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省直机关干部的返乡记:尊重故乡不如把“年味”留住

 成功属于俊 2017-02-07

赤脚踩进泥土里的乡愁才是真正有灵魂的。在乡愁日渐变成无病呻吟的今天,想找一篇看得清爽朴素的还乡见闻实在是不容易。


这篇文章的作者何新恩先生是我的好朋友,我们仅仅萍水相逢,但却非常投缘。一方面他跟我都出身黄冈农家,人生经历相仿,年纪差别不大;另一方面他对家乡情感深沉,和我有很多的共同话题。


作为一个省直机关干部,他兢兢业业恪尽职守,身上的光华与灵气并未被体制和文牍消磨。今年腊月二十九到正月初五,他在老家待了整整一周。这也是他参加工作以来二十五年在家过春节最长的一次,也是让他和家人感受年味最深的一次。于是,他将自己的见闻诉诸笔端,记叙“春节见闻”,颇值得一看。



 

除夕前一天,我带着妻女从汉阳往东驱车175公里,就回到了故乡,一个蛰伏在鄂东蕲春中部、大别山余脉的小山村——孙塆。

顾名思义,孙塆之名源于孙氏家族曾经聚居于此,但到清末孙姓衰败迁往异地后,孙塆的常住户都是外来的杂姓。我们何家是从父亲的爷爷辈迁居此地,至今传承五代、时光流转过百年。我记得在小时候,塆里五户人家,我家和大伯家虽然已经分家了,但还是共用堂屋、一个大门进出;另外三家分别为洪姓、王姓、许姓。但现在三户邻居早已经迁居外地新宅,留下半新不旧的闲置房;常住塆里的只有大哥一家,但因侄儿在汉求学、大哥在县城打工谋生,住在塆里多半仅大嫂一人。而父母给我和二哥留下的老屋,是建于1979年的土坯房。经历三十多年风雨侵蚀,几近坍塌;去年在二哥的操劳下,拆了三连间的老屋,各立门户做了新房。


建房于兹,过年从居住习惯的城市赶到这里,从经济角度而言,是不划算的;然而人有时往往愿意为说不清、道不明,但实实在在存在的情感买单。这里距离蕲春县城很近,通村公路进了塆,开车到县城不过一刻钟的车程,是一个闹中取静的地方;同时这里有山丘、有水塘、有田地,确实是一个宜居的地方。更重要的是,我生于兹、长于此,孙塆装满了我少年的记忆,老屋存留着对父母的念想,任由老屋坍塌荒废,于情于理都是说不过去的,乡邻也会说闲话。于是,与二哥共建了一个带后院、有柴火灶,住居方便,有鄂东传统民居风格的瓦房。按照蕲春的习俗,新屋要聚人气,头年应在新屋过春节。于是,亲情和文化的纽带将我们家族成员从四面八方拉拽到乡村,团聚孙塆,欢度春节。

回家的心情总是很亲切,回乡的路程也不遥远,从武汉到孙塆,车程不过两个半小时;但从乡村小路走出来却很艰辛,七岁走出孙塆求学、外出打拼、娶妻成家,到二十七岁到省城工作,我跋涉了二十载春秋。“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从当初少小离家,到如今霜白两鬓、青丝成白发,我心头涌动起的情愫,如同贺知章《回乡偶书》中流传千百年来的咏叹。尽管父母已故,老屋拆建,门前水塘淤积荒废,但家在这里,根就在这里,乡情依旧,亲情依然。

慎终追远,不忘初衷。回家途中,女儿问我,“家在何处?”我思忖作答,“家是父母居住的地方,是心灵的避风港;家是亲情的暖窝”。回家过年,牵动着游子最温馨的情愫,所蕴含的韵味和亲情,始终深深地萦绕在我的心中。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每个人都不要忘了来时的路,不能忘了远去的人。其实,回家过年我们还有一个心愿,就是为已故的亲人上坟送灯,俗称“辞年”,这是鄂东在春节前夕祭奠故人的传统习俗。“三十夜的灯、正月半的火、清明节的花”,这在蕲春是每年祭祖“雷打不动”的三件事。至于为何要在除夕这个特定的日子送灯,似乎无从考证,但至少是后人尽孝思亲的一种表达。

小时候除夕送灯,是用干枯的稻草扎成火把,点燃后放在坟头。但现在祖坟山上枯草茂密、荆棘丛生,为了预防发山火,现在一般用防风蜡烛替代。二哥拿着柴刀、侄儿拿着镰刀在前开路,我带着家人及晚辈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踏着没过膝盖的枯草,来到了父母、奶奶及伯父的坟前,所幸去年清明节修墓立碑的时候备有祭台。我们逐一摆祭品、点蜡烛、烧纸钱、放鞭炮,跪拜礼毕,庄严肃穆。烛光如豆,灯火点点,在冬日的暮色中闪烁,在寂寥的旷野上飘忽,那点点散布的灯火,照亮故人回家团聚的路,也昭示着家族血脉香火传承,生生不息。

“每逢佳节倍思亲”,除夕送灯,为黄土下的亲人送去的,不仅仅是温暖的光明,还有无言的祈祷、不尽的牵挂和深深的愧疚。一年到头,家族成员为了生计东奔西走,在喧嚣的尘世中劳累奔波,似乎情感已经麻木;但在这万家团聚的日子,在这辞旧迎新的夜晚,仍然不会忘记祭拜黄土下的亲人。除夕送灯,对于女儿、侄子等晚辈而言,只是一如往年的例行祭拜活动;但对于人过中年的我辈兄弟们来说,是一种心灵的慰藉,更是一种仪式的传承。我伫立坟头,两手合一,闭上眼睛,默默祈祷……父亲的勤劳、母亲的宽仁、奶奶的俭朴、伯父的正直、伯母的大度、二嫂的忠厚,一抔黄土掩埋不了往日的记忆,逝去亲人的点滴往事如潮水涌来,心中泛起浓情的思念让我伤感的泪水在脸庞肆意流淌,在微弱的烛光下晶莹透亮,更让我倍感人生苦短、亲情珍贵。

辞完年,送了灯,便是除夕的年夜饭。过去在乡下的孩子们眼里,是一年中最为香甜可口的一餐,大口吃肉,满嘴流香。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年夜饭已不像过去那么“诱人”,但必不可少。父亲退休前曾经是二千多人国营大厂的厨师长(司务长),厨艺颇有名气,红案、白案都会。家风需要传承,“家艺”也是一种年味,不能丢掉。何家男女或多或少地沾了一点我父亲厨艺的皮毛,会炒几道家常菜。千金难换家常味,蕴含着家庭传统的延续。我亲自上厨,热了几个半成品的卤菜,加上几个家常炒菜,总共十一个热菜,再配上一个香菇土鸡汤的火锅,十二道菜和汤很快就堆满了餐桌,兄弟三家人围坐在桌边开心地吃着年夜饭……

在蕲春老家做年夜饭,有些菜是有讲究的,其中鱼圆、肉圆、藕圆(珍珠圆)的“三圆菜”是不能少的,象征团团圆圆;最后一道菜是红烧鱼(鲫鱼或鳊鱼),象征年年有余;其间适时添上其它荤菜和青菜;菜和汤一般共计十道或十二道,象征十全十美、月月有味。

吃完年夜饭,兄弟三家人齐聚二哥新屋的客厅,烧起了炭火盆,一边看春晚、抢红包,一边围炉夜话、守岁祈福,炭火映红了亲人们的脸庞,再没有什么比这更能让我感受到亲情的温馨和家庭的意味。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临近零点的午夜时分,是放鞭炮、烟花的时刻。门口火光四射,响声连天,小山村成了喜庆的海洋,此刻也是年味最为沸腾的时刻。所以无论工作再忙、相距再远,都阻挡不了我们欢聚一堂、共享天伦之乐。

 

正月初,照例是亲戚间的走动和拜年。初一拜长辈,给住在本组邻近塆里的舅娘拜年;初二侄女、侄女婿们上门拜年;初三与高中同学和回家省亲的乡邻聚会;初四陪同新婚不久的侄女、侄女婿和外甥、外甥媳妇到二姐家上门。每天的午饭、晚餐都安排得满满当当的……

过年团聚展现出的往往都是欢乐、祥和的一面,其实在与亲朋好友欢聚之时,我也看到亲戚们生活艰辛的另一面。大哥年过六旬,还在县城医院当护工,除夕当天下午五点多才放假赶回来吃年饭;大嫂心脏不好,去年做了手术,现在只能做家务活。二姐在家附近的长江边货运码头做饭,常年无休,月工资仅仅贰仟元,整个冬天在冷水洗菜,双手冻得红肿;二姐夫轻微中风恢复后不外出打工,在货运码头装卸货物,晚上还要轮流值夜班。二哥五十出头,在二嫂去世后至今独身,女儿出嫁了,儿子也常年在外打工,他病退的工资微薄,还要打工谋生。三姐病逝近十年,有木工手艺的三姐夫只好从武汉返乡,就近在县城揽活做,兼顾家庭,并全力支持两个外甥在外打拼。木纳、忠厚的舅老俵要照顾中风后常年卧病在床的舅娘;表嫂在县城KTV做保洁,经常要等到凌晨散场后打扫卫生;每晚草草休息后,白天还经常赶回来做农活;儿子身体不好,在家闲住……

但所幸的是,生活虽然艰辛,但他们在困难面前,都不抱怨、不放弃,脚踏实地、扑下身子干。他们对待艰苦生活所表现出的坚毅、乐观的态度,也深深感染着我、鼓舞着我。人生无法选择,生活不能重来,唯有咬紧牙关、硬着头皮挺过去。同样所幸的是,侄女、侄女婿和外甥、表侄等大多数晚辈们,尽管读书并不多,但都坚持自力更生、务实重行。进入社会后的磨砺,让晚辈们懂得更多的生活哲学:幸福不会从天而降,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锲而不舍地奋斗,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当下是一个劳动力日趋紧缺的时代,只要身体健康,只要不偷奸耍滑、不好吃懒做,只要辛勤地耕耘,多一份努力就多一份机会,多一份努力就多一份希望!我在为自己无力给予他们帮助而愧疚的同时,也在心中默默祈祷:惟愿天道酬勤,生活不再辜负每一位努力打拼的亲人!

欢聚的时光总是短暂而难忘,离别的日子总是不期而至,到了初五返汉的时候。大哥、大嫂准备了不少自己种的青菜、萝卜,还用土鸡蛋,给我和妻女每人下了两个荷包蛋端过来;二哥早早起来,烧柴火灶、煮饭、沥米汤、蒸饭、炕锅巴,还备好土猪肉、土鸡让我们带回武汉吃。满载年货和行李回家过年,又满载亲情和农家菜返程回汉。汽车发动、缓缓驶离的时候,大哥还按照蕲春的习俗放了一串长长鞭炮欢送。兄长如父,长嫂当母,鞭炮霹雳巴拉地响起,我的眼眶湿润了,视线模糊了……

假如时光不老,假如父母还在,假如、假如,而人生没有假如,生活还得往前走。今天的离别正是为了他日更好地回家团聚。

 

回家过年,比身体回家更重要的,是让自己的心回家。的确,每一次过年,都是一次生活情感、乡土情意与人间亲情的集中爆发、循环加深。我想,对待像春节这样仪式感鲜明的节日,对待生养自己的故乡,越是心怀依恋,越需要我们身体力行去体现。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与其抱怨,不如用行动去改变。贴春联、挂年画、贴窗花,守岁、拜年、祭祖,发红包、穿新衣、吃饺子、舞狮舞龙……总是这些各具寓意的习俗,勾起我们对儿时过年的集体记忆。如果不去告诉孩子,如果不去传承习俗,她们如何知道,“年”不仅是纵情嬉闹的时刻,还是藏在深山里的猛兽;饺子不仅是“舌尖上的诱惑”,还承载着更岁交子、大吉大利的寓意;压岁钱不是为了压住年龄,而是为了压住邪祟。如果不去传递亲情,孤独的孩子、封闭的你我怎能到感知家族团结、血脉亲情的重要?!

每个人都有自己精神的原乡,而故园就是承载精神原乡的乐土。每一个从乡村走出去的游子,每一个不忘初衷的“新城市人”,骨子里的印记是无法改变的,对回家过年最大的尊重,莫过于把“年味”留在心中。留得住青山绿水,留得住漠漠农田,留得住鸡鸭牛羊的和鸣,留得住袅袅炊烟的缭绕,留得住柴火灶烹煮的美味,留得住米汤锅巴粥的余香,才留得住浓浓的乡愁,才留得住浓浓的年味。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回家过年,提醒了我们“不要在遥远的距离中割断了真情,不要在日常的忙碌中遗忘了真情,不要在日夜的拼搏中忽略了真情”。团聚,就是最好的年夜饭;亲情,就是人世间最美味的佳肴。感谢大哥、大嫂和二哥的操劳,感谢亲人们过年的陪伴,让我和妻女在这个难忘的春节表达了慎终追远的怀念,体会了生活的艰辛,品味了浓浓的年味和化不开的亲情,收获了满满的正能量!让我们大家带着对吉祥如意的向往、对和谐美满的渴望、对至善至美的执着追求,继续努力向前进,撸起袖子加油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