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森林旅游中游憩空间的景观营造

 阳光普照一生 2017-02-06

\与天地对话—为自然梳妆\

随着一波又一波的登山热、跑马热、骑行热的涌现,森林旅游被推向市场前哨,森林中基础设施、娱乐设施、休闲设施的建设以及优质景观的营造也随之不断完善。本文从森林旅游的游憩空间入手,旨在探讨通过景观空间的营造在森林中打造宜游、宜乐、宜享的人本空间,满足不断扩大的森林游憩需求。

游憩既包含“休养”和“娱乐”两重意思,更古至今,娱乐、运动、游戏、休养都是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这个现象的载体即游憩空间。因此,优质的游憩空间营造需以人为本。通过对亲子群体、青年群体、中老年群体、学术群体等人群的分析,在森林游憩空间的需求中随着人群的不同,在休养和娱乐两方面的需求也不同。


文本从景观廊道、景观斑块、游憩线路等进行简要探讨。


1、合理把控游憩节奏,形成全时空多维度景观廊道


人们为何享受音乐、青睐诗词歌赋,都因其具有抑扬顿挫的五音六律,或轻歌妙舞、或感心动耳。在森林中旅行,眼前的美景、耳畔的声响、鼻息间的芳香······犹如享受音乐般,使人不禁随风曼舞、逐溪而歌、吟诗作对、自在心灵······

我们通过以人为本的设计,融合互动性、体验性、趣味性、情感感悟、多元娱乐等形成综合游憩空间,并将每一个景观音符串联,在合理把控空间尺度的前提下,构建富有节奏感的全时空多维度景观廊道,最终形成纯自然的森林游憩节奏。

全时空即全天候、全季节的游憩,表现在景观廊道中便是一步一景、季相分明、四季有花、分段布景。例如通过七个主题景观段串联成景观廊道,形成唯美彩虹路。

全维度即林上、林中、林下,林内、林边,通过视、听、闻、触、味来体验游憩。并通过加载立体交通、体验性景观休憩节点,在游线设计上形成鲜明的阶段性和空间序列变化的节奏感,让游客在游憩过程中感受自然的乐章。例如将自行车驿站设置于森林垂直空间的中段,垂直空间的底部设置慢行步道,形成林下静、林中动,林下慢、林中快的节奏交叉,丰富森林步道系统。通过乔灌木的疏密搭配,使得在景观廊道游憩中形成慢、中速、快、缓慢等不同节奏的拼接组合,使游憩体验者产生全时空下多维度的游憩节奏体验。


2、科学规划游憩线路,形成游憩体验全覆盖


游憩线路的形成需要通过游憩节点,即“点”,游览步道,即“线”,点线串联形成面域,即“森林旅游中的游憩空间”。

因此我们首先需通过对场地资源进行全方位整合,扫描优质资源,摒弃有害资源,合理划定游憩范围,通过圈地式规划,通过围合、半围合空间的不同景观空间营造,将森林中可利用地块逐个设计优化,实现游憩空间最大化利用。

并从公民参与度、游憩安全度、体验舒适度、情境美观度等方面选择游憩节点,在分析了儿童、青年、中老年、残障、亲子等人群的需求后,将科普、游乐、慢憩、观光等业态科学布局。通过功能组团集中、业态交叉分布等方式,使游憩线路规划满足各个阶层、各年龄段的游客体验。最终形成一条主要游憩线路串联多个主要游憩组团;多条特色游憩线路串联系列游憩空间,达到游憩体验在规划区内全覆盖。


3、加载个性化主题空间,形成功能丰富的景观斑块


优质的森林游憩空间需要有特色的游憩节点构成。而森林的形成通过植被群落实现,因此在同区域、同纬度或同气候条件下的森林游憩景观设计中最普遍的问题是同质化。漫山的竹林,江南这边到哪都一样,天南海北都有松林,爬过一座又一座的山,似乎都是一样的风景。


因此,加载个性化主题空间对当下森林旅游发展尤为重要。


3.1首先需从功能入手


若功能界定为赏花游览区,在景观营造中必然首先改变其植物配置,引入林下花海,增设花海景观小品,丰富林间色彩。若功能界定为儿童游乐区,在景观营造中势必淘汰有毒植物、带刺植物,种植高大乔木,建造儿童游乐设施,增加防护措施。


3.2其次是个性营造,景观的个性从软硬两方面着手


软性的景观营造主要体现在植物、色彩、造型的营造上,通过挖掘彩叶植物、季相鲜明的植物、花卉植物丰富森林色彩,通过植物培育、植物艺术造型设计等丰富森林中植物景观的形态。硬性的景观营造通过铺装、设施、装置的个性化、创新性设计来填补,使得人造设施成为森林景观中的艺术品。


4、融入文化为游憩空间点睛


主题公园、文化街区等项目的成功落地,很重要的一点便是文化的应用。在森林游憩空间的景观营造中,文化元素的加载必然是点睛之笔。这里笔者不想探讨生态与文化的关系,森林旅游本身即是生态文化的体现,那么如何在文化之上加载文化,笔者认为对于地区历史文化、历史人物、传统故事的加载可使生态更接地气。

例如以小蜜蜂的动画故事为情节,将勤劳的小蜜蜂作为某片森林旅游区的吉祥物,在景观营造中不断出现,通过各种采蜜、骑车、拔河等拟人化的形象丰富森林空间。或加载七仙女等神话故事,营造仙境般的森林游憩景观或引入本土乡音、地方语种,通过寻觅有趣的乡音打造趣味森林游览线路。


5、积极创新设计理念,构建智能景观空间


随着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化、智能化在景区的应用也越来越普及,在森林旅游中因其复杂的地形等原因,从旅游安全的角度出发,构建智能型森林旅游尤为重要。

在景观空间的营造中,笔者认为可通过创新设计理念,借助景观空间营造打造智慧森林。


5.1加载全球定位系统,实现精准定位


例如,在桌椅的设计中,通过游客触碰桌椅上的某按钮便可在游服中心精准定位,桌椅本身可根据周围环境亮度的变化,调整自身的亮度,为在森林中迷失的游客提供休憩、指引、自救。


5.2引入触摸发光材料,打造互动景观


比如栈道扶手的设计中,通过体感温度的变化,使得局部区域扶手色彩随着变化,在不同人群同时通过这一段景观时,便会出现变换着的炫彩栈道。


5.3灵活应用远红外线感应技术,实现景观效果自动调节


在水景设计中,通过感应形成大水流,大瀑布景观,就如同扶梯,在无人使用时缓慢运行,有人使用时快速运行。将这个理念应用于人造水景,可大大减少用电量及用水量,同时也能获得良好的景观效果。


5.4引进人机交互系统,创造森林迷幻景观


森林旅游受季节、天气影响较重,因此,游客无法同时真切的体验某地的优质环境,可引进人机交互系统,通过多点布设,为森林创造海市蜃楼般的奇幻景观;通过窗户、木门、黑洞等形式布设,犹如哆啦A梦的时空门,为游客创造身临其境的景中景。


6、梯级式构建多层次游憩空间,满足不同人群游憩需求


每个游憩节点通过植被、设施的加载形成游憩空间。在这个空间中,有儿童、残障人士、老年人、甚至还会有孕妇,因此在景观设计中应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需求,根据人机工程学原理对于不同人群的设施设备使用舒适度进行分析,可采取梯级式构建多层次的景观空间,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1
最底层是儿童游憩层,适宜放置低矮的坐凳、点缀小动物雕塑、种植适宜滚爬的地被植物、设计浅浅的小池塘······;
2
第二层是老人、残障人士等使用较多的游憩层,适宜放置舒适的休憩桌椅、种植芳香植物、设置扶手·····
3
第三层是一般人群赏玩的游憩层。需种植一人多高的植物以遮挡视线,通过植物营造独立的围合景观空间。
4
第四层是青少年及青年人群喜爱的娱乐层。通过依托高大树木设计垂直空间中的游憩设施,满足青年人群体验需求。
5
第五层已超出一般人登高要求,需要借助构筑物完成对森林上层的游憩布置,因此在设计这层空间时需要格外注意护栏等安全设施的设计。同时需要注意对有恐高等心理障碍的人士不宜开放。
6
第六层是森林上层的独立空域空间。这里的游憩空间从广义上可认为是无边界的,可以发展各种低空娱乐,而狭义上却局限于人造设施范围内,例如滑翔翼、观景塔、直升机等。低空旅行也是未来森林游憩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来源:和美智业机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