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突破瓶颈:练·学·悟 (一)《感悟乒乓》

 建军老虎 2017-02-03


突破瓶颈:练·学·悟 (一)

 业余选手的进步总是缓慢而又曲折的。喜欢上乒乓球后,多数人没有经过正规的基本功训练,就挥拍上阵,在胜负输赢的比试中,找寻快乐和刺激,也慢慢提升着技战术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后,总会有一段时间停滞不前,坚持一段时间,又有所长进,然后再陷入停顿。就这样周而复始,水平的提高呈现阶梯式上升的曲线。

       这有点像爬山,并不总是一直向上的,到了一定高度后,会有一段平路甚至是下坡路。只要你不放弃,继续向上攀登,迟早会到达更高高度。不过,水平越高,停滞不前的时间越长。在这段时间里,内心有时会比较苦闷,着急、彷徨、无助、压抑,怀疑自己到底是不是块打球的料,水平是不是已经到了天花板。——相信很多人有过这样的体验。

       遭遇水平提升的瓶颈,从事体育运动的人都会碰到,专业运动员也不例外,只是缺少正规训练的业余爱好者更为突出。就像哈姆雷特说的“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那样,很多人面临坚持还是放弃的抉择。有人退出了,转投自认为更适合的运动,而更多的人源于对乒乓球的热爱,选择了坚持。


      毫无疑问,这是正确的选择。在所有球类运动中,只有乒乓球具有那样的强烈旋转和复杂变化,这是它的魅力所在,也是它不容易出成绩涨水平的原因,我们应当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迎接小小银球的挑战。诚然,由于素质和能力的不同,各人的天花板高度是不同的,但谁能确切说出自己的潜力还有多少、离天花板还有多高呢?不作持续的努力,你永远不知道答案。很多事情就是这样,突破与成功,往往就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会感到水平上不去,一般是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技战术、有了一些实战经验、初步形成了自己打法特色的时候。因而要想尽快突破瓶颈,必要的方法和条件不可少。作为过来人,我觉得要重视并抓好三个环节:


      首先是练。


       大凡技艺性的东西,不下点苦功夫和笨功夫,是学不成提不高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能爬多高走多远,与投入的时间和热情是相对应的。


       中学里有篇《卖油翁》的课文,说的是一个很平常的卖油老人和他不平常的倒油技术的故事。老人把铜钱盖在葫芦口上,然后用勺子把油从钱孔中慢慢倒进葫芦,却一点也不沾湿铜钱。在别人的啧啧称奇中,他只是淡淡说了句,这不算什么本事,只是手熟而已。这也是成语“熟能生巧”的由来。


       时间能成就许多事情,包括不经意练出来的倒油技术,也包括乒乓球的技术。我算是球龄不短的人了,打起球来也怕年龄相仿的老伙计们,他们一般没有先进的技术, 却个个“粘”劲十足,什么样的打法风格都有,什么样的怪球险招都能对付。这就是几十年时间不离不弃练就的本事。


       中国乒乓球队的辉煌,很大程度上也是练出来的。最近十几年,每逢重大国际比赛前,男队都要到厦门福隆国家乒乓球基地进行一两个月的封闭训练。已经是世界顶尖高手,仍然是那样没日没夜、挥汗如雨的苦练,厦门人都知道的。


       所以,自我突破的重要前提就是要多练球,而要练球,就要有时间,对于业余爱好者来说,这有点奢侈。事业的打拼,家庭的责任,挣钱的压力,朋友间往来的应酬,还有现代社会许多好玩吸引人的东西,都让不少人的时间显得捉襟见肘,有些人十天半月才打一次球,保持水平都成了问题,又何来提高?


       反过来,只要有时间不间断打球,不管打得怎样,都能混个手熟。熟练程度高了,适应能力、相持能力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即便是退了休的老人,因为有大把时间打球,水平还在见涨,不常来的球友碰上了也挠头。天道酬勤,老天爷总是很公平的。


       其次,还有一个怎么练的问题。我总认为,业余选手水平的提高,除了有针对性的练球外,主要应当通过实战来实现。常年的计分实战,从形式上看是一种比赛,从时间的积淀看又成了一种训练。这样的以赛代练,有输赢的乐趣,有渐进的提高,符合竞技体育宗旨,也契合业余爱好者们的实际 。


       这里需要破除一个误区,就是一些球友总认为自己基本功不行,希望通过多练一些比如对拉对冲这样的基本动作,来增强手感,提高稳定性。这样的想法与现实恐怕有很大距离。要知道,一个人失去童年最佳的学球时段后,成年后再怎样苦练基本功,都不可能拥有童子功那样扎实的基础,完全是不可逆的。即使你很有天赋又很刻苦,但与从小就接受正规训练的专业选手比,还是很难望其项背。这是一个令人丧气的结论,却又是一个不得不接受的事实。与其把宝贵的业余时间投入到能效比不高的训练中,还不如多打实战,以适应激烈复杂的实战环境,获得更实用的技能和进步。


       再者说,这样单调的对拉对冲训练,方法上也是有问题的。互相给对方做球喂球,双方在落点、力度、旋转上总是希望给得舒服点,形成多拍来回,而实战中对方的回球却是尽可能给你制造麻烦,好让你失误送分,正好南辕北辙。所以,常常可以看到一些人球练得不错,打起比赛却控制不住球,失误频频,实战能力不行。以这种方式想要获得水平的提高,基本上是事倍功半。


       正确的方法,应当是从实战出发,以解决薄弱环节为阶段性目标。什么是自己的薄弱环节?是杀伤力不够,还是“前三板”技术差?是适应能力差还是打法单一变化少?只有找准问题症结,才能有的放矢加以改进。如果不能找到问题原因所在,用正确的方法去纠正它,那么越练就偏离正确方向越远。比如常见有的人拉弧圈球动作不正确,引拍使了很大的劲,触球时却发不上力。这样的动作如果不加以改进,还不如不练,越练就越巩固了不正确的动作,岂不是白辛苦?


       另一方面,业余选手不会的、不过硬的技术比较多,战术意识也比较差,这就要急用先学,看当前最急需改进的是什么,什么见效快、自己学起来改起来也相对容易的,就先从这方面入手练习。心中常想着不足,盯着不足,打球中就会有意识地去改进它提高它。


       可能的话,还可以在强化自己的打法特色上下功夫。业余选手缺少正确的指导和训练,一些人会无师自通练就一些独到的招数,教科书没有,动作不规范,但人无我有,很实用,可以把第一次遇上的对手搞得晕头转向。比如球友C君就有一招,球到中路近网时,他手腕一拐,用直拍把球拧到你的正手位,和横拍选手反手拧拉台内短球的方向正好相反,球不怎么往前走,看似下旋,却往往会冒高或挑出界,初次遇上没有不失误的。类似独特的招法许多业余球友或多或少都有,只是往往处在一种不自觉状态,还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和提升,应当有意识地多去使用、提高它。

      有的球友在实战中,往往会不合理地盲目发力,一些看来不是机会球的也发力猛冲猛打,失误率很高,我们称之为“无理球”。但这种无理球在经常使用后,熟练程度提高了,有的就会变成“有理球”,成为让对手意想不到的“杀手锏”。球友Z君的直拍反手发力对高球的爆打(类似反手攻,动作幅度更大)就很有特色,在高点下降前期似刮似打,势大力沉又略带下旋,很难接得好。起先失误率很高,熟练后就降了下来,成了一种致命武器。后来他改练直拍横打,可惜了这项技术。


       当然,不是所有无理球都能转变成有理球的。不久前,遇上一位十几年前常一起打球的朋友。他的特点是,球到反手,不管落点旋转如何,一概横拍反手弧圈猛冲,打中了威力无比,但成功率不高。多年不见,他宝刀不老,反手弧圈依然犀利,但失误率毫无改观,这就是真正的无理球了,也成了技术的短板、丢分的漏勺。无理球和杀手锏,常常差之毫厘,就看你能不能练出来,时间和效果,是检验的唯一标准。


       这类所谓的独门暗器、绝活怪招,不是谁想练就能练得出来的,它一定是无心插柳、误打误撞的产物,烙着鲜明的“野球”印记,适应了,就像魔术说破了不值钱一样,算不了什么,但打遭遇战优势还是很明显的,有些人甚至是怎么也适应不了的。不妨把它看作上天的赐予和恩宠,继续在巩固完善上下功夫。

     

10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