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师,这个春节,学生回来看您了吗? | 特别关注

 _王文波 2017-02-06


这个寒假,武汉某高校的90多位大一新生选择用回学校看完恩师的方式完成学校布置的感恩作业。


老师,在您的教学生涯中,是否有将学生时代铭记心中,走了多远都不忘回过头来的学生?这个假期,他们来看您了吗?


回学校 看恩师

“上大学是不是总能睡到自然醒?”陈烨焜近日回归母校新疆奎屯第七中学看望老师,发现学弟学妹们最关心的问题竟是这个。


甘肃平凉二中的毕业生李芳芳也偷偷溜进自己高三班主任的早自习的教室,还给昔日的班主任送去了精心准备的贺卡,并和学弟学妹们分享了自己在大学学生会和社团的成长经历。

 

湖北省随州市的金凤也在寒假回到了随县二中,并且在班主任老师的安排下与学弟学妹们分享了自己高考的奋斗经历,以及填报志愿的技巧。

 


这些学生都是16级的大一新生,都来自武汉某高校,这个寒假有90多名大一学生选择重返高中校园拜访昔日老师,这是学校留给他们的一份别出心裁的寒假作业。

 

当然,作业只是一个由头一种形式,相信学生们探望老师的感恩之心是真诚的。我们听过许许多多饱含师生之情的故事,有不少家长和孩子在毕业之后仍与孩子的老师保持良好的关系,逢节有一声问候,遇事有一份关照。又是一年寒假一年佳节,这个假期,您的学生来探望过吗?

 

哪些学生毕业后更愿意看老师

哪些学生在毕业之后更愿意探望老师?曾有调查试图通过280多份问卷回馈寻找答案。结果发现从各年龄段的百分比来看,25岁以下和55岁以上的人每年探望老师的频率相对较高,能够保证一年一次甚至达到一年多次。

 

25岁以下的人虽然已从中小学毕业,但大多仍保持学生身份或者刚刚工作,从身份认知和时间条件来看,这部分人更容易将看望老师的想法付诸实践。比如在调查中,走上工作岗位不久的崔小姐就表示,自己在学业的每个阶段都遇到过给自己很多帮助的老师,在毕业后跟他们都保持着联系。

 


哪类老师有更多学生看望

调查还发现,大多数学生都会去看固定的老师,而不是无规律地看多位老师,而这位往往就是当年对自己影响最大的老师。可是,为什么同样教书育人付出辛劳,有些老师常常受到学生惦念和探望,有些老师则相对没有那么“吃香”?除去班主任与科任、主副学科的区别,还有哪些老师爱有学生探望呢?对于这个问题,云南大学石鹏飞教授的说法很有趣。

 

石教授把教师在学生成长中起到的角色作用分成三种——“探照灯”“手电筒”“萤火虫”。

 

“探照灯”式的老师就是传说中的“好老师”,做的工作多是引导性的,不光为学生指明眼前迷惑,更是目光高远具有前瞻性;“手电筒”式老师中规中矩,能保学生平平稳稳完成学业,不至于走歪路或掉到“坑”里去;而与前两类老师相比,“萤火虫”式老师就只是在学生成长道路上一闪而过,没发挥特别的影响因此也换不来学生深刻的记忆。


 

这么一分析,我们就明白了!其实呀,学生记忆老师的模式和老师记忆学生的模式有相似之处。比如,我们公认,老师最容易记住的都是表现特别好的绩优生和最调皮最令人操心的“熊孩子”,至于方方面面都表现平平的中等生则很容易被忽视。同理,表现平平的老师在学生十数年的求学征途上也是最易被淡忘的一类。

 

对此,某乡镇小学的数学老师李兰是这样说的:“教书有30年了吧,但是教出去的学生一个都没来看过。”李老师交出了不少考上大学的学生,但没有人装成回来探望,身边的老师们似乎也没有学生回来看望过。

 

李老师也曾考虑过这种现象与自己教学风格的关系,她自认是很平凡、不出彩的老师,估计记得她的学生也不多。“就算是担任主科老师,但也没在学生的发展路上起到大的引导作用,被遗忘也是正常的。”李老师说道。


什么挡着探访之路

有人用心牵挂就有人认为“相见不如怀念”,有人视老师为亲为友就有人要“相忘于江湖”,是什么阻挡着学生探访老师呢?


时空条件限制

有三分之一的人表示想看老师但没有时间,有五分之一的人因为距离太远而没能去探望老师,可见时间、和距离的限制是很多人无法经常探望老师的原因。

的确,如果毕业之后在异地工作,可能一年到头连见父母的机会都非常少。不过好在当前通信科技发达,即便实在挤不出时间,一条短信、一通电话甚至一段在线视频也能表达关心之情。


情感基础薄弱

也有人直言不讳,认为并没有必要去看老师。老师的精力很难顾及所有学生,而自己上学期间又默默无闻,没有得到过老师特别的帮助和引导,或许一别经年,老师都不记得教过这么一个学生,贸然去看反而尴尬。

行动归根结底由情而发,既然没有这份感情自然无意联络,人生中有难忘的人也有过客,希望即便是一别两相忘的师生们都能各自结识真正难忘的人吧!


礼物变成新负担

有些朋友原本愿意也经常去看老师,不想一些额外的人情世故给他们添加了负担。比如网友林先生说,自己上班后也曾多次看望老师,本来就是单纯地看望,和老师聊聊天。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同学间开始时兴带礼物去看老师,搞得林先生不带着大包小包的东西都不好意思去了,结果就渐渐跟老师失去联系……

对于看老师的花费有媒体做过采访,有16%的人看老师是零花费,24%花费在0—50元,40%的受访者开销为50—150元。“探望老师大多和同学结伴,十来个同学合份去买点水果和鲜花,大家平分下来,其实开销也不算多。”另外,中教君认为,毕业生有心返校就是难得的情谊,至于买不买礼品,买多买少,相信没有老师会耿耿于怀的,您说是吗?



“混”得不好 有负所望

有的学生,尤其是毕业一段时间已在社会上摸爬滚打数载的,有种心理压力,就是想起当年老师苦口婆心劝学,希望学生出人头地,如果自己“混”得不好,收入和社会地位不及预期,总觉得没脸面去见当年的恩师。这种心态成了很多人与老师失去联系的原因。

关于返校看望老师,老师会不会在意学生混得好不好的问题,网友“阅世书生”或许说出了多数老师的心声:作为一个老师,学生来看我,真正让我感动的,绝不是他当了多大的官,挣了多少钱,那是他自己的福报,和我没关系。真正让我感动的是,不论他现在是谁,他的心里还有我这个人,他还记得他曾经是谁。你知道,自己曾在他的生命里扮演过一个重要的角色,你曾经影响过他,甚至改变了他。这是多么奇妙的缘分!



不知见面聊什么

有的人不想看老师的原因很实在——不知道聊什么。很多学生对老师的了解仅限于校园,少有额外交集,对其他情况知之甚少,毕业后,原先的环境不复存在,物是人非老师也有了新学生,再见面聊些什么才能不尴尬?

老师,如果您看出来探望的学生也有这样的尴尬,不妨引导他们用这些“姿势”打开话匣子——聊聊从前的班级和学生,上学时他们调皮掏蛋的糗事;聊聊学生毕业后母校的新变化,谈谈其他任课老师的近况;问问学生近来的学习、工作,如果有什么困惑或许能试着支支招;打听其他学生的近况……


往届生来探望 老师怎么想

有学生来看 很让人羡慕

“那些常有学生去看的老师最令人羡慕。”花市小学校长郝海鸥说。


郝校长觉得,如果学生不愿去看老师,说明对老师的情感不够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老师也应该反省自己怎样才能做一个好老师,让学生从心底爱你。而对学生来说,尊重老师最好还是能从行动上有所表示,毕竟面对面的交流最能直接的表达思想,联络感情。


大家都忙 不来很理解

云南某高校的杨老师虽然表示“逢年过节接到他们的祝福和问候还是挺开心的”,但也十分理解毕业后为工作为生活奔走忙碌的学生。“当了老师以后也很理解学生,只要他们工作好、生活好,来不来看望老师都无所谓。”杨老师说,现在人们生活节奏较快,压力也很大,自己很理解学生们。


您曾是学生,有自己的老师,如今您也成了别人的老师,身份的转变是否让您对“回学校、看老师”有着别样的理解?欢迎您说出自己的看法。




编辑 | 齐晓君

文章来源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