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年间,有一位官员叫张伯行,堪称“大清第一清官”,因此深受康熙帝的赏识。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不取民一钱”的“张青天”,在晚年却办了一件糊涂事,虽然是出于好心,但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熙五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714年,张伯行时任江苏巡抚。他在检查商船贸易时,无意中发现巨商张元隆与两江总督噶礼有勾结。这个张元隆呢?他是当时有名的海外贸易商,组建的商船规模十分庞大,这些商船往返于日本和东南亚,主要出口大米、丝绸、茶叶、瓷器等,要说财力那是相当雄厚。于是,财大气粗的张元隆打算再造一百艘大船,继续向欧美扩张,走向全世界。但真是怕什么来什么,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出了岔子,他与噶礼之间的“灰色交易”被张伯行知道了。 张伯行 张元隆买卖做得很大,为寻求贸易保护,就让他的弟弟张令涛向噶礼行贿,礼品装了足足十多船。另外,张伯行还听说,噶礼甚至调用战船帮张元隆运送大米。事也凑巧,就在这时,崇明水师查获了一艘非法渔船,查验船照,竟是张元隆的船队。张伯行本来就怀疑张元隆与海盗之间有不正当往来,现在又捕获了这样一艘来路不明的渔船,张伯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推测。于是,在没有丝毫证据的情况下,张伯行就向朝廷上疏弹劾噶礼,同时还下令逮捕了张元隆和船队的12名船主。 为了得到张元隆与海盗勾结的口供,在狱中总免不了严刑拷打。只是一番严刑拷打过后,不但没有问出什么,张元隆还不明不白地死在了狱中。这下张伯行傻眼了,虽然他严惩了监狱里的牢头,但是这草菅人命的口实算是落在噶礼手中了。果然,噶礼没有浪费这个扳倒张伯行的机会,罗列了张伯行七条罪状弹劾张伯行。 但张伯行并没有就此罢休,在他看来,事出无常必有妖,他噶礼闹得越凶,越说明有问题,更应该一查到底。碰巧的是,这时上海县百姓顾协一状告张令涛强占他的房屋,还说张令涛有几处水寨窝藏海贼,并声称张令涛藏匿在布政使牟钦元的官署中。张伯行听了以后十分高兴,赶紧派人前往牟钦元处抓人,可是,搜查一无所获,张伯行再次陷入被动,还被牟钦元反告了一状。 噶礼 接着,江南官场的斗争愈演愈烈。刚开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康熙不得不插手此事,他派赫寿前往调查。赫寿是噶礼的朋友,自然向着噶礼说话,只是象征性地走了一下过场,结案以后就回京复命去了,对康熙回奏说通贼之事查无实据。康熙不信,又命张鹏翮等人调查此案。张鹏翮还是噶礼的人,他奏报说,张元隆、张令涛都是良民,张伯行诬告二人,请求夺去张伯行的官职。 康熙仍不信,再命人复查,并让张伯行自我申辩。张伯行上疏说:“元隆通贼,虽然上报已死,然而他财产丰厚,党徒也多,人人可以冒名,处处可以领到执照。令涛是顾协一首先告发的,如果顾协一举报不实,照例应以诬陷治罪。由于钦元庇护,致使此案久悬未决。我作为地方长官,应该在事情刚刚发生时即加以防止,怎能不追究呢?”意思是张元隆虽然死了,党羽众多,不好详查。但是职责所在,张令涛的案子他可不能不管,必须查明。 虽然张元隆的案子随着他的死去最终不了了之,但在康熙的心里却留下了阴影。于是他采纳了张伯行禁止大米出口的建议。也正是这一决定为后来的“禁海令”和闭关锁国埋下了伏笔。可以说,张伯行的好心办了一件糊涂事,间接使中国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商船队毁于一旦,也使蒸蒸日上的海外贸易走向了终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