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使用甘露消毒丹的成与败——医案3则

 昵称11634697 2017-02-06

今日立春,本该写篇应景儿的文,发现各大中医公众号已经发布了不少关于立春养生的好文章,自问我写不出更好更有深度的来,于是今天就不应景儿了。


前两天整理了温病笔记,趁热打铁写一篇我使用甘露消毒丹的几个小案子,有成有败。


从我自己的一次治疗说起……

去年2016年7月份的某一天,我咽喉疼痛,开始没当回事,后来疼痛加重又兼沙哑。5月份有次嗓子疼,我用的封髓丹治好,这次又用封髓丹,竟无效。又一日,我去姜宗瑞老师那里跟诊,闲暇时说起我咽喉痛,老师看了舌苔,简单摸了个脉,说:“你这个可以用甘露消毒丹”。

甘露?咳咳,我第一反应就是甄嬛出家的那个甘露寺,还有《三国演义》里孙刘联姻时,吴国太看新郎招亲的那个甘露寺,汗……

温病方子接触甚少,竟对这方没什么印象。


在老师面前,不必掩饰自己的无知,我立马百度了此方:

甘露消毒丹:飞滑石、淡黄芩、绵茵陈、石菖蒲、川贝母、木通、藿香、连翘、白蔻仁、薄荷、射干

 一看,是祛湿热利咽喉,清热解毒的,全方偏凉。 


“哦,知道了”,心下仍有疑惑:我体质一向较寒,之前曾用姜桂附调理,之后也从未想过要给自己用温病的寒凉方。行不行啊,我的老师~~~

正胡思乱想中,只听姜老师说:“有时候时方更直接好用,如果用经方,你这个情况还需要加减,倒不如此方直接”。好吧。。。。。


虽然心有疑惑,但我还是善于实践的,既然老师这么说,应该有道理。


回家后我又仔细摸了脉,记下我的症状,当时记录如下:

女,咽喉红痛,鼻酸流涕,舌淡苔白厚腻,脉软滑数结(脉是我自己把的,不一定很准确)。

我给自己开了甘露消毒丹改汤剂:

滑石15,茵陈10,黄芩10,石菖蒲6,藿香4、射干4、连翘4、薄荷4、白豆蔻5

想着不咳嗽,川贝还死贵死贵的,没有加川贝。也没加木通,不知为啥了。。。

吃了一剂,睡了一晚,第二天,咽喉痛几乎完全好了,神效!


没想到温病的方子用得准,也是效如桴鼓啊,又从姜老师那里学了一招,聊会天也长知识O(∩_∩)O哈哈~心下就暗暗记住了此方。现在想来,虽然舌苔并不黄,但脉证看确属湿热,而且当时是在7月份,正是深圳湿热交蒸的时候,这个方子恰合病机与时令。


事情就是这么巧,在9月份的一天,群里一位同道说她老公发烧退后一直咳嗽,声音稍嘶哑,痰白夹黄,舌红苔黄厚干,网诊无脉。



明显是个湿热的舌头,我问平时是不是喝酒多?回答说,平时有抽烟喝酒。

我当时想,这个咳嗽与他湿热内蕴,上蒸迫肺,导致肺气不利有关。湿热。。。。脑子里闪过的方子就是甘露消毒丹,这个方子里不是有川贝和射干吗,本就能治咳嗽。于是处:

滑石15,茵陈10,黄芩10,石菖蒲6,藿香4、射干4、连翘4、薄荷4、白豆蔻5,川贝5,木通5        二剂

反馈说吃两剂药后不咳了。


无独有偶,后来我看到刘渡舟老也有用甘露消毒丹治疗湿咳的医案,对这方子产生了兴趣,于是又学习了一遍。


甘露消毒丹,在《温热经纬》中,王孟英这样说:“此治湿温时疫之主方也。六元正纪,五运分步,每年春分后十三日交二运。征,火旺,天乃渐温。芒种后十日交三运。宫,土旺,地乃渐湿。温湿蒸腾,更加烈日之暑,烁石流金,人在气交之中,口鼻吸受其气,留而不去,乃成湿温疫疠之病。而为发热倦怠,胸闷腹胀,肢酸咽肿,斑疹身黄,颐肿口渴,溺赤便闭,吐泻疟痢,淋浊疮疡等证。

但看病患舌苔淡白,或浓腻,或干黄者,是暑湿热疫之邪尚在气分。悉以此丹治之立效。并主水土不服诸病


方中重用滑石、茵陈、黄芩,其中滑石利水渗湿,清热解暑,两擅其功;茵陈善清利湿热而退黄;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三药相合,正合湿热并重之病机,共为君药。湿热留滞,易阻气机,故臣以石菖蒲、藿香、白豆蔻行气化湿,悦脾和中,令气畅湿行;木通清热利湿通淋,导湿热从小便而去,以益其清热利湿之力。热毒上攻,颐肿咽痛,故佐以连翘、射干、贝母、薄荷,合以清热解毒,散结消肿而利咽止痛。


从药物组成看,此方治湿温时疫,邪在气分,湿热并重证。只要是符合以上病机的疾病,都有应用的机会,譬如急性胃肠炎、黄疸型肝炎、胆囊炎等。


又过了几个月,一位朋友的女儿13岁,咳嗽黄痰,不怕冷。孩子马上要复习考试,让我开点药。一看舌头,舌苔厚密,湿很重,有很多红点,明显有化热。



于是,开了两剂甘露消毒丹加减:

滑石12,茵陈8,黄芩6,藿香3、射干4、连翘3、薄荷3、白豆蔻5,川贝5,木通5,猪苓10,苍术8,茯苓15

因为湿重,我加了猪苓,苍术,茯苓,增强淡渗利湿的作用。


后来一忙忘了问,过了好几天我想起来,问咳嗽好了没,说吃了药后咳嗽好了大半,但还有些尾咳。


这孩子,舌胖大,本质是个脾虚的底子,脾虚才会生湿,湿郁化热。所以,我叮嘱了孩子父亲,工作要做在平时,给孩子健脾化湿,增强脾胃功能,才是治本之法。


之后我反思,这个孩子虽然也是湿中夹热,但是舌胖大且舌面不干,其实是湿重于热的。这时用三仁汤或者藿朴夏苓汤加减可能治咳嗽效果会好得多。当时对温病认识不完善,思考有点欠缺,以至于处方不够精到。


湿热病是温病中的一大类,先贤们提出针对湿热的治法和方剂,弥补了《伤寒论》的不足,值得仔细研究推敲。

上中下三焦之湿热各有治法,根据湿热轻重的不同,又分别有湿重于热,湿热并重,热重于湿,辩证可谓细致入微,处方可谓丝丝入扣。也许是因为湿热是两种相互矛盾的邪气,热在湿中,如油入面,难解难分,缠绵难愈的缘故。


温馨提示:本公众号提到的所有方剂,请务必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切勿擅自照搬服用!



宁馨堂

传播中医知识

结交中医同道

守护你的健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