样的观察、感受和认知后,在我们的书写中,也不断地自我提醒:笔画、线条书写的和谐性。这个和谐不只在字的外形上,更在书写过程中,每一点画的发力方式的和谐。一个字中,笔画的不同发力方式,也会带来一种不和谐。如一笔是万豪齐力而成,一笔是划过漂浮,这便是发力的不和谐。而发力不同,带来的黑白的分割感也不同,非常细微。读碑,读出线条中的发力处;而后在笔墨书写时,让线条中有更多的信息。

Image

《西狭颂》

二、结体:

     都说好的字,在字中都有气的凝聚。那么如何在字中创造这种气的凝聚呢?《礼器碑》的结体是一种方式,即中宫收紧,四维发散。还有一种方式,中宫疏朗,四维收紧,《西狭颂》便是这般。举例如“舆”/“興”字的变化。想写成中宫收紧,但上部笔画间没有写紧,失误写松了;补救一下,可把横画写短,则又能聚力而不散。

Image

以上分别是:礼器、好大王、张迁、曹全

     对比《礼器碑》结体遵从中宫收紧、上紧下松、内紧外松;《西峡颂》却是追求内松外紧,内部的宽舒,外部的管控。体现在其点画上,是极尽撑在四维,有霸占更多空间之势。说《西狭颂》结体给人一种宽博、疏朗,大气磅礴之象,多在谈其此般结体。

Image

《礼器碑》

特点一:点画撑起空间

     《西狭颂》用点画去撑起空间,每一个笔画都能管住空间,哪怕是再小的笔画。如“李”“木”字撇捺明显感觉到左右空间的撑开,“悦”字的全面撑开之感。可以说《西峡颂》的点画,对内非常宽和、宽愉,即留有足够的空间、布白;对外极尽霸道、寸土必争,即尽力外撑。好似一类人,外人看他很严肃、甚至觉得有些凶,而他对亲近之人有无尽的耐心和包容。带着这样的感觉写《西峡颂》,不经意间有气息上的暗合。《西狭颂》的点画能撑住空间,其中有三个值得借鉴的方式。

Image

第一、点画运动方向的控制。

     如捺画,《礼器碑》中的撇捺多尽力取横式,而《西狭颂》中捺画的方向更复杂。如“之”字中的捺画,方向上是既水平又向下的,这个方向的管控,旨在实现笔画撑起它所在的空间。一种跑马圈地的感觉非常明显,即不管怎样,先占了再说。先把空间撑住,再于其中搭建自己的风韵。如“守”字,宝盖头把尽量大的空间占领,再于其中精雕细琢。这种气势是《礼器碑》所没有的。

Image

第二、点画的生动。

     点画能撑住空间,除了方向上的控制以外,更取决于点画、线条的生动性。可以说《西狭颂》中的每一根线条都有丰富的变化,这样活的线条,才能撑出活的空间。

     不能把线条单一化,这样不只线条无生机,整个空间都是死的。如“木”“爱”字,每一根线条都是内在有变化的线条,如此才能管束住它分割出来的空间(有变化的线条才能约束空间,反之毫无意义)。

Image

     所以,在笔墨书写中,我们要不断地尝试增加线条的丰富感,观察、感受其对空间管控上的变化,感受艺术效果上的不同。如,某一线条略粗一些,或者多一个靠右上的小凸起,效果会怎样?收笔处露出一点尖,会不会更有味道?等等。不断尝试即是不断创造、不断训练;训练审美表达能力,艺术表达能力。如“无”字的四个点的变化的不断训练等。刻意地训练,是在堆积功夫、成就审美。

Image

第三、点画之间亦有很强的呼应。

     《西狭颂》中线条之间多相向关系,这是营造空间宽博之感的因素。与颜真卿楷书《李玄靖碑》有相似之感。而这与《礼器碑》不同,《礼器碑》线条细劲,线条有相背多,单侧线条向内压,如短竖;虽《西狭颂》也有相背关系的线条,但其线条粗壮,把内收之感弱化,而令线条外撑的感觉明显。

Image

     进一步思考,《西狭颂》中的字内敢于有布白,但整个字却抱得很紧,这是如何做到的?笔势间的连贯是一点,即有着紧密的连贯笔势,才敢于在字内拉大布白,也不会松散,如“渎”点之间的气韵相连。

Image

     延伸开来,笔势是怎样产生的?笔画的顺序是一个原因。那么,是否改变笔画顺序,笔势便会不同?笔势不同了,会带来哪些更多的改变呢?这是一个有趣的思考方向。

     那么,我们便开始在书写中,尝试去改变固有的笔顺。如“郎”字,以往的书写顺序是先把两边的纵向笔画写好,再补上中间的横画;这个固有的顺序,它限制了你对书写有更多感受的可能。现在我们改变这个书写顺序,先把横都写了,此刻你书写的关注点发生了改变,你关注在横之间的排布,黑白之间的关系,即你就不受肌肉记忆的影响(书写的肌肉记忆是什么?闭着眼睛都在这样写),你的书写会出现很多新的状态,产生很多意外的效果。

Image

     由此思考,怎样的笔顺才是对的?才是合适的?没有答案。因为每种笔顺都可能是一种追求,有了追求便可能成就一种新的美感。没有规定说一定要先写横再写竖,为什么不可以先写竖,当然可以。当你先写竖时,你的关注点就与先写横的关注点不一样了,你的关注点不同,呈现出的效果不同,追求的美感便不同。虽乍一看都是一个字,但细节上差别不小。

     能不断地做这样的尝试,便能在书写的艺术性上有更多的突破,同时在欣赏作品时则能看出更多隐藏的、密不可说的东西。或许,我们可以胆子更大一些,尝试着去破除一些“理所当然”,在书写习惯上的、书写常识上的。

     《西狭颂》其点画有意外撑,或许会觉得有些“用力过猛”,然而正相反,其点画很轻松。才理解其“外撑”虽是个性,但却本然而出。所以自然,恰当,不执拗。

     提笔临写,《西狭颂》的笔画,起收笔是简单直接,没有什么装饰;甚至一些可以花心思来展现特色的笔画,如“雁尾”,只是直接出去,一笔送到,自然而然,没有过多的用意,一种浑厚的平淡。可以说其点画中无一丝俗气,更无媚态,确是用笔朴厚、方圆兼备的。如“不”“严”“膺”字。

Image

       点画如此简直、朴厚,或许它所有的心思都在线条内,其线条内的动荡之感“波涛汹涌”。好似一人看起来简单朴素,而内在丰富多彩。这类人的美,不是眩目的美,而是越品越有味道。看那人衣着保守,把自己裹得很严实,但内在的魅力却依然能够散发出来,深深打动别人。因为他的美,不在一览无余,而是越藏越有力量。

特点二:字形方正、纵长

     《西狭颂》稍晚于《乙瑛碑》《礼器碑》。字形非常大,左右伸展,整体偏方,势往左右走,(区别《礼器碑》等很强的左右走势),把点画向外撑,让整个字站了起来,但总体的势依然是向左右走,如“之”字。又如有篆书意味的字“宿”字等。

Image

《西狭颂》的字形,方正为主旋律,偶有纵长,却也方方整整的纵长。它的风格可以概括为:

第一、古而肆

     因其结体在篆隶之间,其中有很多篆书的字形,所以整篇有高古的意韵。可以说结字高古,有庙堂的庄严雄伟、气势磅礴。如,“于”有篆意,“继”字篆书结体,“瑞”字接笔为篆书的圆转方式;“嵬”字有汉简笔意等。在此基础上还有更精彩之处,如“长”“卫”字,中间的“韦”、“长”字的一捺,有着明显篆书的结体、线条之感,是于字中某一处有篆意的点缀;更有篆书结体,隶书用笔的例子等,可以去找找看。

Image

第二、虚而和

     因其弱化收放关系,弱化疏密,结体方阔、不加修饰。“汉”“狭”“美”字等;似与《礼器碑》思路刚相反。

Image

第三、疏宕宽博

     因其字内疏朗,内松外紧。有时刻意弱化穿插避让,如“敦”“都”等。如此敢于不做干预,任其单纯摆放,无疑是摩崖的气魄了。

Image

第四、静中求变

     总体的宽博端庄之感,不代表毫无变化,如“壁”“哉”“幼”“恶”字等,仿佛有对《张迁碑》的呼应。

Image

     在书写中感受、发现契机,提炼并记录;再回到书写中去印证;是书写中有思考,带着思考去书写,一个乐趣无穷的学书过程。——志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