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淡泊宁静乃安身立命的至尊法宝

 禅修缠休 2017-02-03

淡泊宁静乃安身立命的至尊法宝

玉慧年成

人生于何意?活于何值?死于何从?

对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但是,有一点是大家不容质疑的:即生得从容,活得淡定,死得坦然,这样的人生才才无愧于自己……

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能闲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适得其所,顺其自然,知足常乐,淡定从容,就一定会以淡泊的心态、宁静的心灵、从容的步履快乐地度过一生,

否则,一个人如果按奈不住人生的寂寞、抵御不了世俗的诱惑、满足不了膨胀的私欲,那么,其人生就会有太多的羁绊、太多的烦恼、也会有太多的痛苦,有时甚至还会葬送自己的一生。

正如 诸葛先生所云:“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先生用一个“俭”字、一个“静”字道出了一个人安身立命的至尊法宝。其实,在诸葛先生看来,“俭”就是“淡泊”、“静”就是“宁静”,故“淡泊以明志,宁静而志远。”

“淡泊以明志,宁静而志远”,用现代话来说就是: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而长期刻苦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大千世界,光怪陆离,弥漫着太多太多的诱惑;滚滚红尘,人生百态,浸透着太多太多的欲望……

 如果一个人在暂短、忙碌的一生中,不倾慕声威,不沮丧卑微,成功后淡然处之,失败后泰然待之,在轰轰烈烈中保持一颗平常的心境,在平平淡淡中享受着淡然的快乐,这样的人生才会快乐幸福。

什么是“淡泊”?说文解字曰:淡,安也;泊,无为也。

“淡泊”主要包含对于名利淡漠、不看重,或者是家道清贫,以及恬淡寡欲等三方面的意思。或者说对于物质生活的俭朴平淡,而不过于奢华浓烈。

人生百态,迥然不同:或浓墨重彩,大起大落,轰轰烈烈;或耕读人生,清风细雨,夕阳远山。激昂是人生,散淡也是人生。淡泊可寄情山水,也可寓意花鸟虫鱼。

同是飘摇细雨,同是明月繁星,有的人能看到,有的人看不到,这是一种心境的不同。俯仰之间,可落花有情、流水无意。淡泊是一种人生体验,是一种对自然万物的认同,是一种天人合一之后的物我两忘。

淡泊,蕴涵着平和,淡看名利、淡看世俗,无欲无求,也无所羁勒。同时,淡泊体现的是清心寡欲,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泰然处之。一个淡泊的人,能让心海宁静,能使心路坦荡,在漫漫的人生路上以不变而应万变。 

但是,淡泊,并不是给自己的碌碌无为寻找借口,也不是给自己无所作为拾台阶,也不是让自己抛弃自我而藉以开脱,更不是万念俱灰的消极沮丧。

然而,有的人只要一提到“淡泊”,就错误地认为是“冷淡”、“冷漠”,更有甚者则认为是“无所作为”。

其实,“冷淡”是指不热情、不热闹之意;“冷漠”则是指对人或事物的冷淡、不关心、不关注;“无所作为”则是指人安于现状,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况且,“冷淡”是精神空虚、“冷漠”是感情匮乏、“无所作为”是丧失信心,“冷淡”、“冷漠”和“无所作为”均是指对人和对事的一种消极、悲观的态度和表现。

“淡泊”明什么之志?“明志”就是要明“德、才、学、能”、“理想、抱负、目标、追求”等精神追求之志。

人生有高有低,志向有远有近。做人最大的毛病就是目光短浅、胸无大志,终日在尺寸天地中翻筋斗。

古往今来,大凡伟人和成功之士,都是有宏伟志向、并为之坚持不懈奋斗之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东汉曹操之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宋李清照之志;“人生自古谁无死!马革裹尸是英雄。”乃清沙天香之志……

淡泊何以明志?

淡泊,能使人面对现实、面对变故,也就是所谓的到什么山唱什么歌;淡泊,能使人勇于承担、勇于放下,也就是所谓的拿得起、放得下 ”;淡泊,能使人找准位置,找准方向,也就是所谓的“识时务者为俊杰

淡泊,能使人静下心来、保持清醒。也就是所谓的“心如止水”;淡泊,能使人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也就是所谓的“荣辱不惊”。

所以,一个人真正做到了心中无尘杂,就不会被贪念所侵蚀,也不会被虚荣所蒙蔽,“志向”就一定明晰和坚定,

至于“宁静致远”,其意是要求人们静下心来,潜心苦学,冷静的观察世事的变化,沉着地应对变幻莫测的人生。

“宁静”,是一个人心灵宁静、内心平和、甘于寂寞、淡泊名利,给心灵降温、以静应变。它是一种典雅的气质,一种古个的情怀,是一种富有诗意又令人神往的状态和心灵境界,

心灵宁静,虽没有重权厚禄,浮华如云,却有一份心平气和、静心钻研的心境,并凭借聪明的心智和智慧的积淀,勘破一些俗事,收藏一些永恒,经营出一片精神的天地。

心中宁静,就不会困于喧嚣的市井,不会被流言蜚语扰乱心智,就能静下心来思考,从而到灵魂的自由和永恒。

回眸中华五千年历史,一颗颗宁静的心散发出淡而独特的芬芳。当庄子垂钓于濮水,陶渊明采菊于东篱,李白把酒临风、邀月与共,欧阳修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等,他们便拥有了宁静而致远的内心世界,也获得了心灵的永恒。

何谓“致远”?致:实现、达到;远:远大理想、抱负。“致远”就是凝神、致力于远大理想。

“致远”,体现了一种矢志不渝的精神,它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既立足现实,又不为浮云遮望眼。做人,要站高一点、想宽一点、看远一点;做事,要默默无闻,不计名利,不管得失。

“宁静”何以致远?

面对滚滚红尘,杂务缠身,与其紧张烦恼,倒不如让自己宁静下来。只有宁静的心灵才能过滤浅薄,沉淀浮躁,可以避免许多轻率、鲁莽、无聊、荒谬的事情发生,才能诞生不朽的思想,长出精神的果实;

“宁静”之所以能致远,是因为宁静能使人安下心来集中精力学习。一个人如果想要在事业上取得更大成就,学习就应成为常态,成为一种终身行为。

要想学有所成,必须保持宁静的心态,即:平心静气、聚精会神、心无旁骛,专心学习,从而不断丰富知识、增长才干,从而在事业和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好、走得更远。

“宁静”之所以能致远,是因为人只有静下心来才能认真思考。只有静下心来认真思考,才能明辨是非、知晓对错、分析利弊、清楚进退、找寻方向等,也只有静下心来认真思考,才能感知人间的酸甜苦辣,生死病老,悲欢离合。同时,也只有静下心来集中精力认真思考,才能把学习的内容转化为能力素质。故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宁静”之所以能致远,还因为宁静可以让我们遇事不乱分寸,处事不慌手脚,宁静可以让我们处变不惊、临危不惧、居功不傲、受挫不悲,得意不狂,谦虚谨慎。

人之所以失败,最大的原因就是目光短浅、浮躁贪得、急功近利,不能安于宁静、忍受寂寞,结果只能是“年与时驰,意与晶去,遂成枯结,多不接世”。

所以,在精神上保持宁静,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不为利诱,不被物牵,乃是“修身”、“成才”的必要条件。

“淡泊”与“宁静”,相辅相成。江水澄澈千里,在平淡中执着地奔流;群山巍峨千年,在静默中恒久地伫立。自然早已将这种境界展现给我们,如同日夜更迭,季节流转,如同清泉流淌,松涛起伏,一切都在淡然之中,一切在都平静之中。

如果一个人能悟到淡泊宁静的真谛,就不会再被生活逼迫,不会再因人事而苦恼。“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淡泊宁静之中,是和谐和积极的心态,淡而愈浓,静而愈远。人要以内心平静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时光匆匆,是非成败转头空,名利如过眼云烟,何必再苦苦追寻呢?不如淡泊一些;世事纷乱,物欲横流惹人慕,欲壑如渊填不满,何必为身外之物所羁绊呢?不如宁静一些。

朋友,培养一份淡泊宁静的修养,你就可以永远保持从容不廹的心态!

朋友,拥有一份淡泊宁静的心态,你就会随时驱散心中的困惑和忧愁!

朋友,具备一份淡泊宁静的品德,你就会时刻保持一颗随心随性、快乐无比的心境!

朋友,守住一份淡泊宁静的情怀,你就可以不断挑战,不断超越,不断实现已之所求!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