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婶儿、尕爸、姑舅爸……西宁人的班辈你真的分清了吗?

 板桥胡同37号 2017-02-07


在老西宁的许多民情风俗中,很注重人情礼仪。


就人们的班辈辈分和亲属相互关系之间的称谓来讲,一个人出生的时候,或许已经成为爷爷辈了。所以说,按照家族班辈行排,一个人一出生,辈分就已经定了。民间有句“有个吃奶的爷爷,没有吃奶


的阿辈子(丈夫的哥哥)”之说。在过去的传统家族中是很讲究的,遵守礼仪规矩,注意人与人之间的辈分称谓,是最重要的一环。否则乱了礼法,会遭当家子、庄社、街坊邻里的笑话。



逢年过节西宁人更讲究给家中不同的长辈敬酒,对长辈们的正确称谓尤为重要——


高祖父称为“祖太爷”,高祖母称为“祖太太”。



曾祖父称为“太爷”, 曾祖母称为“太太”。



祖父称为“爷爷”“爷儿”或“阿爷”(青海人的称呼中“阿”字比较突出),祖母称为“奶奶”或“阿奶”。

祖父的哥哥和弟弟,按族内排行称呼(例如三爷儿),最小称为“尕爷儿”。

祖父的嫂子和兄弟媳妇,按其夫排行称呼(例如五奶奶),最小的称为“尕奶奶”。

外祖父称为“外爷”,外祖母称为“外奶奶”。

祖父姐妹的丈夫称为“姑爷”,祖父的姐妹称为“姑奶奶”。

祖母姐妹的丈夫称为“姨爷”,祖母的姐妹称为“姨奶奶”。





父母亲的阿舅(舅父) 称为“舅爷”,舅母称为“舅奶奶”。

父亲称为“大大”“阿大”“爹爹”转变为叫“爸爸”。

母亲称为“姆妈”“阿妈”。

父亲之哥哥称为“达达”,弟兄多的按排行称呼(例如五达达)”。

父亲之嫂子称为“嬷嬷””,按其夫排行称呼。父亲之弟弟称为“爸爸”(叔叔的俗称)“阿爸”,按家中的排行称呼(例如二爸),最小称为“尕爸爸”或“尕爸儿”。

父亲之弟媳称为“婶婶”“婶子”,按其夫排行称呼,最小的称为“尕婶婶”或“尕婶儿”。对结婚不久的亦有称为“新婶婶”或“新婶儿”,有的因叫习惯了,这种称呼一直叫到老不变。

父亲之姐妹称为“娘娘”,家中按排行称呼(例如五娘娘),最小的称为“尕娘娘”或“尕娘儿”。

也有的按居住地名称为如:“北街娘娘”或“朝阳娘娘”。对其夫按娘娘的排行称呼(例如五姑父)”,或按姓氏称为如:“刘姑父”“宋姑父”。





母亲之哥哥弟弟称为“阿舅”,按家中排行称呼(例如三阿舅)”。西宁方言中俗有“阿舅外甥亲,女婿丈人亲”是指亲戚里最亲近的两大姻亲。对其妻称为“舅母”,按阿舅在家中的排行称呼(例如四舅母)。

母亲之姐妹称为“姨娘”,按家中排行称呼(例如二姨娘),最小的称为“尕姨娘”。对其夫称为“姨父”,或按姓氏称为如:“赵姨父”“祁姨父”。





父母之姑表、姨表兄弟称为“姑舅达达”“姑舅爸爸”或“姑舅爸”。其妻称“姑舅嬷嬷””“姑舅婶婶”或“姑舅婶”。


一母两父弟兄称为“隔山弟兄”。一父两母弟兄称为“同山隔海弟兄”。


父祖三代内兄弟称为“叔伯兄弟”。


同祖同宗称为“当家子”,民俗中说“有个千年的党家,没有百年的亲戚”。


来源/西海都市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