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未来学校必经之路·现象篇】五对矛盾出现时,意味着未来学校已来

 lemonray 2017-02-06

新思考


未来学校究竟离我们是近还是远?

我们需要一双识别的眼睛;

我们需要理解未来的本质;

我们需要找到适合的方法;

未来学校必经之路为您一一呈现!

现象篇

五对矛盾出现时,

意味着未来学校已来

年末、岁初、即将进入的新学期,这些时间节点微信里关于未来学校的“预言”总会特别多:未来学校的几大特征、若干趋势,甚至眺望一下“2040”“2050”的学校教育。说实话,这些文字的确能够让广大教育工作者实现认知升级,但另一方面也免不了陷入“知道分子”迷思——“知道”之后继续循着“开学—放假”这种可规划有规律的特有的“学校节奏”周而复始——那些“文字描述”似乎还离得有点远,眼前的学校依旧是整整几代人成长的集体记忆。


那么,未来学校真的离我们远吗?怎样才能一眼识别出它的存在?告诉你,当以下这六大矛盾出现并令你倍感不适时,意味着你的学校正在步入未来!


第一对矛盾

产品VS用户

工业社会存续至今的传统学校模式,简而言之就是把12年里需要掌握的知识分解成一个个站点或流程上的环节,一批批学生进入流水线完成“加工与装配”,检验质量的标准就是分数,最后经历“独木桥”分检后贴上不同等级的成品标签——基础教育的任务就此完成。学校的整个运行过程中,成年人绝对掌控着生产进程,处于主动地位,而学生则成了批量的产品,优等品越多,就越是一所好学校


然而今天,无论你对“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认识到什么程度,都无法回避一个事实,有史以来第一次,学生在时代变革中处于绝对有利地位,他们比自己的父辈更舒适、更聪慧、更自由,甚至这些未成年人已经成为推动社会乃至学校转型的一股强大的力量。尽管他们依然无奈地接受着各个知识站点上的反复操练,也尚无力真正去颠覆旧有评价体系,但他们的自我意识早已生长。他们清楚地知道,“我是用户,选择是我的权利”——我可以不只在一个地方学习,还可以选择更多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机会;我不需要占有什么(自己的教室、自己的教材、自己的老师),但可以连接和使用到更广的资源……


当一套仍适应于批量生产的学校运行体系与一个个具体而真实的“用户”相遇,“主权”的角力、观念的冲撞、供需的拉锯便开始了。于是,把我们面前的学生真正看待成“用户”,不断去研究、满足、培育和引导他们已经显现和尚未自知的需求,并通过“生产”出高敏感度的课程、活动、机制与平台等产品,收集并提取“用户”的态度、体验和满意度等信息反馈,使得学校更具粘性与吸引力,这已然成为一个需要破解的重要命题。


要真正告别把学生当“产品”的路径依赖,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其发展的“用户”成长解决方案,必然是一段艰难与纠结的历程,你的学校正在遭遇这样的矛盾吗?如果是,那么未来学校正在逼近。


第二对矛盾

计划性VS不确定性

2014年,密涅瓦(Minerva)大学的兴起让全球的学生趋之若鹜,一所没有任何历史积淀、没有校舍建筑群落的零起点大学凭什么吸引不少优秀学生甚至放弃老牌常春藤的Offer而选择它?原因就是它“制造”的概念——大学四年通过在全球七座城市的生活与深入互动完成自己的学业。当这一概念完成顶层设计之后,学校就与世界各地的学生共同开启了用自己的经历创造一部学校“成长史”的历程。很多时候,学生们不知道明天将会面对什么?会遇到多少难题需要他们去解决?学校不会给予现成的标准答案,而是尽可能提供技术支持与援助资源让学生学会主导自己的学习进程。


为什么这样的大学会流行起来?其中最强大的吸引力就是“不确定性”


尽管密涅瓦大学依然是小众的,它不可能适合于所有学生,但它却提醒我们必须重视一个事实,学校与课堂里将会越来越鲜明地出现两大阵营——极喜欢“不确定性”的学生群体与习惯于“确定性”的教师群体


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和教师总是在课时、进度中展开有条理的工作,“计划性”让我们可以对教育教学作出“以我为主导”的安排,也让我们获得可掌控的安全感,任何的“意外”,哪怕是一次雾霾停课,就会给整个教学秩序带来“麻烦”。


但我们面前的学生则完全不同,他们期待惊喜,他们热衷挑战,他们热爱“不博不精彩”的生活,于是在一个足能满足其口味的年代,学习组织方式的重混让他们可以在不断连接与选择中展开属于他们的学习生活。这种学习超越地点,虚实交替,重混了时空;这种学习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重混了边界;这种学习只有趣味相投的社群,没有规定编号的同学,重混了角色,也只有在这样的学习中,更多的“可能性”才能孕育而生。


不确定性带来的是活力,也是风险,它让我们重新审视超越课时、进度、计划的目标分解、评价标准和资源供给;不确定性也意味着创造出更多的“可能性”,而“可能性”是教育者的信仰,敬畏每一个生命成长的表达方式就是相信“一切皆有可能”。


当学校原先的计划性正不断受到挑战时,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在考验着我们的价值观时,请不必担心,那说明你的学校未来已来。


第三对矛盾

不适感VS舒适区

近年来,当我走进不同的学校,发现教师群体中涌动着这样的愁绪: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好教了,难控难管不听话,情绪不稳动力不足;能否得到老师的喜欢不那么重要了,同伴中的地位变得更加在意……难教,的确如此,以往不同的学生我们用相同的方式教,他们也没有其他选择;而现在他们开始拒绝,或者不再“配合”,给点面子的那就“假装学习”吧,这样,学生的个性真相就越来越显现出来。


学生个性展现得越充分越真实,教师的“不适感”就会升级,尽管我们都会在文章或发言中说“教育的本质就是发现与唤醒”,但孩子们一旦被这个时代趋势所唤醒,我们反而猝不及防了,已经习惯了几十年的舒适区正在被击破。是捍卫阵地,还是主动放弃,通过学习积极走向下一个“舒适区”,这是一道全新的选择题


有人说,既然看到趋势,选择何难之有?是的,我也曾遇见过许多主动放弃阵地的老师,结果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发生了,他们发现再也不可能出现第二个一劳永逸的“温柔乡”,只有在不断袭来的不适感中“冲浪”才是常态的“舒适区”。


学校正在成为不适感与舒适区的“战场”,它并不是发生在师生之间,而是所有人需要面对的现实。我们每一个人都会一次次地成为全力避免掉队的“菜鸟”。因为谁都不知道,未来会出现多少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新科技,在这些新科技面前,我们自然成为“菜鸟”;因为不仅出新,还有更多的科技在迭代更新,这使得我们始终处于“菜鸟”级别;还因为这个时代的淘汰循环在加速,没有一个人能够拥有足够的时间去掌握所有的事情,永远保持“菜鸟”身份,也就意味着你始终是一个“学习者”,这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与年龄、经验、角色、地位都无关


你是否已经感觉到不适感与舒适区之间能量转换的增强?或者正在感受着得到与失去之间交替频度的加快?呀,你的学校已经走近未来!


第四对矛盾

参加VS参与

“本周一上午全校大队集会,所有同学必须参加”

“本周五下午全体教职员工大会,听专家报告,必须参加;因故不能参加者,须向分管领导请假”……

类似这些话,在学校里的你是不是已经听出老茧来了?如果我告诉你,这些话很快将退出历史舞台,你相信吗?


集体行为下的“参加”必然导致一部分人是被动的,但在传统学校体系中又是无奈的。因为过程是标准化的,行动是统一性的,教师只需服从于校长或相关上级,学生只需服从于教师,无论你愿不愿意,自上而下的要求布置中,你只需要“参加”到统一行动就可以了


然而今天,你生活的世界已经完全不同。每个用户制作的视频正以每天10万条的速度传到了优酷等网站平台;一个硬生生创造出来的“双十一”节每年以爆发级增长刷新了销量纪录,创造这些奇迹的时间、能量和资源来自哪里?就是每个普通人的“参与”。参与行为所携带的营养推动着普通大众撰写百科全书、普及科学知识、制作免费教程,人们突然在惊喜中被唤醒“原来我的业余爱好,还能交易、变现,创造出新的价值”——这种对于“参与”的原始冲动已经扭转了全球经济,并且还将在社交网络的氛围中逐步转换成社会主流


近几年来,我发现中小学校的科研课题越来越多地与“参与”有关,无论是高参与的课堂教学特征还是选课走班的教学组织形式,这些探索都揭示了学校开始真正关注到“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能激发人的主动参与,不去理解人是如何学习的过程,那么教育改革只能是纸上谈兵。事实上,“参与”首先意味着价值认同,同时必须尊重选择,并且在意义构建中激发动机,一个积极的、高质量的参与行为一定是责任、激情和能力的结合。


当你被动“参加”学校活动的次数在减少,主动选择的机会在增加的时候,恭喜,你的学校正在走进未来!


第五对矛盾

成长VS成功

我采访过一个女孩,她在高中三年中创立过四个社团都以失败告终。认识她的老师曾这样“忠告”过我:“别听她瞎扯,总是想法很多,但眼高手低,办了四个社团没一个成功的,这不高三了,还在折腾又想成立一个新社团”。后来,我和这个女孩聊了一个下午,我惊讶地发现,她既能够用最简洁的语言描绘出从发起一个社团到失败的全过程,又能够提取出主客观因素对每一次失败做归因分析,更重要的是她能够坦然地告诉我在每一次失败中她对自己的新认识,最擅长什么,并不擅长的是什么,可以继续发展的优势是什么。再后来,我听说她在申请国外大学的过程中,无论简历还是面试,都讲述了自己的“重要失败”,最终被录取。


这个女孩的故事让我常常去思考“成长与成功”的关系,因为对它们的价值思考不仅仅存在于启迪人生,还会影响到最微观层面的每一天的课堂


我同样难以忘怀听过的一节小学科学课,主题为“发亮的灯泡”,需要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运用学过的并联串联知识,动手设计一个电路让小灯泡亮起来。老师在各个小组间穿梭,并给亮起灯泡的小组以掌声,突然一个小组举手请求“援助”,老师走过去试图与孩子们共同解决问题,紧紧2分钟,另一边的小组高声叫喊“老师老师,我们的亮了”,老师下意识地转身走向了他们。最后,遇到困难的那一组在其他小组的帮助下也亮起了灯泡。老师如释重负地总结道“今天,小朋友们都表现很好,所有小组的灯泡都亮了”。


这个案例也是我们课堂上司空见惯的,但那一刻,我却在想,所有小组的灯泡都亮了就是成功吗?这节课所有孩子都成长了吗?难道一节课中一两组的灯泡没有亮就一定是失败吗?


究竟如何看待成长,又如何定义成功?有人说成长比成功更重要,也有人说只有成功才能证明成长,还有人说成长的过程与成功的结果往往就是“非常理想与特别现实”的矛盾体。在我看来,学校或许更需要做的是让孩子们看得见从知识输入到输出的这一路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学校或许更应该是一个制造Bug(指漏洞或缺陷),让孩子安全地拥抱Bug和主动解决Bug的地方。所谓成长,就是孩子有过多少犯错的经历;所谓成功,就是孩子拥有多强大的纠错能力。


更可视地看见成长,更多元地定义成功,当你的学校不再让成长与成功“两张皮”时,未来已来!


能见度

未来学校既不遥远,也不可怕,其实我们的学校或多或少地都存在着以上这五对矛盾,无论是受到时代发展影响所致,还是主动变革使然。然而,比知道五对矛盾更重要的是我们的选择。


如果你的学校正在作出选择,那我最后再建议您以下四条趋势值得参考:


信任关系将成为任何技术都不可替代的最重要的基石

对“差异观”的认识将全面取代以分数为代言的“差距观”

教师需要回归真实本性,成为适应性专家

当校本培训越来越显现为低效的时候,那就是“启动组织变革”的信号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