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前能力解读—七大能力【运算能力】

 长沙7喜 2017-02-03


七大能力

运算能力




运算能力:数学学习必备技能




一、简介:


运算,是指根据数学法则,计算出一个算题或算式的结果。数学上,运算是一种行为:通过已知量可能的组合,获得新的量。


运算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它不仅关系着孩子数学学习的进展,也实实在在地应用于生活之中,是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运算能力的培养,与数学基础知识密切相关,也与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等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一般来说,4岁前的幼儿基本不会加、减运算。4岁的儿童,可以动手将事物合并或取走,运用实物计数,通过数数的方式完成运算,但并不理解加、减的意义。到了5岁,孩子可以脱离事物逐一计算,5岁半时,才能够顺利地运用抽象的数进行运算。


所以,在升入小学前,孩子们就应该已经符合了以下两点要求:


(一)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理解加、减的意义;

(二)能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


二、考察方式:


家长们会有所疑问:孩子只需要完成这些要求,就够了吗?我们来看看幼升小面试中,对运算能力考察到了什么程度吧!


(一)基础计算:

基础计算更多的是限定在二十以内的加、减法运算,因为学校希望了解孩子入学时的计算水平,所以二十以内的加减法是必须掌握的。


(二)数数检测:

孩子们平时练习的数数都是正着数或倒着数,但实际题目中,还会涉及分组数数,一般是两个一组或五个一组,偶尔会出现三个一组的情况。家长可以通过让孩子数小棒或数木块,有意的帮助他练习分组。


(三)数字填空:

题目会给出等式,并挖取其中的一个数,让孩子通过运算填空。此类题型的难点在于加、减法的逆运算,需要孩子真正理解加、减法含义。这也说明,学校非常关注孩子对于计算本源的理解。


(四)概念类:

有些学校的面试中,还会涉及到对大小概念的考察,如“说出三个比67大的数,再说出三个比67小的数。”这种情况是一种较为综合的考察形式,孩子既可以直接数数,也可以通过计算得到答案。


(五)应用题:

学校很多时候还会关注,孩子是否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所以有时会侧重于应用题的考察。应用题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1、排队问题:例:小明和同学们排队去春游,从前数小明是第6个,从后数小明是第5个,请问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这类题型的解题关键在于:“第几”包括主角,“有几”不包括主角。


2、年龄问题:例:妈妈今年30岁,爸爸比妈妈大3岁,5年后,爸爸比妈妈大几岁?年龄问题涉及到的知识点是:两人的年龄差不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3、付钱问题:例:小芳买铅笔用了6角钱,还剩4角钱,小芳原来有多少钱?“付钱”属于生活常识,在理解了“元”与“角”间的换算后,我们可以在生活中通过实践帮助孩子进行练习。


4、牌卡游戏:例:圆形代表1、长方形代表2、三角形代表3、正方形代表4、五角星代表5,哪几个图形拼在一起是13?这种题型考察的是快速应用新知识的能力,孩子不仅需要有熟练的运算能力,还需要有良好的记忆力。


三、培养方法: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可以怎样针对这些重点题型,帮助孩子练习计算,甚至让他喜欢上计算呢?


首先,运算能力的练习,不应该只是用大量的时间专门做题,而需要把练习碎片化。例如在孩子吃糖时、下学等车时,都可以用游戏或竞赛的形式帮助他练习。


其次,我们可以让孩子参与到付钱中来,如果家长感觉生活中的钱数较为复杂,也可以用过家家的形式,从简到难地让孩子进行练习。这不仅能提高孩子的运算能力,还能培养他对于计算学习的兴趣。


最后,家长们可以酌情为孩子买一些练习计算能力的书籍,把握好由简到难的尺度,针对10以内和20以内的加、减法,分段对孩子进行训练。训练的速度要先缓后快,逐步提高孩子的反应能力和对数字的敏感度。


四、建议:

如果孩子在做题时仍然有掰手指的习惯,家长们不必着急阻止,可以通过适当的实物操作,以及卡牌游戏,帮助孩子理解加、减法含义。想要拥有扎实的运算基础,还要做到坚持,我们需要监督孩子每天完成10分钟的计算题目。相信只要细水长流,必能练出真功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