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光义究竟参加了陈桥兵变吗?为什么史料记载相互矛盾?

 昵称413468 2017-02-03

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在陈桥驿,赵匡胤黄袍加身后,在众军兵拥戴下,准备杀回开封城。这时候,赵光义“立于马前,请以剽劫为戒。”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赵匡胤穿了上黄袍,只好一条道跑到黑了。于是扯住马,和将士们约法三章:主上及太后,我平日北面事之,公卿大臣,皆我比肩之人也,汝曹今毋得辄加不逞。(五代帝王初次举兵入京城,皆纵兵大掠,史称“夯市”)汝曹今毋得夯市及犯府库,事定之日当厚赍汝;不然,当诛汝。如此可乎?

众皆曰:诺。

赵匡胤见众人答应了,这才带领兵马杀回开封城。

另有野史爆料——当年的陈桥兵变一事,根本没有赵光义的年轻身影。他是在汴梁城中陪护母亲杜夫人,照顾家小!

对于这种与正史截然不同的记载,个人以为,以赵光义的心性,他定然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

虽然兵变的主意是出于他与赵普的总策划,但是如果不亲自参与经历过程的话,如何加重定策之功?其次,留在城中陪母亲与在外面追随兄长相较,二者的风险性孰重孰轻是不言而喻的。就是傻瓜也会知道其中厉害的。

彼时,赵光义二十出头年纪,正是天不怕、地不怕的时候。即便是杜夫人不要他随了兄长出征,怕是他也不会听劝的。而杜夫人也是个明理晓事的母亲,深知造反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的道理。自己带了家人在寺庙中烧香拜佛为儿子祈福就可以了,留赵光义在身边,万一兵变没有成功,不过是黄泉路上挨挨挤挤再多一人罢了。

赵光义追随兄长造反,与摆地摊的和城管打游击不是一回事,是提了脑袋在赌明天的!

赵匡胤虽然已经是黄袍加身,但是并不等于披上黄袍就此成为皇帝。他犯上作乱叛逆的事业开弓就没有了回头箭,前途未卜。

所有的一切皆在赵普、赵光义的预料之中:出征的军兵在众将领的约束之下,敛手听命,全部在营中焦急等待新君的赏赐;负责城防的石守信、王审琦二将虽然没有随同出征,但是早已经是兵变同谋。得知大军回城的消息,大开城门放叛军入城。唯一美中不足的是,缺少一场浩大的欢迎仪式罢了。

当所有朝臣拜舞于殿堂之上,山呼万岁时候,赵光义望着昨日还是兄弟,今日已成君臣,龙榻上不怒自威的哥哥,不禁心潮起伏……正在胡思乱想之际,忽听到殿上高声传来诏旨:拜赵光义为殿前都虞候、领睦州防御使。即日起赐名为光义!

叫了二十余年的赵匡义、为避兄长的名讳,就此成为历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