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加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全面改善农村宜居环境的建议 广东政协网

 江都天行健 2017-02-04
提案第20170042号
  案 题:关于加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全面改善农村宜居环境的建议
  提 出 人:民革广东省委会(共1名)
  分 类:环保
  办理类型:未分派
  承办单位:
  内 容:
  粤东、西、北等地县镇、乡村及珠三角农村地区调查发现,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小城镇和中心村人口快速增加,城市工业向农村的迅速转移,农民消费方式的转变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规模化种植业无序扩展,化肥、农药及地膜的频繁使用,造成我省农村环境污染源点多面广的现状,严重影响到了广大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固体废弃物污染日益严重
  一是随着商业经济渗入农村,带来了大量的固体废弃物,如食品包装袋、一次性塑料袋、大棚农业种植中大量使用的塑料膜等难以降解白色污染物及废旧电池、油漆桶、电子产品等,由于没有回收利用价值,直接丢弃在地头,给水土带来严重污染。
  二是大部分农村地区无法建立完善的垃圾收集、终端处理体系,日常产生的垃圾,甚至各种动物尸体,都是集中堆积在路边、山边、河边等,经过日积月累,形成了简易堆放点,随着刮风下雨,被冲进沟渠、河涌内,造成污染。
  三是由于农村天地广阔、管理松散,或个别村民见利忘义,往往成为不法分子偷倒、投运生活垃圾、建筑垃圾、有害垃圾等的去处。
  二、水环境污染不可逆转
  首先是部分污染项目加快向乡镇和村庄转移,由于农村污染防治设施基本不配套或者根本未设置,导致绝大多数工业污水无序直接排放,造成小河沟变成臭水沟,污染地下水,监测数据显示,相当部分水源已降到劣五类水标准。
  其次是由于禽畜养殖业从分散的农户养殖转向集约化、工厂化养殖,禽畜粪便量大幅度增加,但由于科学养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不到位,禽畜粪便、污水资源化、无害化处置效率低下,粪便随意堆放和外排,水体恶臭,污染农村大气环境。
  第三是随着农村地区规模种植的推广,化肥及除草剂等农药的使用量大大增加,这些化学物质中,仅10%~30%能够被庄稼吸收利用,大部分进入水体和土壤,使水体、土壤中的氮、磷、钾含量大大增加,导致水生态富营养化,土壤板结和肥力严重下降。
  第四是由于农田改造、乡村道路建设、宅基地复垦、农村商业化等开展得如火如荼,随之而来的是由于果业、畜牧业、经济林等的过度开发,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水源接近干涸;城市周边农村山间遍布的大量农家乐餐馆,由于废水直接排放,面临着水源大面积污染的隐患。
  三、空气污染与日俱增
  由于县城周边、乡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基于优先发展经济的考虑或因把关不严等原因,引进了一批污染型企业,除少部分企业能做到达标排放,大部分企业或明或暗的排放污水、废气,污染物总量日趋增多,造成农村空气环境质量下降。同时在农村田间地头、路旁随意焚烧塑料、杂草、秸秆等,烟雾弥漫,浮尘滚滚,污染了空气和环境。另外,随着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养殖场和屠宰场产生的废弃物,在高温天气下,经过腐败、发酵,散发恶臭,加速了农村空气质量的恶化。
  我省农村环境普遍恶化触目惊心,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对农村环境重视不够,农村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二是我国现有的环境治理是建立在城市和重要点源污染防治基础上的,导致目前对农村污染及其特点重视不够,农村地区环境法律法规不完善、体制机制不协调、管理机构不健全;三是由于受机构、编制、人力和财力等因素的影响,全市环境治理系统尚未建立起与农村环境工作形势相适应的执行队伍;四是大多数农村污染处理设施建设相当滞后,集中无害化处理率极低;五是农村环境治理缺乏自上而下公共财政专项经费的支撑和政策支持,对社会资金投入缺乏吸引力;六是农村作为村民自治区域,由于乡村干部、村民素质与村民自治要求存在较大差距,造成管理混乱无序、乏力,环境治理问题无人过问,破坏环境无人管理执法。
  一、提高思想认识,高度重视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农村环境治理事关“三农”工作大局,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要充分认识做好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和各级环境治理工作体系:一是要把农村环境治理工作任务按年度、分层次逐级分解到县、乡、村三级,建立目标考核机制,建议将农村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纳入各级领导干部目标责任中,将考评与领导人业绩挂钩;二是要完善农村环境治理立法,强化农村环境法制建设,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建立科学高效的农村环境监察、监测体系和信息系统;三是设置农村环境治理机构,配备必要的人员和设备,加大监察执法力度,促进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四是强化督查制度,定期督查,综合评比,同时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对村庄整治试点进行跟踪报道,促进整体发展。
  二、做好农村环境治理宣传教育工作。
  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宣传栏、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传统媒体,以及自媒体等,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切实增强广大农民的环保意识。同时,加强对广大乡镇、村级干部进行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培训,全面提高他们的环境自觉意识、生态意识、法治意识,增强他们的执法能力和应急能力;并坚持生态环境治理进课堂,增强渗透引导,使广大青少年学生从小就树立环境治理理念,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加大治理力度,全面改善农村宜居环境
  (一)大胆突破,探索建立农村环保长效机制。通过制订村规民约、召开村民代表大会、邀请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等方式,组织村民和社会贤达参与项目运行和管理,探索村民自治、第三方监管与政府支持相结合的运行和管理机制。
  (二)立足长远发展,高起点规划农村环境整治目标。要围绕新农村建设,从环保的角度对辖区内新农村建设做一个整体规划,重点对产业发展、村镇配套建设、村容村貌整治等方面的环保要求做出明确规划,从根本上转变过去环保工作重城市、重工业、轻农村、轻乡镇的局面,逐步实现环境权益城乡均等化。
  (三)立足引导,促进农村环境整治有序开展。一是鼓励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服务范围向周边村镇延伸,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共享;二是引导乡镇建设工业集中区和农民集中创业点,建设标准化厂房,方便建设集中治污设施;三是主动接受产业经济的辐射,更要有超前意识,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严格控制重污染企业和落后产能向农村转移,坚决堵住污染向农村转移的渠道,坚决杜绝新的污染源向农村扩散;四是要大力推行农业清洁生产,养殖业标准化生态养殖,发展循环经济,最大限度地实现农业生产资源的综合利用。
  (四)多方推进,完善农村环境治理投入机制。一是政府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设立农村环境治理专项资金,大力支持环境治理农业项目;二是要强化对“以奖促治”项目的督导,加快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的实施,加强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估,保障现有专项资金项目的顺利实施,确保切实发挥效益;三是制定优惠政策,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运用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治理设施建设和治理项目;四是要用好现有的农村环境整治资金政策:以奖促治政策、以奖代补资金、地方政府配套资金等,发挥环保专项资金的功能,正确引导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有序开展;五是整合涉农项目资金进行“打捆”,实现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与基本农田改造项目相结合,与农村新能源开发相结合,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现代化相结合,整合项目、聚集资金、集中成片、整体推进,充分发挥资金的集聚效应。
  四、围绕“产业生态、环境优美、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的建设目标,积极改善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环境。一是各级政府要转变规划理念,坚持以县域规划指导乡村规划编制,集中攻坚,编制县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并指导各村落编制村庄规划;二是以干净整洁为突破口,把垃圾扫走、把污水治理好、清新空气,作为建设和谐宜居新农村的首要任务;三是建立起长效工作机制,保证和谐宜居新农村由个例到普遍的推广、由“盆景”变“风景”;四是要鼓励有条件的乡村创建为国家级、省级生态乡村,加大生态创建及管理力度,积极推进生态农村建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