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你,真的会“问”问题么?

 望云1120 2017-02-04


作者简介



你,真的会问题么?


前天,接到一位大三学妹的电话。

 

因为是学妹,作为大学姐,自然得好好说,如果能做到传道、解惑,那也是极好的。

 

在这一点上,鄙人一直相信,被别人需要,是一种自我价值的体现,别人会找你,说明你有用。

 

寒暄了好一会儿,脑袋里冒出一个念头——想着这位学妹,比较内向,对于这种“麻烦”学姐的事儿,不太好意思开口。

 

我问了句:“学妹呀,你打电话给我是想要了解什么吗?”

 

……

 

经过了一个 “漫长”的了解过程,终于知道学妹想考北师大的研究生,她不知道该怎么准备,向我取经来了。不过,真的很遗憾,我并不是她要找的最合适的人选。

 

一来:我没有参加考研,不太清楚——没有问对人。

 

二来:她想报考的专业跟我的专业方向相似但不相同——未明确问什么。

 

三来:她问的问题,太模糊且太大了,我回答不了——未确定怎么问。

 

讲这个故事的要说什么呢?

 

就是想让自己想一想、理一理,我真的会“问”问题么?


那么,何为问呢?

 

问,有不知道或不明白的事请人解答。

 

不知道或不明白的便是问题,请人解答,这是一个过程,涉及到问的人、以及解答的人。

 

是故,问问题,需要考虑为什么要问、问什么、问谁、怎么问。

 

为什么问,简单,也不简单,即提问的人想解决心中的未知与不解,找到这个未知与不解是问问题的根本。其次,才是问题的解决,能够促进他个体认知的完善,这些认知与原来的认知进行联系,又为日后获得新知奠定基础。如此,才能形成正确的、完整的个人认知体系,才有可能,去改造与改变这个世界。

 

此外,我们得思考这个问题是否值得问,这个就得好好推敲推敲了。如果说是简单的是非判断,必然有标准作为参照,如果不是非黑即白,那么灰色地带的存在,必然有其原因,那就是问题存在的地方,也是我们需要去思考的。

 

另外,为什么问,还涉及到一个问题,便是想不想问,愿不愿意提问,敢不敢问。

             

问什么与怎么问是一体的,这个有大学问,也是问问题的核心,是每一个人应该去琢磨的。

大多时候,我们很是在意是什么,极少在意为什么。

 

举一个例子,有人研究为什么中国女性会选择去整容,那么多长得几乎一模一样的网红主播。

 

很多人会觉得这个问题没必要研究,因为答案显而易见,那就是女性爱美。

 

那么是否会有人会问一句,女性的美为了什么,为谁而美。

 

可能答案是博眼球,也有人说是为了吸引男性的关注而美。

 

那么新问题便来了,为什么女性要为了男性而美,而不是男性为了女性而美呢,为什么不是大批的男性去整容呢?

 

这背后是否有深一层的原因呢,是男权的存在而导致的么?

 

忘了是谁说过,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

 

怎么问,即快、准的把问题问到点上很重要。身边还是有很多人很喜欢绕弯子,很喜欢做长篇的铺垫,说很久还没把想要解决的问题表达清楚。

 

这,值得我们去深思。

 

问谁,即谁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就是解决问题的途径,问对人,很重要,是选择问自己,还是问他人。问谁,一定要充分的发挥好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好问,这个好是有说法的,它的前提是好奇,即对某个问题,自己先琢磨了一番,有了一定的了解与分析,有了初步的认识与判断,再去问自己、问他人。

 

好问更多的是好问自己,并非,凡是遇到什么问题第一反应就是问别人。

 

举个例子,前些日子在QQ群里,看到一学妹问电脑常常出现自动更新,问怎么办,希望有电脑高手帮忙解答。

 

当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很想教育她一下,怕吓着人家,于是,用QQ截图,用截图工具做了标识,发给了她,其后再附上一句:一般的电脑问题,百度一下,你就知道啦!

 

那一刻,我想到的是,正因为这没有任何个人思考的的“好问”,使得一大部分人,失去了学习的能力!

 

当然,问百度也要问的尽可能精准,才能更好地找到解决的方案。

 

举个例子, 输入文字时,出现自动删除后面文字。这是因为用键盘时碰到了insert键,那么遇到时,可以这么搜索:word输入文字时,出现自动删除后面文字,一定可以百度到解决方法。

 

可见,真的会问问题,是很有难度的。

今年,10月份,担任了一门学习方法课程的助教。

 

课程的设计思路:分小组,提出一个问题,其后一起解决这个问题,为他人讲述、解答这个问题。

 

刚开始上课时,我们的学生大多好听,老师说,我听就好,同学说,我听就好。

 

想听的时候,就听几句,不想听的时候,就不听,也不参与同伴的话题。那么,这样的学习,便是无效的,没有进入情境,没有任何的思考,完全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人家讲完,就讲完了。

 

如此,机械式,很是浪费时间。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吴老师拼了命的让大家去一定要提出问题,没有提出问题是不能在课上生存的。

 

其他模块的外教老师,也是如此,每位学生讲完之后,第一句话就是questions。

 

刚好前天看到一篇文是,说的是一位美国的教授,费尽心思就是“撬”不开中国学生的嘴,劝服不了学生,向他提出问题。

 

看到时,我想在留言栏,辩驳一番,想告诉这位教授,其实我们会“问”问题,毕竟我们的祖先在很久很久以前,就给我们留下了要好问、下问的祖训了。我大中国,早已意识到问的重要性,从问的历史时间尺度来看,狠甩你美国好几条街。

但,在留言栏写好了文字,最后还是没有发出去,不敢发。

 

因为我不得不承认我们的中国学生真的不喜欢、不愿意、不敢去问问题。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意味着是被动的接受,没有主动的思考。

 

我想这个跟我们生活、学习、工作的环境相关。简单的说,就是听了一辈子的话。

 

在家要听家长长辈的话,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出了学校的门得听领导的话。

 

直到某一天,有了一定的积累,有了一定的能力,有了一定的为与位,其后就成为被听的那个人,说给其他人听,如此反复,但始终都绕不开“听”,一直在听。

但,在家里,我们没有多问家长问题,有时候我们的家长还不具备回答好、解答好问题的能力;

 

在学校,要多向老师提问,但是,在很多人看来,老师这个称呼,注定了他是容不得质疑的。那么,师者说的都是对的么?

 

我想,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位老师能够拍拍胸脯说,凡是我说的都是对的,凡是我说的都有益于我的学生的成长成才的。

 

更为遗憾的是,我们的学生不愿与老师多做沟通交流,因为老师是“权威”,更别说去质疑老师了。

 

在中国,最爱提问的是我们的老师,最容不得别人质问的,常常也是我们的老师。

 

之前,参加一个项目,主体对象是中学的一线老师。在给予技术支持的过程中发现很多老师连安装软件都特别的“爱问”,有质疑精神。

 

安装软件时,也不看说明,登陆账号时,你在上面讲,他在下面操作(当然,我个人无条件支持自我摸索),结果安装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第一反应就是你这个APP有问题,也不告诉你为什么哪里出了问题。结果,过去一看,原来是操作出现了问题。

 

当然,我接触了很多的大家——真正的师者,有情怀、看问题全面,有战略高度、授课有内容,极富逻辑,是科学的,有支撑依据的,还能通过接地气的讲授,加点幽默,把你带到情境中,产生些许的共鸣,还能引发你去思考已然存在的,就能够去解决一些问题,思考一些问题,预判并去探索未知的。

 

个人认为,教师(家长),给学生(子女)讲授内容,一定要知其所然,而非简单的知识的传授,不懂不知不可怕,去学习去获取信息,理解后,指导、引导学生(子女),多做沟通交流,便是有利的、有益的。

 

这个世界已然是信息大变革的时代,大家都能够获取信息,倘若是课本已经存在的所谓的知识的传给学生,显然已经过时了。

 

学生要的是获取信息的能力与素养,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但,似乎,我们的老师还在围绕着大纲转、围绕着课标转、围绕着课本转、围绕着考试转。

 

甚者,家长把所有的教育都丢给了老师,家长已然忘却了老师不是万能的,更忘却了自己也是孩子成长历程中最重要的老师。

在单位,前些日子刚听到一句话,想死的话,就多向领导提问(质疑),似乎体制容不得你这么做,你也慢慢的学会不这么做。

 

就这样,慢慢的,我们变得爱听不问了,长此以往,应该就不晓得怎么问了吧!

 

可以确定的说,问题能够激发我们去学习,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会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才有发展。

 

古人说,好问则裕,我觉得这是很有道理的。

提问题就有三得。

 

第一,是自得,得到问的机会、得到思考的机会、得到表达的机会;

 

其次,是同伴得,所问的也许是同伴思考的,所问的也许是同伴未思考的;

 

第三,是被提问者得,被提问者需要整理思路,进一步的为我们分析、讲解,也是有益于他的。

 

记得高中时候,我向物理老师问题目的解答思路,老师分析完后,问我理解了吗,我回答理解了。很巧的是,另一位同学,也来问这道题,这时候,物理老师便让我来讲解,真懂假懂在那一刻便见分晓,也是对老师讲解以及我对老师讲解的检测。

 

这点上,很是感谢从小到大我的老师们,给了我系列的被问,有向别人讲解的机会!

 

爱因斯坦说,我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不过是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

 

我想,是时候,多问问自己,我真的会问问题么?

图片来源: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