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恒解·凡例

 圆二书斋 2017-02-06

一、《论语》者,孔子门人集孔子语而论撰之,有《鲁论》《齐论》之分,齐、鲁门人各自记之。汉代原各分行,传《鲁论》者,夏侯胜、萧望之、韦贤及子元成;传《齐论》者,琅琊王卿、胶东庸生、昌邑中尉王吉。汉文帝时已立《论语》博士,盖当时遗经始出,朝廷重之,各听其自为师说,通一经以上者皆拜官,故治《鲁论》《齐论》诸人皆名于时。至景帝子余为鲁王,广孔子旧宅以为宫,闻壁中钟声琴瑟之音,得《论语》《孝经》,谓《论语》为《古论》。《齐论》有《问王》《知道》二篇,《鲁论》及《古论》无之,《古论》篇次亦不与《齐》《鲁》同。张禹受《鲁论》于夏侯(包)建,又从庸生、王吉受《齐论》,兼讲说之,为世所贵,包咸周氏为之章句。《古论》惟孔安国谓之训解,而世不传,至顺帝时,马融始谓之训说。汉末,郑康成就《鲁论》篇章,考之《齐论》《古论》,稍为训诂。魏陈群、王肃、周生烈皆为之义说。正始中,孙邕、郑冲、曹羲、荀凯、何晏五人同奏进《论语集解》,盛行于世,而流传止名《何晏集解》,意五人虽同奏进,而何晏实总其事,故不尽列四人之名也。是后,《论语》以此书为主,梁皇侃为之疏,至宋邢昺奉诏改定旧疏,颁列学宫,而皇侃之疏遂微。我朝日本国进献其书,其文与邢昺《义疏》微有不同,然大旨无甚出入。今仍从何晏《集解》、邢昺疏本为之训释,其他不及详载也。

一、《论语》一书,自汉文帝立博士,屡朝疏解者不一,而其书多不传。宋元佑以《论语》《孟子》试士,当时已尊为经。注之者何晏最早,为之疏者皇侃、邢昺最著。唐韩愈、李翱《论语笔解》、宋苏辙《论语拾遗》、陈祥道《论语全解》皆在朱子之前,至朱子《集解》出,而诸家尽废。若郑汝谐《论语意原》、张栻《癸巳论语解》、戴溪《论语问答》、蔡节《论语说》、赵顺孙《纂疏》、金履祥《集注考证》、王安石《论语注》、其子雱《口义》,皆与朱子相后先,而安石经义当时且以之取士,其余与朱子或同或否,要皆各有发明。其以《论语》《孟子》与《大学》《中庸》为四书,则自朱子始,是朱子之功大矣,但以四书取士始于元朝。而继朱子而起者,若刘因《集义》、陈天祥《辨疑》,犹与朱子异说。若许谦《丛说》、胡文炳《四书通》、张存中《四书通证》、朱公迁《四书通旨》、史伯璿《管窥》,以上皆元人,其与朱子异者已少。而袁俊翁《疑节》、王充耘《经(义)[疑]贯通》,则因宋元佑以来以经义取士,经义之外复有疑义,故二人辨别疑似,以成此书。即明洪武三年初行科举,亦以《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二节,与《孟子》道在迩一节合为一题,问平天下大指同异,盖未尽循朱子之说也。元有詹道传者作《纂笺》,虽间疑朱子,然实止就朱子《集注》《章句》正其音读,考其名物度数。迄后蔡清《蒙引》、吕枬《因问》、高拱《问辨录》、陈士元《类考》、周宗建《论语商》、刘宗周《学案》、章世纯《留书》,皆明人之书,虽或驳异朱子,而大旨不能出其范围。若永乐所纂《四书大全》,剽剟成书,专为科举而设。自是时文取士,恪守朱注,虽有他书,人每视为赝说矣。然朝廷以圣人之书教人,固欲其即圣人之言,知圣人之心,体圣人之行,斯可以经世理物,岂专为科名计乎?朱子之书行世数百年,服习而成忠孝节义者,不胜屈指,曷敢妄为拟议?但朱子本意,亦不过欲发挥圣人义理,使后人易知,而千虑岂无一失?苟有细心读书,善会圣言,补朱子之所未及者,朱子当必不禁。沅不佞,非能一毫有得也,特训蒙有年,偶有所见,私语门人,积久遂成卷帙,非敢与前人颉颃。亦庶几准以天理人情,欲人易晓,而由此书以成道,修其身以及人,不愧读书。区区妄庸之志,知不免获罪高明,亦未尝不冀大人君子谅其愚闇焉。

一、圣人已往,至今如见圣人,以其言行具在此书也。朱子《集注》第释章句义理,而圣人言语抑扬轻重间神气所留,讲章每至误会,则第作行文之用,已失圣人之真。故愚于词义稍有未达者,既解正文,复为串解、附解,欲求详明,不免多赘,识者原之。

一、读圣人书,即当学圣人,圣人只是全得为人之理而已。孟子言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君子存之则为人,庶民去之则禽兽。所谓君子,自舜禹以下皆圣人,是圣人始能无愧人耳。学至于圣人,乃能曲尽人伦之道,洞悉天地民物之理,达而在上为伊周,穷而在下为孔孟,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非有神奇变化不测之术也。后世视圣人太高,以为不可学,不必学,则嗜欲累之,境遇困之,遂有学穷二酉而伦纪不修、高谈性命而忠孝不全者。故愚注释此书,惟取简明易晓,诚使体圣人之言,存圣人之心,行圣人之事,则虽贩夫牧竖,亦可为圣为贤。不然,词章记问术数多端,以夸奇妙,必智慧之士乃能,所谓愚夫愚妇与知与能,困知勉行成功则一,都说不去。读是书者,当知圣人之心理与我无二,第能存养以清其源,实践以竟其事,即可希圣希天,毋为高头讲章所误也。

一、孔子之圣,自汉至今尊崇颂赞者多矣,要不外乎阎复之言,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明;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法。二语括尽一切。奈世人推尊夫子,却罕身体夫子,亦由先儒视夫子太高,阻人进步。今略为考辨孔子之事,以免学圣者望洋之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