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尤溪有一个村每逢节日都要舞龙灯,这一习俗至今流传~

 尤溪莱野听风 2017-02-03

    盖竹村位于尤溪县台溪乡东部,海拔658米,是高山村,距县城30公里,村落面积2.6平方公里。


一到冬天,村里多数日子处于云雾缭绕之中,空气清新,景色优美,孕育多种珍奇植物。这里民风淳朴,文化积淀浓厚,古时文人雅士多。几百年来,这里每逢节日都要舞龙灯,这一习俗至今流传。


乱世中修建的古堡——茂荆堡,尽管在今天,它已经失去最初的防御功能,但是,因为承载着文化的烙印,在今时,焕发出更加神秘的光芒。



官道古村故事多


 十九世纪,盖竹村的主要建筑为一堂二屋,中轴对称,在这基础上组合演变出各种群体建筑院落,体量普遍不大,街巷空间弯曲,明堂开阔,尺度舒适宜人,它们大多依山而建或沿水岸梯次递进纵深延展或沿山地等高线逐级抬升布点,使得建筑组群错落有致,空间收放自如,如珍珠般撒落在自然山水和绿色植被之间。传统建筑材料离不开林木,可就地取材,随手夯土制砖、垒台、伐竹、编草乃至石板铺路,所以,按照传统工艺所进行的这种原生态建筑活动取法自然,造就了传统村落空间形态与自然环境亲和协调,形成天地人完美结合的自然景观。

盖竹厚地村

  明清至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盖竹村是通往永泰、德化、中仙乃至本乡坑美、丁岩、汶水、东山、山头等村的交通要道。由于交通便利,这里人气聚集,商业发达。过去,这里有私塾,完整的小学,最多时有3个卫生医疗站。该村中医也有特色,据老一辈人讲,道光年间,阮姓中医良琼,精于医,在周边一带有名气,求医者络绎不绝。清未咸丰年间,盖竹村的松山自然村有个“松山寺”(遗址尚存),住着一位状元出家的得道高僧,与茂荆堡的贡生陈志超交往密切,他把一套“济世救人”的技术赠给陈志超,从此,志超就成了本地的名医。

洋中堂

  盖竹村文人雅士多。“洋中堂”还保留着清朝乾隆皇帝题写的“选魁”牌匾。相传,该村在清朝咸丰年间有一文一武两贤士,文士文章出众,在当时全省考试博得第八名;武士箭术高超,有百步穿杨之功。

  据县志省志记载,该村在元己未五年,即公元一一九九年有村民陈子文荣登曾从龙榜进士官拜渐江省处州府通判,任职三十余载,廉洁奉公,厚爱百民,卓有建树。寿终时,受皇上钦封御葬,并赐有墓碑石一道,篆刻“宋富川通守陈公朝奉之神道”。以示抚恤,以铭永志。


龙灯秋千传古韵


    该村民风淳朴,祖训严谨,列有十条,分别为:尊祖、睦族、守业、治生、教子、耦寅、慎守、惩忿、改过、恤邻。以“读书起家、勤俭治家、循理兴家、和睦旺家”十六字为家训。几百年来,该村每逢节日都要舞龙灯,龙灯中夹杂表演狮子、老虎等猛兽活动,祈求一年风调雨顺、平平安安。

依山而建的建筑群落

  盖竹村还有一个很有创意的游戏,就是竹木版的“旋转”秋千。整个秋千高10米,基座由杉木搭建,两根9米多长的毛竹作为杠杆,用一个横轴将毛竹和基座固定在一起,毛竹两头各穿上一根杉木枝,再装上竹制的简易挂篮,整个秋千就算完成了。一人先坐在挂篮上,手握紧横杆,再由其他人一起用力将他拉到最顶端,另一个人再坐上另一头,就可以玩了。让人大感意外的是,这种秋千,竟然是360度旋转,这根本不是荡秋千了,更像是简易摩天轮雏形。据记载,这种荡秋千的玩法已有100多年的历史;逢年过节吸引着周边村庄许多人前来“旋转”和围观。


云雾缭绕吉祥地


盖竹村主要有两大姓组成,分别为阮姓、陈姓,虽然后来陆续也迁徙了蔡、卢、林、黄等姓,但人口较少。据史书记载,阮姓是在宋代时,榕城(福州)一支阮氏迁徙至尤溪沈南,后开基于厚地(现台溪乡盖竹村)。盖竹阮氏大宗祠位于盖竹村三斗,始建于元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

古道悠悠,玉石藏印。 

  盖竹阮姓最集中的地方就在厚地自然村,整个自然村呈马蹄状,中又有龙盘虎踞之形于期间。村里共有21座古民居,明清时期的尚有六座,其余的为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重修而成,但都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通往房子的路都是青石铺就,有几座房子门前还有拴马柱的痕迹。

  在这样的村庄生活,人与人之间相处特别融洽,哪一家有事,不管是喜事还是丧事,那一定是全村人的事,大家都会主动靠近、帮忙,甚至哪一家杀了猪,也会煮一锅猪肉汤,左邻右舍分着吃。

  可惜,这样的村庄生活已经远去,与中国大地上许多村庄一样,这里的村庄也在逐渐走向式微。


大名远扬茂荆堡

 盖竹村最典型的建筑和文化缩影就属茂荆堡了。茂荆堡,又称漈宅厝,建于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距今129年。当年,土堡主人陈志超是远近闻名的医生,又经营药材生意。家境比较殷实,为避匪患,陈家便在陡峭山坡上开山建堡,陈氏家族志超、高标、占超、品超4兄弟合构,花费4万多大洋,建造3年入住后,又耗时10多年不停地扩建完善成为今天的规模。

  这座古厝占地26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600平方米,是一所集防御、居住、生产、生活为一体的古建筑,有130多个房间,建筑规模堪称庞大。在古厝北面的墙体上,除了传统的“出砖入石”构筑,最吸引眼球的,莫过于整体圆墙了。

茂荆堡


  茂荆堡的墙体,主体部分均为黄土筑成,历经岁月洗礼,几无损坏。前落的墙体屋檐下方,使用了大量方石。据介绍,当初建设这幢房子的师傅来自公式埔,公式埔的房子建筑特色正是用黄土砌墙。

  距堡前200米处有天然钟鼓石(报警石),敲之鸣声回荡山谷,有诗赞曰“左鼓右钟一并连,两山排闼小门前,鸣钟击起惊飞鸟,警鼓敲声引树蝉,古迹名题传后世,胜景风貌至今传,豫樟南柳因风舞,小涧大潺共闹天。”

  当人们走到大门前就会看到,门上有两个注水孔(防土匪攻门时浇水浇油用的),门两旁写有一对根据地势而作的对联:“高地建高门、车载马容、高即因高而起致;近山为近案、竹苞松茂、近将就近已图成。”门后有堡主墨宝“凤麟”二字,再上“7”形石阶,下厅堂(森竹阁)檐柱上书写着“茂荆堡”来历的藏头对联:“茂树承风神作主,荆花映日色成金”;主厅中悬挂:“棣萼联芳”“淑仪善训”“贡生”“文魁”“选魁”“武魁”“辉腾宝婺三千丈,香馥瑶花拾萬枝”等牌匾。

  土堡建筑风格独特,融合土堡、围拢屋、围屋及当地民居等多个元素。土堡坐东北朝西南。堡内木雕、石雕工艺原始、雕刻精美、内容丰富,有三国典故、壮士练功、鹿竹同春、凤穿牡丹等,寓意深刻。

  土堡不仅建筑富有特色,在堡内也保留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土堡内存有1928年美国洛杉矶英文报,老房内四周墙面贴满了报纸,由于年代久远,报纸已变成黄褐色。其中一面墙上粘贴着英文的《美国洛杉矶报》,出版时间为1928年1月8日,共有18版,《美国洛杉矶报》上印有大版的广告,内容涉及皮鞋、化妆品、饮食、副食品等,可以看出当时活跃的经济面貌和消费观念。在土堡三间卧室内还贴着1930年《三民主义》宣传报,1954年的香港《大公报》,还有民国十八年的几十版福建省的《闽报》,1976年的《福建日报》等。报纸时间跨度从上世纪20年代到70年代。墙上另有宣传画报、宣传单、广告、红军标语等重要的历史和文献资料。墙壁上,留有当年堡主题写的《春晓》《夏吟》《秋宇》《冬景》诗词。

  当年,来自美国、香港的报纸怎样流入这偏僻的深山中呢?
  据土堡后裔陈思锴介绍,当年他的大公(爷爷的父亲)药材生意做到了福州等一些沿海城市,与不少外商有生意往来,购进国外的医药产品。要了解国外新药,就要了解国外报纸的新闻和广告信息,因此,他把大量的报纸带进了山村。80多年来,虽房屋几经易主,但报纸都完好地保存下来。房内还有各种形体的古诗、古画、家训、医典、冠顶对联等,具有一定的考古价值,清华、中央美术学院、上海、天津、厦门、福州等高等院校及海外知名专家称茂荆堡是不可复制的DNA,具有申报世遗的潜力。

  茂荆堂前有石鼓,后有石钟,乃垂古遗物。击之则鸣,妙在其中。村南颖水溪畔有状如蜡烛的“罗心山”,巍峨直立,千年柏树,百载水杉,点缀其间。村东金钟山下“猫形墓”旁有棵五百余载的奇树,挺拔数丈,胸周五围,伞状蔽日,四季长青,汁液猩红,花色雪白,雪前吐蕊。顶树开花,如高山结雪,故称“报雪花”。县志尚有记载,《三明日报》《三明侨报》曾作报道,堪称“世罕奇树”。


来源:三明日报微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