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忆五十年代的扫盲运动

 经纬博览 2017-02-03

■ 李晓星

  上世纪50年代正逢建国初期,新中国是在旧中国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三座大山,从此站立起来了。由于贫困落后,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村绝大部分是文盲,这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困难。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上下掀起了大规模的扫除文盲运动。

  那时,我刚刚上小学,大规模的扫盲情景如今还历历在目。每个自然村或组都有民校、冬学班,扫盲老师是当地有一些文化的农民,也称百字先生,学校的学生也要当家庭的扫盲教师。课本是上级发下来的扫盲课本。脱盲标准是能识1500个汉字,扫盲方式为集中上课识字与分散互教相结合。教学形式为闲时多学,忙时少学,终年不断。每隔半年,县扫盲办公室和文教部门派专人到下面验收,逐个过堂,能认识1500字的就为过关,摘去文盲帽子。民校冬学班,一般都在早上或晚上为集中授课时间。夏天放在中午休息时间集中学习,主要是不影响干农活。

  记得当时有几首歌曲,反映扫盲的情景,比如《上冬学》:“西北风呼呼吹,刮得人身凉哎,李家庄民校里学员闹嚷嚷啊,有的在搞汽油灯,有的搬桌排板凳,也有的翻课本,互相扫字认哎。”《大忙时节学文化》:“白天忙生产,夜晚上学堂,放下犁耙捧书本……”

  到了1958年大跃进时期,对于扫盲更为重视,记得我在胡集中学读初中,傍晚还到附近农村去帮助扫盲,一般是一人包教一个青壮年文盲,直至脱盲。那时,墙头扫盲宣传标语非常形象生动:“冲上文化山,活捉1500字!”可见当时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决心和声势。

  建国64周年了,改革开放也35年了,伟大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大人民的文化水平有了极大提高,现在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正向十二年义务教育进军。我县是一个文化发达地区,每年的高考成绩居全省前茅,几乎家家都有大学生,五六十年代的青壮年文盲老早扫除,“文盲”这个词儿已成为历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