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闫旭东 【在京编造虚假恐怖信息 两人被刑拘】2月3日,国家博物馆北侧发生一起交通事故。有个别网民据此编造虚假恐怖信息并进行网上传播。北京市公安局立即组织相关单位依法开展调查工作。当晚,海淀、房山公安分局分别将嫌疑人王某某(女,29岁,河北省人)、战某(男,33岁,吉林省人)抓获。二人均对各自在网上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的事实供认不讳。目前,王某某、战某因涉嫌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分别被海淀、房山公安分局依法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审查中。 ------ 资料来源“3日北京国博发生车祸 两网民编造恐怖信息被刑拘” 这两个人被刑拘我要说一声好!谣言以惑众会带来社会混乱,扰乱人民生活自序,导致人心惶惶,其危害极大。还如当年的大V转发的“自来水里的避孕药”一样,对此一定要进行打击。 但是细究谣言(虚假信息)之根本,却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和群众基础,不信往下看。 三国演义的“第一回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 有着这么一段: 建宁二年四月望日,帝御温德殿。方升座,殿角狂风骤起。只见一条大青蛇,从梁上飞将下来,蟠于椅上。帝惊倒,左右急救入宫,百官俱奔避。须臾,蛇不见了。忽然大雷大雨,加以冰雹,落到半夜方止,坏却房屋无数。建宁四年二月,洛阳地震;又海水泛溢,沿海居民,尽被大浪卷入海中。光和元年,雌鸡化雄。六月朔,黑气十余丈,飞入温德殿中。秋七月,有虹现于玉堂;五原山岸,尽皆崩裂。种种不祥,非止一端。 本来是极端的自然灾害:飓风、地震、海啸和动物变异等现象,在这里被收集到一段,我怎么看怎么象谣言。三国演义中这一段是事件绑定着谣言,分明要绑定种种不祥而解释天下大乱的前提。王朝末年气数已尽,说唱艺人迎合大众心态的表现。 再看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有着这样一段描写: 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zēng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这一段更是玄妙,卜者知道陈胜吴广的意思,教他们怎么创造谣言。这是陈胜吴广借助谣言的传播忽悠普通百姓与他们一起卖命,达到他们的政治目的。 究其谣言的目的往往为了惑众 ,惑众的结果是为了某种目的:恐怖分子为了扰乱社会,军事人员为了离间与反间成功、政治人物为了赚取利益、民众为了博得虚名及创造网络点击量满足虚荣等。 谣言为什么在中国这么盛行,并且容易引起轰动和围观效应呢!我想剖析一二。 一、 民众缺少独立思辨的能力 教育乃立国的根本,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民众的独立思索能力,民众的思辨能力的提高反应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 纵观中国古代,统治阶级最喜爱的统治方法就是愚民,愚民是一剂统治的良药,愚民的结果就是民众的顺从和缺少思辨能力。 记得我上中学时,我的一位中学历史老师把中国百姓的民性说成“吃饱蹲”,意思是说中国的百姓只要能吃饱肚子,然后再找一块有太阳的地方蹲在那里晒晒就非常满足了。 民智的开启需要思辨的教育,需要开放的勇气。 历史上秦统一六国以后,便有“焚书坑儒”的壮举,以实行思想钳制。汉代以后,以经过重新改造的儒家学说作为统治思想,钳制了百家争鸣的思想繁荣,其结果直接绞杀了民众的开放思辨环境。历史上甚至还上演“指鹿为马”的把真信息硬说成假的,其结果危害盛大,被历代统治者所利用。 二、正确的信息往往被掩藏得不到及时披露 中国的另一个特定就是正确的信息往往被掩藏,得不到及时的披露,这样往往会导致民众的恐慌、谣言被越传越神乎。 记得小时候看过这样一本连环画(?),说的是一个地方的墙上被人画了一条狐狸,后来那条被画的狐狸经过几道嘴巴的贩卖,变成了那个地方有一条九尾狐狸,导致了民众的恐慌。可见谣言传播的危害! 在这方面我们也走过弯路,信息公开,被认为是SARS最重要的“遗产”之一,发言人制度更彰显了社会的进步,执政的自信。 三、公共管理对信息的掌控能力 现代社会是信息时代,公共管理对信息的掌控管理能力,提出了对社会治理的高要求。社会信息的及时获取、整理及时披露反映了社会公共管理的效能。在以互联网为载体的信息时代,需要从硬件上、技术上、制度上、管理上多方入手,提高公共管理中的信息管理能力,确保降低虚假信息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对民众造成伤害。 公开透明的执政(涉及国家安全等机密例外)、涉及公众安全等的信息及时的披露,既能彰显了执政为民的民主,又能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普及、信息管理手段的提高,我想谣言惑众的时代快要结束了,有关人员应该清醒清醒了! 写于2017年2月4日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