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身为异族的他,为何被封辅国大将军,陪葬昭陵?

 yfpy1234 2017-02-05

原创眠眠 历史教师王汉周


《左传》中有句名言,叫做“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句话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其实很有时代的局限性。事实上,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异族将帅一生忠心地效力于朝廷,甚至为国捐躯。


比如老王今天要说的这位,他不但立下了汗马功劳,还比汉人更加忠心耿耿。


他的名字叫做阿史那社尔,嗯,听到这个名字你就知道,他肯定不是汉人。

的确如此,阿史那社尔是唐朝时期,东突厥汗国处罗可汗的第二个儿子。


阿史那·社尔(604年-655年),唐初名将,突厥王族,处罗可汗次子


“阿史那”是部落首领可汗的姓氏,阿史那社尔父亲那一辈共有兄弟三人,他们实行的是三人轮流坐庄制度,轮流管理整个疆域。这三位兄弟的名字分别是:始毕可汗、处罗可汗和颉利可汗。


而阿史那社尔就是处罗可汗的次子,他生于公元609年,自由骁勇善战,且有勇有谋。11岁那年,阿史那社尔在碛北建起牙旗,成为了部族首领,与颉利可汗的儿子欲谷设分别统治铁勒、回纥、同罗等部落。他的眼界远远超出其他草原兄弟过去的思想,认为只有集体强大了,个人才能获利,也便是“部落既丰,于我便足”。而且他在位十年中,无所课敛,深受人民的爱戴。


当他21岁那年,他的叔父颉利可汗决意攻打唐朝,阿史那社尔也跟着参加了这次远征。颉利可汗率领着大军攻至距首都长安仅40里的泾阳(今陕西咸阳泾阳县),于是整个朝廷都震动不安了。


因为,当时驻守长安兵力只有寥寥几万而已,而统领全军的,是刚刚即位的唐太宗李世民。不过李世民并没有被对方的气势所吓倒,亲率高士廉、房玄龄等人,翩翩六骑就只身杀至渭水河边,并隔河与颉利可汗对话,全无惧色地怒斥颉利、突利二可汗背约。



颉利可汗征战半生,也从未见过如此气场之人,于是只能认怂。他就在渭水之滨,和李世民签订了协议,双方斩杀白马立盟。这,也就是赫赫有名的“渭水之盟”在此之后,颉利可汗率突厥全体骑兵返回,终于避免了一场恶战。


而李世民那虽万千人吾往矣的无畏气势,也震慑住了在场的另一个人。此人就是颉利可汗的侄子,阿史那社尔。这一幕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李世民也成为了他心目中的偶像。


渭水之盟不久,突厥内部就出现了严重的分裂,薛延陀、回纥、拔也古、同罗诸部落对颉利可汗,变革国家习俗,模仿汉人传统的政令极为不满,于是另立薛延陀为可汗。


此外,突利可汗也暗中与唐联络,并与颉利可汗决裂。同时草原上又突降大雪,寒冷的暴风雪令无数牲畜冻死饿死,缺少了这些重要财富,突厥势力开始走向下坡路。


内忧外患之下,阿史那社尔被迫离开家乡,他率部西迁,企图征讨西突厥汗国。善于用兵的他一战而胜,不但攻占了西突厥将近一半土地,还俘虏了十余万人。为了让自己的头衔显得更好看些,他自立为都布可汗。


然而胜利令他冲昏了头脑,贞观九年(635年)时,他不顾众臣劝谕,一意孤行地率领军队反攻薛延陀,想要报了过去的仇,没想到却因经验不足,吃了人生中第一场大败仗,只能连夜逃奔高昌。


逃亡中的阿史那社尔,非常担心西突厥的报复,此时的他,想到了一个人——自己当年的偶像,李世民。如今的李世民,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刚刚从玄武门之变上位的新皇帝,而是威震天下的唐太宗。


于是,阿史那社尔率领全部万人投奔唐朝。李世民见了他,大喜过望,不但封他为左骑卫大将军,负责守卫皇宫北门(也就是曾经的玄武门,如此重要的一道城门竟然让一位异族人镇守,本身就是很稀奇的事情),一年之后还把自己的亲妹妹衡阳长公主赐予了他。



如此厚待自己曾经的敌人,阿史那社尔又一次被李世民伟大的胸襟所折服,这位新科驸马爷感动得痛哭流涕,决心从此为了大唐,不惜肝脑涂地。


婚后第三年,阿史那社尔就被任命为行军总管,跟随唐军大将侯君集攻下了西域高昌(也就是今年的吐鲁番一带)。到了当年的自己的地盘上,阿史那社尔如鱼得水,在他的协助下,唐军不费吹灰之力就平定了高昌。


到了论功行赏的时候了,其他的唐军众将领纷纷私取战利,只有阿史那社尔以未曾奉诏为由,秋毫不取。直到后来接到了敕旨,他才领受了一些老弱仆户和残次物品。


阿史那社尔如此廉洁谨慎的行为,令李世民极为赞赏,他重重地封赏了他:赐给他一把珍贵高昌宝刀和无数锦缎,还让他统领北门左屯营,封为毕国公。对于唐代非皇族的诸臣而言,“国公”就是他们一生中所能得到的最高荣耀了。


645年时(贞观十九年),阿史那社尔又跟随唐太宗远征高句丽。在驻跸山(今北京昌平)的一场交战中,他身中数箭却毫无畏惧,当场从身上拨出箭头来,继续率军奋勇作战,最终取得了一场大胜。回军后,又被封赏为鸿胪寺卿。


之后,薛延陀部落又趁唐军远征之机悍然入侵。面对老对手,阿史那社尔早就想了结了这一段旧恨新仇。他与名将薛万彻一同出征,前往胜州(今内蒙古准格尔旗)抵御薛延陀大军。此战的结局,自然是阿史那社尔成功平定了这个不安分的部落。


647年时(贞观二十一年),阿史那社尔被任命为昆丘道行军大总管,这个职位和当年的李靖是平级的,可见唐太宗对其的喜爱。


同年,他与契尔何力、郭孝恪等将领征讨龟兹。在熟悉的地方,阿史那社尔总是无愧于自己“西域之王”的威名,第二年时,他就击破西突厥处月、处密二部,领兵从焉耆的西面直抵龟兹北部边境,并擒杀焉耆国王薛婆阿那支。


整个龟兹为之震动,以至于守城将士听到了阿史那社尔的威名,就吓得弃城逃走。



唐军进驻碛口后,阿史那社尔又任命伊州刺史韩威为前锋,右骁卫将军曹继叔紧随其后,进军多褐城(也就是今天新疆轮台西),龟兹王只好亲率五万兵马抵御。


面对同样高鼻深目的对手,阿史那社尔心生一计,他安排韩威假装不敌,撤退到数里之外,诱惑龟兹军队追击深入。随后,他又下令曹继叔从侧翼包抄,一举大败龟兹军。


不久之后,阿史那社尔一鼓作气,亲自攻破了龟兹都城,龟兹王只得匹马单骑西逃。


阿史那社尔当然不会放过立功的好机会,他留下郭孝恪守城,自己率精兵追击,急速行军六百里,在大拨换城(今新疆阿克苏)终于追上了龟兹王。眼见退无可退,对方只能试图负隅顽抗。骁勇的阿史那社尔一连攻打了四十天,终于攻克了大拨换城,并生擒龟兹王。


阿史那社尔先后攻破龟兹处月、处密,占龟兹都城、大拨换城五座大城,另有小城七百余座,但他没有对任何一座城市发动过残忍的屠城。不仅如此,他还安排左卫郎将权祗甫去到各城动之以情,宣传大唐对于异族的礼遇,于是各城百姓纷纷相继请降。


为了安抚民心,阿史那社尔特意召集城中父老,表达了自己吊民伐罪之意,并立原龟兹的王弟弟为新任龟兹王。此役令整个西域震动,西突厥、于阗等国甚至争先恐后地送来驼马、军粮,讨好唐军。阿史那社尔在西域设下了“四军镇”,将大唐的疆界,推进到帕米尔高原和中亚。



功劳赫赫又身居高位的阿史那社尔,自然引来一些小人的猜忌,他们暗中诋毁,说他身为异族,难免会存有反叛之心。然而唐太宗李世民深刻理解“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道理,他对阿史那社尔深信不疑,对那些贬损充耳不闻。阿史那社尔用一身的赫赫军功证明了,唐太宗并没有看错他。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时,一代天骄李世民终于与世长辞。阿史那社尔闻讯后,悲伤得痛哭流涕,他做出了一个属于突厥族人的悲壮决定:要自毁面容,并殉葬于太宗墓前。


但唐高宗李治阻止了他,他显然不会允许如此一位功勋显赫的老臣选择这样离开人世。李治想了另外一个办法,他将阿史那社尔和贞观年间归附的其他十三位外族君主,雕刻成“深目大鼻,弓刀杂佩”模样的石像,树立在李世民的昭陵墓道上。



李治还改任阿史那社尔为右卫大将军,又在653年(永徽四年)时,进封其为镇军大将军。


655年时(永徽六年),阿史那社尔病重离开了人世,李治追赠其为辅国大将军、并州都督,赐谥为元。


他被许可陪葬昭陵,其陵墓紧紧毗邻着李世民。他的坟冢被修建成了葱山的形状,作为他平定龟兹之功的表彰。他的儿子阿史那道真,也继承了父亲曾经的职位左屯卫大将军,并以逻娑道副大总管身份征讨吐蕃。


身为一位异族突厥王子,却忠心不二地立下无数功劳,阿史那社尔注定永远名留青史,成为中国历史上璀璨的一颗将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