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莫高窟王道士的功与过|人物

 cat1208 2017-02-05

EYEONHISTORY


莫高窟


王圆箓,这个名字或许你并不熟悉。但名震四海的敦煌莫高窟,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对,这个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就是被他在不经意间发现的,他就是王道士,俗名王圆箓。



王道士(1849-1931) 湖北麻城人。

本名王圆箓,家贫,为 衣食计,逃生四方。

清光绪初,入肃州巡防营为兵勇。奉道教,后离军,受戒为道士,道号法真,远游新疆。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

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


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了巨大的规模,一共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历经了一千多年的发展,成为了世界佛教艺术的中心。


莫高窟的诞生史


via:意公子


这样令人咋舌的瑰宝之地,被王道士不经意地发现了,从此开启了它苦难的旅程……


竭力保护

其实,当发现了藏经洞时,王道士尽他最大的努力,做了他所能做到的一切。

首先,他徒步行走50里,赶往县城去找敦煌县令严泽,并奉送了取自于藏经洞的两卷经文。王道士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引起这位官老爷的重视。可惜的是这位姓严的知县不学无术,只不过把这两卷经文视作两张发黄的废纸而已。

 

1902年,敦煌又来了一位新知县汪宗翰。王道士向汪知县报告了藏经洞的情况。汪知县当即带了一批人马,亲去莫高窟察看,并顺手拣得几卷经文带走。留下一句话,让王道士就地保存,看好藏经洞。

 

两次找知县没有结果,王圆箓仍不甘心。于是,他又从藏经洞中挑拣了两箱经卷,赶着毛驴奔赴肃州。他风餐露宿,单枪匹马,行程800多里才到达目的地,找到了时任安肃兵备道的道台廷栋。这位廷栋大人浏览了一番,最后得出结论:经卷上的字不如他的书法好,就此了事。

 

王圆箓无计可施,斗胆给清宫的老佛爷写了秘报信。然而,大清王朝正值风雨飘摇之际,深居清宫的官员哪望能顾得上这等“小事”。王圆箓的企盼如泥牛入海,杳无音信。


可以说,一个不拿朝廷一分钱俸禄,靠化缘维持生计的道士,做了他能做的一切!单从这点讲,王道士并非愚不可及。可悲的是,几年的努力,这批文物的管理权和实际处置权仍然落到王道士手中。



斯坦因


1907年,英国人斯坦因来到了敦煌,他通过宗教精神的交流将王道士俘虏了。斯坦因说:“我用我那很有限的中国话向王道士述说我自己之崇奉玄奘,以及我如何循着他的足迹,从印度横越峻岭荒漠,以至于此的经过,他显然是为我所感动了。”

 

王道士是愚昧的,也是无奈的。


无奈流失

当斯坦因把敦煌文物宣传于全世界之时,当朝命官这才懂得了其重要价值,但他们不是考虑如何地保护它,而是千万百计窃为己有。


一时间偷窃成风,敦煌卷子流失严重,这是敦煌卷子自发现以后最大的劫难。1910年清政府作出决定,把剩余的敦煌卷子全部运往北京保存。在运送的路途中,几乎每到一处都失窃一部分。

 

大量经卷的散失,曾经使王圆箓感到非常痛心,因为藏经洞最早是他发现的,多年来在他保管期间从未发生过无故大量散失的事,官方如此掠夺,又如此贪心,让他感到愤慨。


斯坦因《西域考古图记》中曾说:“他将全部的心智都投入到这个已经倾颓的庙宇的修复工程中,力图使它恢复他心目中这个大殿的辉煌……他将全部募捐所得全都用在了修缮庙宇之上,个人从未花费过这里面的一分一银。”



其实,敦煌莫高窟文物的流失不应该把责任归因于任何个人,那是历史对当时风雨飘摇的中国的嘲讽。

 

现在,这些珍贵的文物,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国家博物馆,迷人的光彩,一如往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